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松雲圖

黃山松雲圖

《黃山松雲圖》作為可染山水晚年成熟風格的經典之一,其山水意象、造型、構圖、筆墨語言形式,特別是書法造詣隱跡其間,達到了豐碑式高峰期的爐火純青之境。

作品內容

《黃山松雲圖》就是以“金鐵煙雲”書畫訣為圭臬,清氣四射的精品。印章四方,作為畫面整體的組成部分,意匠經營,游心象外。畫面右上角、“可染”二字名章,小型白文,居於濃墨山巔與行書題款之間,黑、紅、白三色對比強烈而愈顯空靈。左下方“師牛堂”、“白髮學童”、“河山如畫”,無論內涵、章型、紅白文及朱底輕重之選配排列,絕非假手於人,更非任意為之,卻又疏朗自如,足堪玩味。

題識

黃山松雲圖,吾兩次登黃山,居百餘日,因得飽覽煙雲變幻之奇,甲子春,可染。

鈐印

可染、師牛堂、白髮學童、河山如畫

創作背景

許多畫家都對黃山情有獨鍾,李可染也是這樣,對於黃山有“雲浮而動,山鎮而安”這八字訣的評價。為了積累創作素材,李可染曾兩次登黃山。1954年,李可染第一次到黃山寫生。他被黃山的密樹叢林、奇峰怪石、煙雲霧靄所吸引,其後幾年黃山一直作為李可染非常喜歡的創作題材,描繪過許多關於黃山的作品。時隔24年,為了把心中苦苦思戀二十多年的黃山用新的語言表現出來,李可染先生於1978年5月再一次到黃山,這一次他一共住了45天,畫了許多畫稿。其後的日子李可染以黃山為題材,創作了不少令人拍案叫絕的佳作。為了尋求墨法,李可染反覆試探,窮追到底。少加易薄,多加易膩板髒亂,層層復加而又恰到好處,要將“積墨法”與“破墨法”同時使用。畫濃墨用淡墨破,畫淡墨用濃墨破,並有光亮相通之處,筆筆交錯,逐漸形成物體的體積、空間、明暗和氣氛。形成“畫中有龍蛇”之勢。因為有破墨、積墨因素的介入,筆墨呈現出“毛、潤、松、厚”的審美特徵,這在視覺上能呈現出一種光色效果。在此基礎上,如感到效果不夠豐富,可再染色,使顏色有層次,在其上又運擦筆,如此反覆幾遍,獲得西方印象派油畫的光色效果。可以說,這在中國山水畫畫法上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創新。

