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黃拱宸(1899-1933)原名黃成庸,漢族,遼寧本溪人。瀋陽中學畢業後,隨父於瀋陽北關經營聚成客棧。後棄商務農。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黃拱宸在家鄉組建抗日義勇軍。從清河城、泉水、小市到新賓、撫順交界,一個月內,就集合起1000多人的隊伍。1932年3月,黃拱宸率隊來到鳳城,參加了鄧鐵梅的抗日隊伍,被任命為東北民眾自衛軍左參贊(相當於參謀長)。他與苗可秀總參議一起,成為鄧鐵梅的左膀右臂。由於鄧鐵梅、苗可秀、黃拱宸三位將領都為本溪縣人,本溪地區的不少義勇軍與鄧鐵梅部有密切聯繫。為了壯大抗日救國力量,黃拱宸受鄧鐵梅之命回本溪組織和收編了抗日愛國志士和小股義勇軍,陸續輸送到鄧部。黃拱宸又被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任命為唐聚五統一指揮下的遼寧民眾自衛軍第四方面軍第十三路軍少將左參贊。
1933年2月末,黃拱宸帶領警衛員祁祿和30餘人的警衛部隊,到新賓葦子峪一帶,收編“占東邊”綠林隊。此時,正值敵偽奉天警備司令部部隊在本溪、新賓一帶圍剿抗日義勇軍。3月4日,黃拱宸因未能轉移,在新賓西廂小堡通溝趙景文(黃拱宸的表弟)家中,被追剿敵人發現,終因寡不敵眾,與隨員同時被捕。
在獄中,黃拱宸意志堅強,視死如歸。1933年3月19日,敵人在新賓縣將黃拱宸殺害。年僅34歲。1987年本溪縣人民政府建黃拱宸將軍墓,並題寫了碑文。在本溪縣清河城鎮的烈士陵園裡,有一塊墓碑,碑面上刻著“凜然大義”,碑兩側刻有“成仁取義君無愧”“身家與國共存亡”幾個十分醒目的大字。這是本溪縣清河鎮人民對東北民眾自衛軍少將左參贊黃拱宸烈士的敬仰與評價之辭。
舉旗抗日
黃拱宸原名黃成庸,滿族,1899年4月17日出生於本溪縣清河城鎮小甸子村的一個富裕農民家庭。他幼年在家鄉讀私塾,民國初年,考入瀋陽蒙旗師範學校。畢業後,隨其父兄在瀋陽開設聚成客棧,1927年父親去世後回到家鄉,以經營果樹和養畜、養蜂為業。
黃拱宸為人豪爽,性格耿直,重義氣,樂於結交社會各界人士。他在經濟上從不吝音,經常幫助別人解決困難,所以在本溪、新賓一帶頗有聲望。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軍的鐵蹄踏入我國東北的大好河山。本溪縣城及鐵路沿線重鎮,幾天之內全被占領。日本侵略者橫行霸道,燒殺姦淫,無惡不作的強盜行徑,激起了黃拱宸的滿腔憤怒,他痛恨地說:“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怎能容忍小日本鬼子在我們的國土上殺人、放火、掠奪財富!”因而,他聯絡了一些有識之士,組建抗日義勇軍。從清河城、泉水、小市到新賓、撫順邊界,不到一個月時間,就集合起
1000多人的隊伍。這些人中包括小股的山林隊、保甲隊,還有一些青年學生。
1931年l0月,鄧鐵梅在鳳城舉起義旗,組建東北民眾自衛軍。黃拱宸經鄧的叔父鄧吉道的介紹,於1932年3月,率領本溪地區的幾支抗日義勇軍來到鳳城,參加了鄧鐵梅的抗日隊伍,被任命為東北民眾自衛軍左參贊(相當於參謀長)。他與苗可秀總參議一起,成為鄧鐵梅的左膀右臂。他們三人志向相投,和衷共濟,共振抗日救國大業。
