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平[氣象專家]

黃建平[氣象專家]

黃建平,男,1962年11月出生。蘭州大學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Scientific Reports》、《中國科學:地球科學》等雜誌編委,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的主要撰寫人,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項目首席科學家,首屆“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首屆“趙九章優秀中青年科學工作獎”獲得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獲得者(排名第一)。 黃建平長期專注於半乾旱氣候變化研究,始終堅持工作在科研第一線,取得了一系列基礎性強、影響力高的原創性研究成果,是我國大氣科學領域中為數不多的將系統觀測和理論研究相結合併取得重大突破的優秀學術帶頭人之一。他長期紮根西部、帶領團隊歷經十餘年建成了我國半乾旱氣候觀測系統,並使其團隊迅速發展成為我國半乾旱氣候變化領域首個國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首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首個教育部創新引智基地,榮獲我國高校大氣科學領域的首個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基本信息

簡介

黃建平教授黃建平教授
黃建平,男,1962年11月出生。蘭州大學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ScientificReports》、《中國科學:地球科學》等雜誌編委,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的主要撰寫人,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項目首席科學家,首屆“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首屆“趙九章優秀中青年科學工作獎”獲得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獲得者(排名第一)。
黃建平長期專注於半乾旱氣候變化研究,始終堅持工作在科研第一線,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性研究成果,是我國大氣科學領域中為數不多的將系統觀測和理論研究相結合併取得重大突破的優秀學術帶頭人之一。他長期紮根西部、帶領團隊歷經十餘年建成了我國半乾旱氣候觀測系統,並使其團隊迅速發展成為我國半乾旱氣候變化領域首個國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首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首個教育部創新引智基地,榮獲我國高校大氣科學領域的首個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人物生平

教育經歷:

1989.12-1990.11,博士後研究,氣候學,北京大學
1986.09-1988.12,博士學位,天氣動力學,蘭州大學
1984.09-1986.08,碩士學位,氣象學,中國科學院蘭州高原大氣物理研究所
1978.09-1982.07,雙學士學位,大氣探測學和天氣動力學,南京氣象學院

工作經歷:

2010.05年至今,教育部半乾旱氣候變化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4年至今,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院長
2003.03至今,蘭州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0.08-2003.02,美國AS&M/NASA朗利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996.11-2000.07,加拿大環境總署氣象中心,研究員
1995.04-1996.10,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訪問學者
1992.12-1995.03,美國德克薩斯州A&M大學,訪問學者1990.12-1992.11,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副教授

委員及任職委員會:

[1]2015年,被聘為中國氣象學會第二十八屆理事會幹旱氣象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2015年,《ScientificReports》編審委員會委員
[3]2015年,《AtmosphericChemistryandPhysics》編審委員會委員
[4]2014年,中國氣象學會聘為中國氣象學學會第二十八屆《氣象學報》編審委員會常務委員
[5]2011年,被聘為中國氣象學會第二十七屆理事會大氣成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6]2008年,中國科學院聘為《中國科學:地球科學》編輯委員會委員
[7]2007年,中國氣象學會聘為第二十六屆理事會氣候學委員會委員

擔任以下雜誌的審稿人:

ScientificReports
AtmosphericChemistryandPhysics
JournalofGeophysicalResearch-Atmosphere
AtmosphericEnvironment
RemoteSensingofEnvironment
JournalofClimate
JournalofTheAtmosphericSciences

研究方向和主要成果

黃建平近年主要專注於半乾旱氣候變化研究,其重要學術貢獻為:(1)黃建平系統揭示了沙塵氣溶膠與雲和降水相互作用及其影響西北乾旱氣候的機理,該研究成果榮獲201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排名第一)1項,2012年度甘肅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排名第一)1項;(2)將研究視野從我國西北擴展到全球,發現全球乾旱半乾旱區是近百年來全球陸地溫度增加最顯著的地區,揭示了全球半乾旱氣候變化的時空特徵及形成機制;(3)創建和發展了我國半乾旱氣候的綜合觀測系統,填補了該領域觀測匱乏的空白。

獎勵和榮譽

[1]2015年,入選國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
[2]2013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排名第一)
[3]2012年,獲得甘肅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排名第一)
[4]2012年,擔任國家全球變化研究重大研究計畫《全球典型乾旱半乾旱地區氣候變化及其影響》首席科學家
[5]2011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畫”創新團隊學術帶頭人
[6]2010年2月24日,獲甘肅省第一層次領軍人才
[7]2009年,獲得甘肅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排名第三)
[8]2009年,獲得“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9]2007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10]1991年5月20日,獲“做出突出貢獻的博士獲得者”榮譽稱號
[11]1990年10月15日,獲首屆《趙九章優秀中青年科學工作獎》
[12]1990年12月20日,獲北京市科協第二屆青年優秀科技論文一等獎
[13]1989年4月11日,獲甘肅省氣象學會“青年氣象科技獎”一等獎

