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皇太極出生於明萬曆二十年十月二十五日(1592年11月28日)申時,努爾哈赤第八子,從小就受到努爾哈赤的喜愛。皇太極的生母葉赫那拉·孟古哲哲,是海西女真葉赫部首領楊吉努(仰加奴)之女。楊吉努為了與努爾哈赤結盟,把小女兒許配給他,稱這是天生的“佳偶”。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努爾哈赤成婚,時已三十歲,新娘只有十四歲。當時努爾哈赤有眾多妻子和兒女,地位最高的是富察氏袞代,即莽古爾泰之母。但是努爾哈赤與葉赫那拉氏感情甚篤,喜歡她只知侍奉丈夫而不干預政事。
皇太極本人生來面色赤紅,眉清目秀,行動穩健,舉止端莊。他聰明伶俐,耳目所經,一聽不忘,一見即識。他很愛看書學習,在努爾哈赤的諸將中惟有他識字。當父兄長年累月忙於出征作戰時,七歲的皇太極就開始主持家政了,不但把家裡日常事務、錢財收支等管理得井井有條。特別是有些事情不煩努爾哈赤操心指示,皇太極就能幹得很出色,與自己想的一樣,因而努爾哈赤對皇太極更是愛如“心肝”。
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秋季,孟古哲哲生病,想要見娘家母親一面,努爾哈赤派人去通知這事情,葉赫貝勒納林布祿沒有同意。同年九月,孟古哲哲因病去世,皇太極時年12歲。孟古生前的時候,做大福晉時間較短,皇太極做了大汗後,尊奉其母孟古哲哲為孝慈高皇后。
皇太極在母親死後,跟隨父兄,迅速成長,很快變成一個能文能武的少年。滿族及先世女真人素以尚武著稱,皇太極向他父親學習本民族的傳統風俗,從小就參加打獵,練得勇力過人,步射騎射,矢不虛發。當皇帝以後,皇太極還對小時候這種生活記憶猶新,曾說:“太祖時,我們聽說第二天要外出打獵,即事先進行調鷹蹴球,作好各種準備。如到時不讓去,哭著也要請求前往。過去,無論老少,競相奮進,皆以行兵出獵為大喜事。那時僕從很少,人人各自牧馬披鞍,劈柴做飯,即使這樣艱苦,也樂於跟著為主效力,國家之有今日興隆正是這種努力奮鬥的結果。”皇太極很像他父親,吃苦耐勞,體格健壯。瀋陽實勝寺曾藏有他用過的一張弓,矢長四尺余,不僅一般人不敢問津,就是一個壯士也很難拉開,而皇太極當年運用自如。
初戰四方
皇太極自少年起常隨父兄狩獵和征戰,騎射嫻熟。萬曆四十年(1612年),從父出征海西女真烏拉部,克六城。在逐步完成統一女真各部的基礎上,皇太極幫助他父親努爾哈赤建立了新的後金國家。努爾哈赤一度想立長子褚英為儲,但是褚英背著努爾哈赤做了很多違反其願望的事,甚至逼迫皇太極等也跟他一起行動。皇太極等向努爾哈赤揭發了褚英的陰謀,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努爾哈赤將褚英幽禁,兩年後又毅然處死了他。從此皇太極進一步得到了信賴。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努爾哈赤整合正黃、正白、正紅、正藍並加鑲黃、鑲白、鑲紅、鑲藍,正式完成了軍政合一的八旗制。皇太極被任命為管正白旗的貝勒。
後金天命元年(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 努爾哈赤建立大金國(史稱後金),稱大汗,任命次子代善為大貝勒、侄子阿敏為二貝勒、五子莽古爾泰為三貝勒、八子皇太極為四貝勒簡稱四大貝勒。天命三年(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努爾哈赤下定決心要對明朝發動進攻,但是具體怎樣行動,卻議而未決。皇太極獻上一計。他提出先打撫順,“撫順是我出入之處,必先取之”。並建議利用明朝守城游擊李永芳要在四月八日至二十五日大開馬市的機會,派遣五十人扮作馬商,分成五伙,入城為市,繼之由他親自帶領五千士兵夜行至城下,裡應外合,兩面夾攻。努爾哈赤欣然接受他的建議。四月十三日以“七大恨”誓師征明,結果大獲勝利。撫順之戰是後金與明朝的第一次大戰,對後金以後的發展影響深遠,皇太極的獻計獻策及親臨戰陣,對後金的勝利有決定性的作用。
