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棟[莆田縣音樂家協會主席]

黃文棟[莆田縣音樂家協會主席]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黃文棟,1931年出生,筆名海燕,莆田市城廂區人,原籍涵江區白塘鄉。其父原在城裡經營布行兼辦“慶樂天”戲班。後因戲班被土匪郭樓古劫持敲詐而破產。黃文棟小時隨父挑橄欖擔到各處戲棚下兜售,棚上的鑼鼓音樂給黃文棟帶來無窮樂趣。黃文棟外公林永連(人稱十六孫)是個民間樂師兼傀儡戲師傅,發現黃文棟的音樂素質而有意灌輸有關知識;黃文棟家幾次搬遷,給黃文棟提供了接觸更多的藝人的機會,戲曲音樂改革者尚緒、民間樂師眇目 ,都是黃文棟的啟蒙老師。十三歲時黃文棟住的詹巷裡,是縣戲班改良委員會考核全縣戲班唱腔、演技的所在地,使黃文棟不斷拓寬眼界,提高鑑賞能力。進中學讀書後,音樂老師藍穗蘭把黃文棟當尖子培養,推薦到教會去學習西洋音樂。之後黃文棟勤奮自修大學音樂理論。這些都為黃文棟畢生從事音樂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人物簡介

莆仙戲音樂人物譜:黃文棟

1951年黃文棟擔任莆田縣典型劇團藝術指導時,把莆仙戲曲牌寫成簡譜。這一工作前人雖也嘗試過,僅是少量的,且並未在演劇界套用。黃文棟有意在樂師和演員中廣泛套用並全面推廣,從而改變了莆仙戲演員唱腔世代口傳心授、唱法帶有隨意性、旋律不嚴格的局面。黃文棟教給演員樂理知識和科學的演唱方法,提高了莆仙戲的演唱技藝。

從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中期,黃文棟在教育界工作,但依然關注並參與戲劇界的各種活動。黃文棟利用業餘時間,或奔波各劇團,或四處拜訪,或延請上門,一共向三十多位在職或流散民間的名老藝人討教,蒐集、記錄、廣收精選莆仙戲傳統音樂1100支曲題,編成《莆仙戲音樂》三部,於1962年由晉江專區劇協莆田縣分會內部出版其中的生、旦部。在收集和採訪過程中,黃文棟自掏腰包,津貼藝人的路費、食宿費、工資補貼,沒有向公家要過一分錢。

黃文棟善於把民間音樂吸收到戲曲舞台上;又擅於把戲曲音樂改編為曲藝,使兩者相得益彰,異彩紛呈,具有更大的影響力。如莆仙戲《狀元與乞丐》中丁花實夫婦討乞的“乞丐歌”,就是根據莆仙民間音樂《咚鼓唱》加工而成,藝術效果極佳。又如由陳金標編舞的優秀舞蹈節目《傘舞》樂曲,也是黃文棟和蕭祖植從戲曲音樂中提取素材改編的。此外,還有曲藝《出海歌》、《月光謠》、《朝陽花》等,皆在省“武夷音樂之春”獲獎。

主要成就

名樂師蕭祖植是黃文棟的親密合作夥伴。黃文棟們生活上互助,藝術上互補,共同切磋,大膽革新莆仙戲音樂,為其輸送新鮮的血液。

一、把流傳於涵江哆頭一帶的文十番民間音樂改編移植到戲曲音樂中去。文十番二百多年前在當地很流行,後日漸式微。至1954年,只剩下七十六歲的老藝人鄭老嘟還會演奏三十六支曲子。其曲不用鑼鼓,用檀板擊節,樂器為洞簫、橫抱琵琶、四弦胡、塍(俗名枕頭琴、枕子,八十年代黃文棟改革後命名文枕琴)等。這些音樂與莆仙戲音樂鑼、鼓、吹大相逕庭。黃文棟們把其曲調變革後融入莆仙戲音樂。如“蘇州歌”在《春江》一劇中運用;“二犯泣顏回”在《百花亭》一劇中運用;“北寄生草”在《果老種瓜》和《西廂記》中運用。這些曲子演劇界頗為流行。

二、採納樂師尚緒的部分曲題套用到莆仙戲舞台上。尚緒是個三十年代的樂師,早年浪跡江湖,回莆後專注於莆仙戲音樂改革,比較生硬地吸收了京劇、閩劇、越劇的音樂到莆仙戲音樂中。開始時頗為風行,後來就逐漸被藝人所摒棄。藝人們把黃文棟所寫的曲子稱為“上四”(與其名諧音)曲。大多數為雜曲、小題曲。如《十八姜》、《南板》、《禮曲》、《海底魚》、《燕雙飛》、《美酒歌》、《孝順歌》等。黃文棟與蕭祖植一起把它們加以調整、改造,變成了舞台上常用的曲題。如今這些曲題已毫無痕跡地融化進莆仙音樂大家族中去,為之增添嫵媚、柔和的色彩。而其中伴奏曲《秋月圓》成為最常用、效果極佳的曲子。

三、樂隊編制和配器方面,前人二、三十年代引進十番樂器四胡、尺胡、三弦等,黃文棟和蕭祖植一起,增加了二胡、木大胡(俗稱“和尚胡”)等多種中、低音樂器,以使演奏音色更柔和、渾厚,增加了表現力。

1979年黃文棟受上級委任組織莆田縣老藝人排演傳統折子戲《張協狀元》等十多個選段,被中國藝術研究院錄相錄音。黃文棟還輔導黃寶珍演唱《琴桃》、《春江》、《訪友》等唱段,由中國唱片公司錄製發行。黃文棟寫的《黃寶珍唱腔藝術特色》一文被收入《表演藝術家唱腔選集》,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

黃文棟是中國音樂家協會福建分會理事、莆田市音樂家協會顧問、莆田縣音樂家協會主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