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位於菏澤市城北,沿舜菏路10公里處。村莊呈南北長方形,約一公里長的南北街一條,東西側街5條。現有人口1616人,農戶390戶,5個生產小組,耕地面積達1669畝。有中共黨員25人,兩委班子成員6人。姓氏為14姓,其中韓姓人口最多,其次丁姓,其餘各性基本上屬於單門獨戶。全部為漢族人口。該村現有機動三輪車120輛,大型收割機6台,旋耕機3台,轎車、面的各4輛。
村莊簡史
該村建於元朝,原名為黃龍站,後改名為黃沙崗,洪武十三年,1380年韓氏遷入此地,而後興起了集市,始稱今名黃堽集。現已是鄉鎮住地二十餘年。
經濟狀況
該村主導產業:小麥、玉米、西瓜、林苗、花卉,逢農曆一、六、四、九為農貿集會,商貿流通業和三產服務業發展迅速。據不完全統計,個體工商戶有70家,其中商品代銷點20家,飯店6家,日用百貨10家,打麵坊二家,饅頭加工坊4家,農機維修部1家,機動車輛維修部3家,化肥種子等農貿銷售部5家。移動通訊合作門市6家,電動車銷售門市部3家,加油站2家,預製板加工場3處,具有一定規模的養雞場1處。這些工商戶終年活躍在貿易市場,使該村經濟快速發展。改革開放帶來的“春天”前程似錦,同時也帶動了文化娛樂事業的發展,現在成立三年有餘的秧歌隊一個,每天早晚間伴著鼓點節奏的中、老年人也變得如花似玉了,大大提高了人們的健康水平。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84畝,人均耕地1.1畝,主要種植玉米小麥等作物;擁有林地252.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39畝,主要種植泡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8.5畝,其中草地60畝;荒山荒地135畝,其他面積6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12戶通自來水,有5戶飲用井水,有2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20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19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95%);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9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4戶(分別占總數的95%和70%)。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1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5公里。全村共擁有機車1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戶;建有小水窖4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戶。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有2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萬元,占總收入的27%;畜牧業收入10萬元,占總收入的4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57頭,肉牛20頭,肉羊70頭);林業收入6萬元,占總收入的27%;工資性收入3萬元,占總收入的13%。農民人均純收入1591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8人,在省內務工4人,到省外務工1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 24%。該村發展泡核桃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有農戶20戶,鄉村人口77人,其中男性36人,女性41人。其中農業人口77人,勞動力52人。該村有彝族77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75人,享受低保7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5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20戶。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新村國小,中學生就讀到東鎮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5公里,距離中學16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4 人,其中小學生9人,中學生5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62.28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有固定資產13.5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4人,黨員中男黨員3 人,女黨員1人,有團員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