撫順兵敗城陷的訊息傳到明都,“舉朝震駭”,多年不理朝政的明神宗驚呼:“遼左覆軍隕將,建州勢焰益張,邊事十分危急”。為了置後金於死地,明朝於天命四年(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聯合女真葉赫部及朝鮮王朝,發動了著名的薩爾滸大戰。後金軍進至薩爾滸(今遼寧撫順大夥房水庫東側),與明軍大戰。繼而北向迎擊開原總兵馬林一路明軍,途中皇太極又打敗了杜松軍的後營游擊龔念遂、李希泌。在西、北兩路已勝,準備轉戰東路時,皇太極緊跟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之後,趕赴前線。明總兵官劉鋌力戰而死。另一路明軍在李如柏率領下,未及交鋒,狼狽逃回。薩爾滸之戰是後金與明朝的第一次大決戰,皇太極為贏得此戰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天命十年(明天啟五年,1625年),皇太極與兄阿巴泰率精騎5000馳援科爾沁,迫使察哈爾蒙古首領林丹汗遠遁。
繼位為汗
天命十一年(明天啟六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因寧遠之戰失敗抑鬱而逝。大妃阿巴亥和兩個庶妃殉葬。代善與其子岳托及薩哈廉,擁皇太極嗣汗位。代善的長子貝勒岳托和三子貝勒薩哈廉,對諸貝勒大臣說出了擁戴皇太極的原因:“才德冠世,當速繼大位”。由於身為長兄的代善的鼎力支持,所以眾貝勒乃合詞請上嗣位”,皇太極“辭再三,久之乃許”,被擁舉為大汗。九月一日,皇太極在大政殿即汗位,焚香告天,宣布次年為 天聰元年。皇太極即位時,明朝正因為寧遠的勝利而變得強硬起來。皇太極一上台就曾致函寧遠巡撫袁崇煥,表示希望“彼此和好”。明朝也並非坐等後金退兵,而是一邊要地,一邊修築塔山、大小凌河城及錦州城,加緊備戰。
天聰元年(明天啟七年,1627年)五月,繼征朝鮮王朝之後,皇太 極親率大軍征明。這時明朝乾將袁崇煥正在實施“恢復之計”,即“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他修城屯田,以屯養戰,以“守為正著,戰為奇著”。皇太極想及早發動進攻,發動寧錦之戰,結果自己傷亡慘重,寧遠城卻屹立未動。繼續又攻十幾天,依然無成。守寧遠的正是袁崇煥,他命令滿桂、尤世祿、祖大壽出城拒戰。皇太極督代善、阿敏、莽古爾泰、阿濟格等進擊。明軍吶喊抵抗。袁崇煥坐鎮指揮,放大炮,後金兵一排排倒下,游擊覺羅拜山、備御巴希等被射死,貝勒濟爾哈朗、薩哈廉、瓦克達俱傷。明將滿桂也負重傷,士兵死傷大半。寧遠不下,皇太極又返回錦州,時已六月四日。將士中暑很多,皇太極知不可久留,第二天下令退兵。此戰明軍防守成功,時稱“寧錦大捷”。遼西不能攻取,便不能進山海關,如果要奪取北京,只有另找出路。皇太極對蒙古是有所了解的,當時他已參加過與喀爾喀、科爾沁等部的結盟,也曾領兵馳援過科爾沁。
天聰二年(明崇禎元年,1628年)二月,皇太極首先帶領兩個幼弟多爾袞及多鐸統大軍親征察哈爾所屬的多羅特部,進至敖木倫地方,俘獲一萬一千二百人。因敖木倫大捷,多爾袞被賜號墨爾根戴青,多鐸賜號額爾克楚虎爾。八月,與喀喇沁議和,九月調科爾沁、喀喇沁、敖漢、奈曼及喀爾喀諸部兵來會。九月六日,後金大軍出征察哈爾。二十日進擊席爾哈、席伯圖、英、湯等處,俱下。第二天追至興安嶺,獲人畜無計其數。十月中旬勝利而歸。這次出征,後金既打擊了大敵察哈爾部,也進一步鞏固了對已歸服的蒙古諸部的統治。不久,皇太極派阿什達爾漢到這些地方宣敕,以後如征察哈爾,凡管旗諸貝勒年七十以下,十三以上,俱從征,違者罰馬駝,不至約會之地者也罰馬。
