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黃慕玉,女,上海市崇明縣人,1934年1月生,研究員,中共黨員。1955年畢業於南京農學院農學系,1960年畢業於前蘇聯莫斯科季米里亞捷夫農學院研究生部,獲生物學副博士學位(後國家承認為博士)。工作經歷
從蘇聯回國後分配到中國農科院作物所生理室工作,從事小麥生理生化、小黑麥遺傳生理方面的研究工作。1971年隨所下放到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作物所小麥研究室從事小麥育種工作達20年。1993年獲政府特殊津貼。
長期從事小麥育種研究工作,“五五”—“七五”期間主持北京市重點課題、國家攻關項目等,選育出一批冬小麥新品種。主持與主要參加豐抗號小麥的選育與示範推廣,並做出重要貢獻。從1973年起北京市農科院作物所與中國農科院作物所合作,開展了兼抗條、葉鏽病為主的冬小麥新品種選育工作。以國外引進抗源與本地推廣品種雜交,用系譜法經7年選擇和培育,於1980年育成兼抗條、葉銹、白粉病、抗倒、高產、穩產的冬小麥新品種—豐抗2號、5號、7號、8號和13號等系列品種。在抗病性方面居國內育成推廣品種的領先地位。
品種特性
豐抗號小麥具有產量高、抗逆性強、適應性廣的特點,自推廣以來,深受民眾歡迎,種植面積在京內外迅速擴大。1981年全市只有500多畝,1984年劇增至171萬畝(以豐抗8號面積最大),占全市麥田60%,成為京郊和北部麥區小麥品種第五次更新換代的主體品種。在寒、旱自然災害下,全市小麥獲意外大豐收。1985年京郊擴大達200萬畝,連同京外共1000萬畝。豐抗8號示範推廣以來生產上持續套用十五年之久,累計種植4000萬畝,成為北部麥區主栽的優良品種。豐抗號系列累計種植達6000萬畝。繼豐抗號之後,育種組在改良豐抗號的基礎上育成京冬1號、京冬6號、京冬8號等一批高產、穩產、抗病、優質的新品種,尤以京冬8號最為突出,成為北部麥區第一個年種植面積超過千萬畝的主栽的優良小麥品種,她作為主持人之一,負責分離時代,為新品種選育作出一定貢獻。豐抗8號和豐抗號系列累計推廣6000萬畝,另京冬1號701萬畝,京冬6號1016.63萬畝,京冬8號4743萬畝,總共累計推廣1.246億畝,增產小麥42億公斤,獲得極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獲獎情況
1、豐抗號(2號、5號、7號、8號和13號)冬小麥新品種,1984年獲北京市科技成果一等獎;2、豐抗8號,1984年獲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
3、豐抗號小麥,1984年獲北京市政府一等獎;
4、豐抗13號,1988年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5、京冬1號小麥新品種選育,1994年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6、 冬小麥優異種質“有7—L10”的創新與套用,1995年獲農業部科技成果三等獎;
7、高產、穩產小麥新品種京冬6號的選育與推廣,1995年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8、高產穩產優質小麥新品種京冬8號的推廣,1999年獲市政府推廣一等獎;9、高產、穩產、優質小麥新品種京冬8號的選育與推廣,2000年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主要著作
發表論文與譯著:1、冬小麥新品系選育初報,《北京農業科技》1980-3;
2.、冬小麥新品種豐抗2號、豐抗5號選育情況簡介,《北京農業科技》1982-1;
3、冬小麥新品種豐抗7號、豐抗8號選育情況簡介,《北京農業科技》1982-2;
4、豐抗號小麥的選育和若干性狀選擇的探討,《華北農學報》1986-1;
5、多穗型、豐產、抗寒、節水冬小麥新品種選育初報,《北京農業科技》1987-2;
6、《多年生小麥》[蘇]H.B.齊津著(俄譯中,四人合譯),農業出版社,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