1932年4月21日,唐聚五在桓仁隆重舉行抗日救國誓師大會,宣布成立遼寧民眾自衛軍。同年8月15日,又成立了遼寧省臨時政府,由唐聚五代理省主席。根據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整編抗日武裝的指示,為了便於指揮對敵作戰,明確劃分戰區和任務,遼寧民眾自衛軍共編成七個方面軍。鄧鐵梅為第四方面軍總指揮,兼第十三路軍司令。這時的黃拱宸,既擔任鄧鐵梅領導的東北民眾自衛軍左參贊,又被任命為唐聚五統一指揮下的遼寧民眾自衛軍第四方面軍第十三路軍少將左參贊。
鄧鐵梅部隊的抗日活動,以鳳城、岫巖、安東(今丹東)莊河、大孤山等遼東三角地區為主。由於鄧鐵梅、苗可秀、黃拱宸三位主要將領都是本溪縣人,本溪地區的不少義勇軍都與鄧鐵梅部隊有密切聯繫。
1932年夏,黃拱宸與李海山等人受鄧鐵梅之命由鳳城回到本溪縣擴軍,他們在小市觀音閣召開民眾大會,會上黃拱宸憤怒控訴日本帝國主義者在東北的滔天罪行,號召愛國志士積極參加抗日鬥爭。黃拱宸以東北民眾自衛軍“行征部”收編委員的身份,聯繫、組織抗日武裝。他先後收編了“青山好”陶春和、“青山樂”趙廣福及“雙虎”成國軍等山林隊。為解決新編隊伍的被服問題,黃拱宸用自己家果樹、牲畜、養蜂及其他方面的收入,購買布匹製做軍衣,及時供給部隊需要。
日偽當局十分懼怕鄧鐵梅部隊進入本溪地區,因此在本溪與寬甸、鳳城、岫巖、遼陽邊界上,設定重兵防禦。敵人的封鎖和隔離,給當時活動在本溪、撫順、新賓邊界的黃拱宸抗日隊伍造成很大困難,不得不組織小股隊伍,化整為零獨立作戰。
1933 年 2 月末,黃拱宸帶領一個由 30 餘人組成的小部隊,到新賓葦子峪一帶活動。 3 月 3
日奉天警備司令部派出的漢奸姚某帶偽軍向“雙虎”成國軍部星夜進剿。成部被迫轉移。黃拱宸因之未能與成國軍會合,乃住在新賓西廂小堡通溝趙景文(黃的表弟)家中。
堅貞不屈
3 月 4 日晚 6 時許,敵人追剿義勇軍來到通溝,挨門逐戶地進行搜查,結果發現了黃拱宸,立即進行包圍。黃拱宸雖奮力抵抗,終因寡不敵眾,不幸同黃新田、於長海、鄒景山等同時被俘,後押到新賓界第十四監獄。黃拱宸被捕後,他愛人劉繼琳立即前往探監,準備變賣家產,通過他哥哥黃成序,向偽滿上層進行疏通,把他贖出來。黃成序是民國年間駐外蒙的高級官員,“九·一八”事變後,棄官經商,在長春做買賣,有一定的社會影響。但黃拱宸知道,如果通過這些辦法獲釋,勢必向敵偽低頭,今後只能是苟且偷生,聽從敵人擺布,豈不愧對祖先,因此,他對家人說:“我不能屈膝求饒,為抗日救國而死,死得其所,我沒有任何怨言。你們要是花錢托人把我贖出,我則只能當亡國奴,甘受日本人奴役,這樣活著還有什麼意思。”
此時,黃拱宸的部下陶春和、趙廣福、成國軍等人,積極整頓隊伍,在本溪、新賓邊界加緊活動,想用軍事壓力迫使敵人釋放黃拱宸,要準備劫獄。敵偽當局,獲得這個訊息後,終日惶惶不安,決心抓緊時間處決黃拱宸,以防意外。
1933年3月19日(農曆2月14日),黃拱宸被敵人殺害於新賓縣偽十四監獄北大牆外。同時被害的,還有黃拱宸的部下黃新田、於長海、鄒景山,遼寧民眾自衛軍營長馬錦波、參謀長李祥凱等7 人。新賓地區稱黃拱宸等7人為“七烈士”。
黃拱衰就義前,給他愛人劉繼琳留了封遺書,囑咐他的兒子黃新鑒“要孝敬母親,替父親報仇”。他在就義時,向劊子手怒斥道:“我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我的血不能灑在被小日本鬼子玷污了的土地上。”敵人只好給買了一領新席。35歲的黃拱宸將軍,高呼“打倒日本鬼子!”的口號,和他的戰友們倒在血泊之中。
黃拱宸犧牲後,他的警衛員祁祿和他的部下陶春和、趙廣福、成國軍,把他的遺體埋葬在小甸子村的一裸梨樹下。他所組建的義勇軍繼承他的遺志,繼續打擊侵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