革故鼎新
天聰三年(明崇禎二年,1629年)十月至天聰四年(明崇禎三年,1630年)正月,皇太極在明朝關寧錦防線難以攻克的情況下率軍從蒙古突入內地,攻打北京失利,史稱“己巳之變”。但施反間計除掉了明薊遼督師袁崇煥。皇太極繼位後,順應歷史發展趨勢,促進了後金政權的封建化進程。皇太極本人有很好的文化素養,這時他推行了振興文教的措施。天聰三年(明崇禎二年,1629年)首先提出“以武功戡亂,以文教佐太平”,一改其父努爾哈赤屠殺文人的政策,並於當年進行考試,選取了滿、漢、蒙古生員二百人。他已認識到發展文教對治理國家的重要性,說不能認為不讀書不會誤事。規定從天聰六年(明崇禎五年,1632年)起,凡貝勒大臣子弟年十五以下,八歲以上,俱令讀書。他派人丈量土地,將“各處餘地”歸公,發給民戶耕種,不許旗主、貴族再立莊田。又把原來每13名壯丁編為一莊改為每8名壯丁編為一莊,“其餘漢人,分屯別居,編為民戶。”並下令編審壯丁,解放部分奴婢為編民。這些措施,使滿族貴族的特權受到一定製約,有利於發展農業生產。他極力學習漢族文化,命儒臣翻譯漢字書籍。
天聰六年(明崇禎五年,1632年)正月,廢除“與三大貝勒,俱南面 坐”,共理朝政的舊制,改為自己“南面獨坐”,突出汗位獨尊地位。繼而尋機削除異已,剷除了威脅汗位的三大貝勒勢力,使汗權得到鞏固。仿明制,設內三院,六部,“停王貝勒領部院事”,獨主政務。又設都察院和理藩院,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備的國家機構。集中了汗權,加強了專制統治。
天聰七年(明崇禎六年,1633年)六月初二日,皇太極在一次講話中諭令將士對新附之眾,“一切勿得侵擾”。在皇太極影響下,明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紛紛歸降了後金。皇太極率諸貝勒出迎至渾河,行抱見禮,以示優隆。孔、耿不僅帶了一萬二千多精壯官兵及紅夷大炮等,而且促使明朝的遼東海防很快崩潰了。之後不到四個月,明鎮守廣鹿島的副將尚可喜就步了孔、耿後塵,皇太極稱讚他“識時勢之向背”,“殘破海防,實為我功”。到天聰七年(明崇禎六年,1633年)馬光遠統領漢兵時,實際形成了一個漢軍旗,滿語叫烏真超哈。孔、耿、尚所領兵也是漢軍。在此之前,蒙古旗兵也已形成。天聰八年(明崇禎七年,1634年)三月十三日皇太極在瀋陽城郊閱兵,參加的有滿洲八旗、蒙古二旗、舊漢兵一旗,共十一旗。和以前有很大不同的是這時的軍隊已從私人武裝變為國家的軍隊了。
稱帝改元
天聰十年(明崇禎九年,1636年),薩哈廉讓諸貝勒檢討過去,表示今後忠誠效力,皇太極答應可以考慮了。然後皇太極又以“早正尊號”徵詢漢官儒臣的意見,鮑承先、寧完我、范文程、羅繡錦等都表示贊成。薩哈廉又召集諸貝勒各書誓詞,向皇太極效忠。“外藩”諸貝勒聞訊也請求上尊號,皇太極同意了。上尊號的準備活動至天聰十年三月末大體就緒。於崇德元年(明崇禎九年,1636年)五月(1636年5月後改元崇德)稱帝,定國號“大清”,改元崇德,改族名女真為滿洲。其後將主要兵力用於對明戰爭。
崇德元年(明崇禎九年,1 636年)十一月十九日,皇太極以“朝鮮敗盟逆命”為由,決定發兵討伐。十二月二日十時,皇太極率軍起行。朝鮮國王李倧預料“朝夕被兵”,寄希望於明朝支援,實際落空了。清軍於十二月十日渡鴨綠江,十三日抵安州,來勢兇猛,史稱“丙子虜亂”。第二年正月初七日,清軍戰勝朝鮮全羅、忠清兩道援軍,李倧逃到南漢山城“勢窮情迫”,稱臣請罪。皇太極要求嚴懲朝鮮挑起釁端的大臣,同時造船發兵攻入江華島,獲朝鮮王妃、王子及閣臣等人。三十日,李倧親至皇太極面前伏地請罪,史稱“丁丑下城”。舉行受降儀式後,當即留下其長子及次子為質,其餘被俘妻子家口二百餘人遣送還京。二月初二日,皇太極自朝鮮班師。從此清朝代替明朝把朝鮮變成了藩屬。朝鮮對清朝由以前的兄弟之稱,更執藩臣之禮。不久阿濟格領兵攻克皮島,斬明將沈世魁等,徹底解除了清朝攻向關內的後顧之憂。