作品賞析

此圖畫面近景五棵松,松下三個點景小人,直到拾級而上的蜿蜒山坡,筆墨的濃重達到極致。深沉幽明,有陽剛之美,又引光入畫,畫面山林流光璀璨的日暮奇景,以其整體性極強的意象,衝擊視覺,令人心馳神往、深深陶醉。此幅山水突破了傳統山水的表現形式,富有時代氣息,充分體現了李可染先生晚年山水畫特色,同時也顯現了畫家的深厚功底和極高的藝術造詣。
《黃山松雲圖》,作為可染山水晚年成熟風格的經典之一,其山水意象、造型、構圖、筆墨語言形式,特別是書法造詣隱跡其間,達到了豐碑式高峰期的爐火純青之境。鑑賞此圖,我們必須抓準可染筆下的黃山,如何神奇多變,以心靈體悟其特殊的看點和亮點:
其一,黃山松雲以千峰萬壑為主體的視覺圖式,是李派山水“積墨法”與“素描體面造型法”完美融合的圖式,也是成功把握自然造化總體氣象的經典圖式。這種圖式的高度整體性和豐富多變的空間層次感,成為李派山水沉雄厚重的基調,其中又間以深秀靈動的和聲。作為東方繪畫的世紀力作體構,足以和西方博物館油畫名作比美。其中以嬌嬈勁健的五棵松為主角,突現於山體屏障與白色煙嵐飄渺之間,較之1983年十月舉辦的《李可染中國畫展》(東京展)展出的《黃山松雲》等五幅黃山系列,又有探索性求變的新意念、新進展。
其二,李可染晚年書法藝術的成熟,個性化的遒勁用筆,強化了松、雲、近峰、遠山結體造型的力度美、金石美。論家曾將可染山水之用筆特點和他的恩師黃賓虹山水作比較:黃喜乾筆,一筆筆寫出,書寫性彰顯;而李喜濕筆,書法筆線隱含於意象之中。前者側重筆墨形式自身意味;後者強調意境、意匠、心物交應之渾融一體。《黃山松雲圖》正是李可染晚年用筆形成自我本體畫風特點的最佳例證。但用筆的乾濕、用墨的濃淡,又始終是相對的,相反相成,要有一個“度”。對“度”的控制把握,恰到好處,是技巧高超、境界非凡的重要標誌。
《黃山松雲圖》的乾濕濃淡、正如音階音律和諧的交織奏鳴,自如自然,奏出壯美又寧靜、鏗鏘又悠遠的樂聲。而黃賓虹講究“昏暗中風層層深厚”——一如寫“夜山”的筆墨三昧,渾厚華茲的精神內美,越來越成為可染山水恆久生命力的核心。
其三,可染先生“七十歲總結”以後,人們發現,在書畫創作中,老人越來越愛好用濃墨。其實他不僅僅愛好用濃墨,而且越來越敢於用濃墨,善於用濃墨。蘇東坡贊“濃墨如漆”,猶覺不足,又極言濃墨“光清而石浮,湛湛如小兒目睛,乃為佳也。”說明水墨山水之墨濃、墨黑,絕非一片死濃,滿眼髒墨,而是湛湛靈動,光清而感人、誘人。李可染寫生時發現“林蔭下的小溪”,“黝黑而光亮,像小孩的眼珠”,直是遷想妙得,信手拈來,與宋代先賢有著心神相會相契的審美發現、審美感應,又有新開拓、新創造。我們回過頭來,欣賞《黃山松雲圖》:畫面近景五棵松,松下三個點景小人,直到拾級而上的蜿蜒山坡,筆墨的濃重達到極致。依次是作為畫面中景的峰群,再次是灰調逐漸淡化的遠山,這一切都藉助龍蛇般遊動飄浮的煙雲嵐氣而顯得光彩熠熠,湛湛似小兒轉睛。難以察覺的群青淡藍;淺禇微紅,若有若無,為整個畫面增添了意趣盎然的化機。令人想起大師一再書寫的“金鐵煙雲”四字訣。——這是論家讚譽唐代李北海書法語,含有“畫如金石,體若飛動,動靜相合、相反相成”的深層美學規律。

作品珍藏

《黃山松雲圖》為徐州李氏家族後人所珍藏。珍品的收藏背後有一段故事,感人至深。二十多年前,1985年10月,徐州“李可染舊居”首期工程落成,作為徐州市重點人文景觀之一,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舊居”主體部分之順利竣工,首先得感謝李可染胞兄李永平。“舊居”位於徐州市建國東路廣大北巷16號,這裡是可染大師自幼生活過30年的故居,也是永平老人居住了大半生的家園老宅。為完成徐州市重點文化建設項目,也為完成可染先生及整個李氏家庭的心愿,永平老人以其仁厚的胸懷,主動遷出原住所,置身較遠的樓房居室,以樂觀安順之心自命室名“晚香齋”。“李可染舊居”落成典禮次日,我作為晚輩,與吾友李寶林、李松等二位先生,驅前探望老人,表示對永平大伯敬意。只見小室床頭,正面牆上懸掛可染師墨寶;“晚香齋”題匾,正體三字左旁,小行楷三行半:“胞兄永平性仁厚,生平多坎坷,晚年幸得安善,常以書畫自娛,且以晚香名其居。”另行落下名款:“弟可染題”。手足親情,溢於言表,激盪於字裡行間。回憶《舊居》落成之日,那街頭巷尾歡樂景象恍惚眼前。徐州市領導敬贈二老的《雙璧聯輝》匾額映照李氏兄弟激動的淚光,這當是可染師親贈胞兄永平《黃山松雲圖》精品一段佳話,一個應當永誌不忘的大文化背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