人物簡介
黃惠龍,早年僑居加拿大,1915年回響孫中山號召回國參加討袁。後任孫中山貼身衛士。後升為衛士隊長、總統府總務局局長,多次在危險的環境中護衛孫中山和宋慶齡。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參與中山陵的建設,任中山陵警衛處處長。後出任國民政府參軍長,領中將銜。1931年,因不滿當局放棄東北,民族繫於危急存亡之秋,乃憤而棄職回粵參加討蔣行列。曾被推舉為省港海員工會主任委員,領導海員支持抗日救亡工作,為堅持抗日的東北義勇軍和十九路軍募集軍用物資作了極大貢獻。1938年廣州淪陷後退居香港,與袍澤摯友探討救國大計,但壯志未酬,在1940年客寓病逝。身後蕭條,幾無以殮,幸賴友好僑胞支持,才能隆重為之殯葬。
生平事跡
年少愛國有正義感
黃惠龍,1878年出生於廣東台山市白沙鎮朗北村委會盛華村,少時隨父務農,常練少林拳,性情耿直,富有義氣,有豪俠之風,並以孝悌著稱。後來,奉父命與其兄僑居加拿大謀生。黃惠龍很愛國,很有正義感,在國外看到僑胞被洋人凌辱而無處申訴,痛感國弱無外交,所以每見僑胞受到欺負,便挺身而出,維護僑胞安危,不遺餘力。黃惠龍每次在與鄉親談起革命戰鬥時,總是撩起衣褲,露出斑斑彈痕,笑著說:“壯士臨陣,非死即傷,大丈夫為國犧牲,幸也,何足懼哉!”
孫中山親選的貼身衛士
黃惠龍是如何成為孫中山貼身侍衛的呢?根據孫中山另外一名侍衛馬湘在《跟隨孫中山先生十餘年的回憶》一書記載可知:1915年冬,袁世凱復辟帝制。孫中山發起討袁運動,號召華僑回國討袁。當時,在加拿大的黃惠龍參加了以加拿大洪門為骨幹的“華僑討袁敢死先鋒隊”,隊員們先集合於日本橫濱,在廖仲愷領導下訓練了5個月。1916年,華僑討袁敢死先鋒隊300多人回到山東省濰縣周村,正準備進攻山東濟南時,袁世凱病死,先鋒隊奉孫中山電令開往上海集中。就在慰勞先鋒隊的大會上,孫中山把黃惠龍和馬湘留下當貼身衛士。從此,黃惠龍就一直跟隨孫中山,先後擔任衛士、衛士隊長等職。1936年5月18日,黃惠龍任國民政府陸軍少將。
據記載,孫中山大元帥府的衛士隊幾十人中,幾乎全都是從美國、加拿大回來的台山人或中山人。據孫中山副官張猛的夫人潘景晴女士發表的資料表明:1923年2月21日,孫中山返廣州重組大元帥大本營,就任海陸軍大元帥,開創革命新局面。當時,大本營副官分三部分:一是侍衛副官如黃惠龍、馬湘、鄧彥華、黃夢熊、馬坤、高中禹、黃民生等;二是庶務副官如賓鎮遠、席楚霖等;三是交際副官如張猛、丁象益、王文漢、錢針、蕭芹、葛崑山等。據說孫中山特別挑選黃惠龍、馬湘做貼身衛士的原因,是由於兩人特別忠厚而且驍勇敏銳,同時他們兩人的原名跟當時革命同仁祈望革命早日成功的心理狀態有一定的關係。馬湘的原名叫馬天湘,黃惠龍原名黃湘,孫中山等以“左龍右馬”這句話取其意,認為“黃湘馬湘”就如岳飛之“馬前張保,馬後王橫”一樣。事實上馬湘黃湘當孫中山貼身衛士,兩人合作,保衛周到,是最合適不過的人選,有“黃湘馬湘,相得益彰”之譽。據《台山縣華僑志》記載,黃惠龍英勇善戰,被擢升為元帥府衛士大隊長後,參加了東莞石龍之役、滇軍叛亂之戰,在敵軍的歷次攻擊中,他始終臨危不懼,機智勇猛,化險為夷。1917年,他與馬湘保衛孫中山在槍林彈雨中奮勇突出重圍,安抵“永豐艦”。他儘管傷口累累,鮮血汩汩流淌,但仍是泰然自若。孫中山為嘉其忠勇,親筆題書“南方勇士”錦旗表彰他,並派艦送黃湘回鄉省親。
孫中山逝世後,黃惠龍任中山陵警衛處處長。國民黨清黨時,他任國民政府參軍長,領中將銜。因不滿當局放棄東北,民族繫於危急存亡之秋,乃憤而棄職回粵參加討蔣行列。曾被推舉為省港海員工會主任委員,領導海員支持抗日救亡工作,為堅持抗日的東北義勇軍和十九路軍募集軍用物資作了極大貢獻。據記載,廣州淪陷後,黃湘退居香港,與袍澤摯友探討救國大計,惜乎壯志未酬,竟於1940年於客寓病逝,享年62歲。身後蕭條,幾無以殮,幸賴友好僑胞支持,才能隆重為之殯葬。
對孫中山宋慶齡忠心耿耿
1922年,陳炯明叛亂,轟擊越秀山總統府。黃惠龍和馬湘掩護孫中山撤離總統府後,保護宋慶齡撤退。關於這一段經歷,《宋慶齡選集》中有具體記述。
伊斯雷爾·愛潑斯坦在《宋慶齡——二十世紀的偉大女性》中一文提到:1929年9月24日,宋慶齡所乘的郵船停靠香港。在那裡,她只接見了孫中山的侍衛副官黃惠龍。黃(惠龍)在1918年發動加拿大華僑集資購買上海莫里哀路的住宅,贈送給孫氏夫婦(孫中山和宋慶齡一生中惟一一幢自有住宅);1922年,在陳炯明叛變時,黃惠龍冒死保衛廣州觀音山總統府。新中國成立後,宋慶齡曾派專人到黃惠龍的故鄉尋找他的後人,一切都說明孫中山、宋慶齡夫婦與黃惠龍之間的深厚情誼。
據1925年3月19日天津《大公報》載《中山逝世後之第七日》,其中披露了孫中山治喪處發出通函,通函中公布了為孫中山舉柩的名單,有張溥泉、汪精衛、孔庸之、林森、石青陽、宋子文、于右任、陳友仁、李大釗、李協和等三組24人,除此之外,派黃惠龍、馬湘等幫同執紼在靈柩兩旁,留心照料。
孫中山先生於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孫中山治喪委員會決定於1925年3月19日將孫先生遺體移往北京中山公園社稷壇公祭,當天上午,黃惠龍、馬超俊等八名中國國民黨黨員將靈柩抬出,其他人分為三組輪流扛棺。蔣介石、汪精衛等都曾親自出馬,一路護送靈柩。之後黃惠龍擔任了中山陵警衛處長,默默無聞地守衛中山陵。
人物家庭
黃惠龍有兩位夫人和一子兩女。一位夫人一直居住在鄉下直到去世,另外一位及其後人居住在香港。大約1948年,黃惠龍在鄉下的妻子去世時舉行了很隆重的葬禮,其在香港的妻兒都回來參加了葬禮,那也是黃惠龍的家人最後一次返鄉。解放後,當地村民一直和黃惠龍的後人保持聯繫。當時故居收藏有很多黃惠龍和民國軍政要人的合影,可惜解放後不久就被留守的傭人拿走了,當時他還寫信告知黃惠龍在香港的女兒黃江華。據了解,黃江華目前仍居住在香港,一直和家鄉親人有通信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