皇太極對明朝的軍事行動仍因山海關的阻隔,分成為入口之戰和關外之戰。崇德年間一共發動了三次入口之戰,每次作戰都分出一部分兵力在關外,以為牽制。崇德元年(明崇禎九年,1636年)五月,皇太極派阿濟格等領兵出戰,這是第一次入口之戰。俘人畜十七萬九千八百二十,生擒總兵巢丕昌。崇德四年(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三月,清軍渡運河,攻破山東濟南府,克城敗敵,俘人口二十五萬餘,四月凱旋。清軍最大的損失是揚威大將軍岳託死於軍中。崇禎帝不但宣布了京師戒嚴,而且非常憂慮,以致在農民軍和清軍都攻上來的時候,寧肯暫時放鬆對農民軍的圍剿,而把主要力量調到抗清戰場上。
奠定基業
崇德五年(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三月,清軍修義州城。過去清軍分出一部分入關,現在全力用於松錦大戰。崇德六年(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八月,皇太極見形勢危急,不顧鼻子出血,經 過六天急行軍到了松山。皇太極親征,大大鼓舞了清軍的士氣。他部署清軍自烏忻河南至海,橫截大路,綿亘駐營,再在高橋設伏,圍追堵截,處處有備。二月十八日清軍入松山,生擒洪承疇。三月初八日,錦州城內的祖大壽也以孤立無援被圍一年後投降。四月,清軍又攻克塔山、杏山,並毀二城。至此,松錦決戰以清軍勝利告終。此戰殲滅明軍五萬餘人。在降服松山、錦州後,清軍占領了除寧遠外的明朝關外全部城鎮。
崇德七年(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皇太極發動了生前最後一次入口之戰。他對這次軍事行動提出了異乎尋常的要求,即注意明朝和農民軍的動向及應採取合作的態度。這次進軍的統帥是奉命大將軍阿巴泰等,兩翼大軍分別從界嶺口及黃岩口毀牆而入,長驅南下,至山東兗州,計克三府、十八州、六十七縣,敗敵三十九處,獲黃金二千二百五十兩、白金二百二十萬五千二百七十兩,俘人民三十六萬九千口及牛馬衣服等物。但是就在這樣的大勝利面前,許多文武大將提出直搗山海關時,皇太極仍堅持既定國策,不輕易冒險。終皇太極之世,清軍不曾通過山海關,但沒有他們掃清道路,也就不可能有後來的清兵入關。同年十月,西藏達賴五世羅卜藏嘉木錯派遣伊拉古克三胡土克圖和厄魯特蒙古戴青綽爾濟等向清朝通好。皇太極一再盛讚藏傳佛教,向藏使表白他對佛教篤信不疑。
猝然長逝
皇太極在五十歲時,因他心愛的宸妃之死,身體立刻變得虛弱了。皇太極一生娶了十五位妻子,而他最喜歡的是天聰八年(明崇禎七年,1634年)娶的博爾濟吉特氏,崇德元年封她為關雎宮宸妃。這位妻子賢淑文靜,皇太極和她頗恩愛,婚後曾生一子,皇太極高興至極,為此發布了大清第一道大赦令。這個兒子二歲而殤。崇德六年(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九月,皇太極正在松錦前線,忽聽宸妃病危,急忙趕回盛京,到時宸妃已死。皇太極悲不自勝。從此這位身體一直健壯的皇帝忽而昏迷,忽而減食,常常“聖躬違和”。當年十月初二日,他對諸王及他們的妻子兒女說:“山峻則崩,木高則折,年富則衰,此乃天特貽朕以憂也。”這流露出皇太極已為他年老體衰而不安了。