主要論著

[1]Huang,J.,M.Ji,Y.Xie,S.Wang,Y.He,andJ.Ran,2015:Globalsemi-aridclimatechangeoverlast60years,ClimateDynamics,doi:10.1007/s00382-015-2636-8.
[2]Huang,J.,T.Wang,W.Wang,Z.Li,andH.Yan,2014:ClimateeffectsofdustaerosolsoverEastAsianaridandsemiaridregions,JournalofGeophysicalResearch:Atmospheres,119,11398–11416,doi:10.1002/2014JD021796.
[3]HuangJ.,X.Guan,andF.Ji,2012:Enhancedcold-seasonwarminginsemi-aridregions,Atmos.Chem.Phys.,12,5391-5398,2012.
[4]HuangJ.,Q.Fu,W.Zhang,X.Wang,R.Zhang,H.Ye,andS.Warren,2011:DustandBlackCarboninSeasonalSnowAcrossNorthernChina,Bull.Amer.Meteor.Soc.,92,175-181.doi:10.1175/2010BAMS3064.1
[5]Huang,J.,P.Minnis,Yan,H.,Yi,Y.,Chen,B.,Zhang,L.,andJ.K.Ayers,2010:Dustaerosoleffectonsemi-aridclimateoverNorthwestChinadetectedfromA-Trainsatellitemeasurements,Atmos.Chem.Phys.,10,6863-6872.
[6]HuangJ.,Q.Fu,J.Su,Q.Tang,P.Minnis,Y.Hu,Y.Yi,andQ.Zhao,2009:TaklimakandustaerosolradiativeheatingderivedfromCALIPSOobservationsusingtheFu-LiouradiationmodelwithCERESconstraints,Atmos.Chem.Phys.,9,4011-4021.
[7]Huang,J.,P.Minnis,B.Chen,Z.Huang,Z.Liu,Q.Zhao,Y.Yi,andJ.K.Ayers,2008:Long-rangetransportandverticalstructureofAsiandustfromCALIPSOandsurfacemeasurementsduringPACDEX,J.Geophys.Res.,113,D23212,doi:10.1029/2008JD010620.
[8]Huang,J.,W.Zhang,J.Zuo,J.Bi,J.Shi,X.Wang,Z.Chang,Z.Huang,S.Yang,B.Zhang,G.Wang,G.Feng,J.Yuan,L.Zhang,H.Zuo,S.Wang,C.FuandJ.Chou,2008:AnoverviewoftheSemi-AridClimateandEnvironmentResearchObservatoryovertheLoessPlateau,AdvancesinAtmosphericSciences,25(6),1-16.
[9]Huang,J.,P.Minnis,Y.Yi,Q.Tang,X.Wang,Y.Hu,Z.Liu,K.Ayers,C.Trepte,andD.Winker,2007:SummerdustaerosolsdetectedfromCALIPSOovertheTibetanPlateau,Geophys.Res.Lett.,34,L18805,doi:10.1029/2007GL029938.
[10]Huang,J.,P.Minnis,B.Lin,Y.Yi,S.Sun-Mack,T.-F.Fan,andJ.R.Ayers,2006:Determinationoficewaterpathinice-over-watercloudsystemsusingcombinedMODISandAMSR-Emeasurements,Geophys.Res.Lett.,33,L21801,doi:10.1029/2006GL027038.
[11]Huang,J.,B.Lin,P.Minnis,T.Wang,X.Wang,Y.Hu,Y.Yi,andJ.R.Ayers,2006:Satellite-basedassessmentofpossibledustaerosolssemi-directeffectoncloudwaterpathoverEastAsia,Geophys.Res.Lett.,33,doi:10.1029/2006GL026561.
[12]Huang,J.,P.Minnis,B.Lin,T.Wang,Y.Yi,Y.Hu,S.Sun-Mack,andK.Ayers,2006:PossibleinfluencesofAsiandustaerosolsoncloudpropertiesandradiativeforcingobservedfromMODISandCERES,Geophys.Res.Lett.,33,L06824,doi:10.1029/2005GL024724.
[13]Huang,J.,P.Minnis,B.Lin,Y.Yi,M.M.Khaiyer,R.F.Arduini,andG.G.Mace,2005:Advancedretrievalsofmultilayeredcloudpropertiesusingmultispectralmeasurements,J.Geophys.Res.,110,D15S18,doi:10.1029/2004JD005101.
[14]Huang,J.,K.Higuchi,andA.Shabbar,1998: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NorthAtlanticOscillationandElNiño-SouthernOscillation,Geophys.Res.Lett.,25,2707-2710.
[15]Huang,J.,Y.Yi,S.Wang,andJ.Chou,1993:Ananalogue-dynamicallong-rangenumericalweatherpredictionsystemincorporatinghistoricalevolution,Q.J.Meteorol.Soc.,119,547-565.
(2015年9月更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