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作用
宗祠是凝聚家族血緣和感情的紐帶,作為家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祠堂源流
南洞村位於雲和西北邊沿處,北鄰松陽,西接龍泉,海拔600餘米,為雲和黃氏最早的發祥地,至今無外姓家族 ,黃氏譜載:清康熙五十六年自閩才溪遷本南洞開創興居。江夏堂黃氏以悠久的精神文化傳承名赫海內外。從戰國、東漢、後唐、宋、明、清直至新中國,黃氏人才輩出,有史可查為相封候者十人,其餘不勝數。其中家喻戶曉者有:七十四世祖歇公,列王封“春申君”,今上海乃公之封地,故又名“申”;七十五世祖灞公在漢高祖時,領兵四十萬入鹹陽,楚王(項羽)雖有撥山之力亦不能勝;唐昭宗時百十九世祖峭山公有濟世之才,封千戶候、奎章閣大學士,累官工部尚書,創和平書院(現存於閩邵武),三妻各生七子,南洞黃氏乃第九子“化公”之後;新中國閩之才溪鄉,“九軍十八師”黃氏占半。
尋找一處傳統文化脈絡的節點,黃氏宗祠是最好的聚焦。來到雲和湖峽谷的端點—庫北,沿著九曲十八灣的盤山路,高處遠眺,綿延起伏的山脈層巒疊嶂,擦肩而過是峭壁飛瀑,銀練直下之處,逃不過撲面而來的點點露珠。來到南洞村,映入眼帘的是依山而建的層層排樓,古色的木窗、土牆、石階構成一個弧形的村落,仿佛與大山一體自然生長,融合得完美無缺,古樸典雅的風格把時間推前了兩個世紀。環顧四周,古木參天,濃蔭蔽日,水口一排水杉高聳入雲,如忠實的鬥神“神荼、鬱壘”,守衛了村落三百年的安寧。鳥鳴山愈靜,水流村更悠,村中蜿蜒而下的是一條歡騰的澗水,瀑布傾瀉之處,形成了一個秀麗的盤景,銀珠滾落,化作碧池,青藤盤崖,水草從石縫中擠出,勝於出水芙蓉的嬌媚。你倦了渴了,捧起晶瑩的潭水,盡情享受吧! 這是山澗匯聚的天籟之水,雲露凝萃的甘露之泉。也正是清澈的澗水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村民繁衍不息。
丁亥八月十八日,南洞黃氏舉行祭祖大典,這是煌煌中華忠孝禮儀的一段剪影。香菸瀰漫的廳堂,每一張笑臉光彩奪目,老者用慈祥的線條記錄歷史的瞬間,稚嫩的小臉是歡樂的音符,年青人凝視一切,想成為永恆的記憶,少女們用輕盈的身影點綴肅穆的空間。當大鼓擂起、鎖吶吹響的一刻,傳統的祭祖大典開始,裔孫們帶著無限的崇敬和感恩,上香跪拜,祈願安康幸福、財丁兩旺。
200餘名各地宗親會聚故鄉,感受桑梓的溫馨。梓叔宗親有來自機關、企業、工地的,不管再忙再累,均毋忘良晨吉日,躬身故土。遠在遂昌的宗親也帶來了全家,上至80餘歲老人,下至懷中幼小無一落下。不管熟與不熟,見面總是那么祥和,當杯盤交錯之即,那是梓叔兄弟情感的升華,一杯酒來一片心,心心不離故土情,誰言區區寸草心,報得三春落甘霖。
塵封三百年的南洞,是歷史長河的一片汗青,是大自然遺留的一帆扁舟,是現代文明的不朽基石。 丁亥秋月 (資料來源 《鄉土雲和》 無為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