崇德六年(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以後,皇太極因身體不好,曾發布過大赦令,也減少了處理日常事務的負擔,甚至做過祈禱。崇德八年(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極猝死於盛京後宮,年52歲。謚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文皇帝,後累加謚為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廟號太宗。葬瀋陽昭陵(北陵)。
為政舉措
政治方面
皇太極繼位之初,後金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外部處境孤立,受到明朝、蒙古、朝鮮的包圍。內部由於貴族分權勢力的矛盾,衝突日益嚴重。皇太極逐步建立國家統治機構,取代八旗制度所行使的國家權力。
•滿漢一體
天命十一年,皇太極繼位後頒布《滿漢別居令》,提出“治國之要,莫先安民”的主張,宣布“滿漢一體毋致異同”,實行“編戶為民”政策,下令將大多數漢民莊丁由莊田抽出,“分屯別居,編為民戶”。漢民由農奴恢復為民戶,即原有封建自由民身份,從而緩解了民族矛盾,社會逐漸得到緩和、安定。
•發展農業
後金進入遼瀋以後,不僅當地漢人從事農業,連滿族也把農業作為本業了。皇太極愛惜民力,停止修城築牆,為的是“專勤南畝,以重本務”。他下令,所有村莊田土,八旗既已穩定,以後就不要變更了。對莊民的財產及所養牛羊雞豬等,都不準任意妄取。經過努力,農業有了較大發展,糧食基本上能夠自給,社會矛盾得到緩和。
•完善機構
天命、天聰年間沒有監察機關,崇德年間皇太極成立了都察院,給他們稽察一切官員的大權。有清一代,滿蒙的結合,早比滿漢更緊密。為了處理蒙古事務曾設蒙古衙門,崇德三年(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六月又改為理藩院。合原有的六部、都察院,構成了有名的八衙門。皇太極任命滿洲、蒙古、漢人擔任承政,每部三人,以下皆參政。崇德三年(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七月更定八衙門官制,每衙門只設滿洲承政一人,以下酌設左右參政、理事、副理事、主事等官,由二等變成五等。這就強化了以他為首的國家統治權力。
清兵入關前沒有內閣的名稱。但是皇太極統治下的清朝已初具內閣性質的內三院。天聰十年(明崇禎九年,1636年)三月,皇太極改文館為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從文館到內三院,雖任職者均為大學士、學士,但分工更明確了,有的負責編考歷史,有的起草敕諭及注釋古今政事得失,還有的向皇帝進講。崇德以後內三院的大學士、學士們對皇太極的決策有了更大的影響。
•建立清朝
天聰九年(明崇禎八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 ,皇太極下令改族名為滿洲。天聰十年(明崇禎九年,1636年)四月,諸貝勒大臣以遠人歸服、國勢日隆為理由,請求為皇太極上尊號,未允。同年四月五日,滿洲諸貝勒、固山額真,蒙古八固山額真,六部大臣,孔、耿、尚,外藩蒙古貝勒及滿蒙漢文武官員齊集。多爾袞捧滿字表、巴達禮捧蒙字表、孔有德捧漢字表各一道,率諸貝勒大臣文武各官赴宮門跪下,皇太極在內樓,御前侍衛傳達,皇太極命滿、蒙、漢三儒臣捧表入,諸貝勒大臣行三跪九叩頭禮,左右列班候旨。三儒臣捧表至御前跪讀,表中盛讚皇太極的文治武功,上合天意,下順民情,請上尊號,一切儀物,俱已完備,只待賜允。皇太極聽後同意,並發誓倍加乾惕,憂國勤政。訊息由儒臣傳出,眾皆踴躍歡欣,叩頭而出。第二天決定選擇吉日四月十一日舉行登極大典。屆時正式祭告天地,受“寬溫仁聖皇帝”尊號,建國號大清,實際是把後金改為大清,改元崇德。祭告天地完畢,在壇前樹鵠較射。
經濟發展
皇太極在原來的基礎上鞏固和擴大了在東北的統治,為入關統治全中國做了充分的準備。他稱帝後立刻把保護土地牲畜作為法典規定下來,地里莊稼不準偷損,母豬不許殺,這是為了繁殖。也不準殺馬、牛等作犧牲或出賣。以後幾乎每年都把督促耕種作為重要活動,提出“農時不可失”,“廢農事者罪之”。他知道五穀乃萬民之命所關,因此一再強調搞好農業生產,入關前清朝的糧食不太缺乏,與這種努力分不開。手工業生產也大有進步。盛京(今瀋陽)宮殿大部分為皇太極時所建,其規模和工藝技術都標誌後金手工業的水平很高。盛京城西實勝寺,鑄大鐘千斤,是冶鑄業的發展象徵。商業貿易在境內有之,與明及朝鮮也均有之。皇太極曾命令大學士希福帶領八家商人及公以下牛錄章京以上家人的龐大代表團赴張家口貿易。後來又命人到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買馬。個人遠走貿易的也不乏其例。
軍事戰略
•軍事建設
皇太極在國內大力實行改革時,並沒有放棄父汗努爾哈赤對外擴張的政策。他命令軍隊建造具殺傷威力的武器紅衣大炮,並且將單一的騎兵兵種,改建成一支騎兵、炮兵與步兵多兵種的軍隊。皇太極十分重視漢族地主知識分子和明朝降官降將的作用,對他們採取招降收買政策。不僅通過考試儒生,網羅了兩百餘名漢族文人,而且此後又多次舉行考試,分別優劣,量才錄用。對大批降將賜以莊田、奴僕、馬匹,並委以官職。對明大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沉志祥等紛紛自願來投的行為封王封侯,寵榮備至。隨著蒙古的臣服,明朝將領的降順,皇太極逐步建立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大大增強了軍事力量。
•對外戰爭
對於李氏朝鮮,皇太極經過兩次出征,朝鮮國王李倧被迫投降,稱臣納貢,允諾與明朝斷絕往來,並將王子送到瀋陽為人質。
對蒙古諸部,皇太極採取“懾之以兵,懷之以德”的政策。首先爭取與察哈爾林丹汗不和的科爾沁、喀喇沁等部的歸附。為了籠絡蒙古封建上層分子,皇太極用聯姻、賞賜、封王封爵、定外藩功臣襲職例、崇奉喇嘛教、與西藏僧俗頭領建立聯繫等手段,取得了蒙古諸部的支持和效忠。天聰八年(明崇禎七年,1634年),林丹汗在青海去世。次年(1635年),後金軍繼續進攻察哈爾餘部,林丹汗之子額哲奉母獻傳國璽歸降。鄂爾多斯部也為後金所並。至此,漠南蒙古全部統一於後金。
對明朝,皇太極全力以赴發動戰爭。崇德元年(明崇禎九年,1636年),他命阿濟格統兵南侵,掠奪人畜十八萬。崇德三年(明崇禎十二年,1638年),又命多爾袞、岳托率軍南侵,攻破城池五十多處,虜獲人口四十六萬,金銀百餘萬兩。為了從正面打開山海關,自崇德五年(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三月起,發動了錦州戰役。明廷派薊遼總督洪承疇率十三萬大軍往援錦州祖大壽。皇太極親自坐鎮指揮。崇德七年(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二月十八日松山城陷,明將洪承疇被俘,祖大壽在錦州投降。至此,明朝在關外僅剩寧遠一孤城。
•整合八旗
皇太極的統治還繼續利用了八旗這個軍政合一的組織。他使八旗通過變革越發充滿生機。一是對滿洲八旗不斷補充新的成員,二是完善和擴大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努爾哈赤時的滿洲被稱為“佛滿洲”,即舊滿洲。皇太極對黑龍江等地多次用兵,帶來大批少數民族加入滿洲共同體,被稱為“伊徹滿洲”,即新滿洲。皇太極把新滿洲編入八旗。崇德五年(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一次就把征索倫俘獲的新滿洲壯丁並家小五千六百七十三人編為牛錄,隸於八旗了。同時把征庫爾喀俘獲的新滿洲壯丁四十二人補充了各旗披甲的缺額。滿洲八旗之外,蒙古八旗早於漢軍八旗建立。崇德年間漢軍八旗發展最快。
崇德二年(明崇禎十年,1637年),照滿洲例,漢軍分為兩旗,四年擴大為四旗,每旗設牛錄章京十八人,固山額真一人,梅勒章京二人,甲喇章京四人,但內部仍分正黃鑲黃兩旗,正白鑲白兩旗,正紅鑲紅兩旗,正藍鑲藍兩旗。崇德七年六月正式完成了漢軍八旗的建制。皇太極說:“我國出則為兵,入則為民,耕戰二事,未嘗偏廢。”這種擴大滿洲八旗和建立蒙古八旗與漢軍八旗,既增強了清朝的武裝力量,也對滿蒙漢的廣大人民實行了深一層的控制。尤其是為了奪取全中國統治權,皇太極創立的漢軍八旗有重要意義。
文化教育
•發展文教
皇太極已認識到發展文教對治理國家的重要性,說不能認為不讀書不會誤事。規定從天聰六年(明崇禎五年,1632年)起,凡貝勒大臣子弟年十五以下,八歲以上,俱令讀書。皇太極還非常重視吸收漢族的先進文化。至天聰六年(明崇禎五年,1632年)七月達海逝世時,經他手已翻譯成帙的漢籍有《刑部會典》、《素書》、《三略》、《萬寶全書》,及正在翻譯中的《資治通鑑》、《六韜》、《孟子》、《三國志》等。後來又命達海之子繼續學習漢書。天聰九年(明崇禎八年,1635年)後金的文館諸臣翻譯了遼金宋元四代史書。
•創新滿文
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太祖努爾哈赤為文書往來及記注政事的需要,命巴克什額爾德尼等人以蒙古字母為基礎,結合女真語音,而創製了滿文,這種由蒙文脫胎而來的初期滿文,是沒有圈點的滿文,叫做老滿文。
天聰六年(明崇禎五年,1632年),皇太極命巴克什達海將老滿文在字旁加置圈點,使滿文的語音、形體更臻完善,這種加置圈點的滿文,叫做新滿文。
民族政策
•調劑矛盾
皇太極繼位後,內部滿、漢、蒙幾十萬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 人都聚集在遼河東、西。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間、滿族統治者內部等等各種矛盾都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後來,又數次入關擄掠了上百萬人畜,遼東漢人一下子幾倍於滿人。如何穩定漢族人的民心幾乎成為後金勝敗存亡的關鍵。面對“邦家未固”的局面,皇太極意識到“治國之要,莫先安民”。因此,他即位之初,就強調“滿漢人民,均屬一體”,特別注重消彌和緩和遼東滿漢民族間的矛盾。
崇德年間,雖然不再發生大批漢人被殺,或漢人投毒、攔路劫殺等反抗事件了,但皇太極卻仍然注意緩和清朝的社會矛盾。他命令臣下做好“養人”的事情,尤其是對新掠取或來降的滿洲、蒙古、漢人做好安置。皇太極晚年,他的子侄們在他面前發牢騷說太祖時誅戮漢人,而今漢人有為王者矣,有為昂邦章京者矣,而滿洲宗室卻有為官者,有為民者,“時勢顛倒,一至於此!”但皇太極並未因此動搖其國策。
此後,皇太極屢下諭旨,主要政策有:
強調寬待遼東漢人,“我國中漢官、漢民,從前有私慾潛逃,及今奸細往來者,事屬以往,雖舉首,概置不論”;
強調滿漢一體,“凡審擬罪犯,差徭公務,毋致異同”;
下令禁擾漢人,“有擅取莊民(指漢人)牛、羊、雞、豚者,罪之”;
明確規定“漢人分屯別居,編為民戶”;一改努爾哈赤屠戮漢人的政策,而代之以“恩養”。皇太極屢次諭其臣下,對於“凡新舊歸附之人,皆宜恩養”,把故意擾害漢人的行為視為“隳壞基業”。並規定“管轄漢民各官,以撫養之善否”作為“分別優劣”的考核標準。再三申諭“今後來降之人,若諸貝勒明知而殺者,罰民十戶;貝勒不知而小民妄行劫殺者抵死,妻子為奴。”
天聰二年(1629年)十月,興師伐明,皇太極再三申諭“歸降之明人,即我民人,凡貝勒大臣有掠歸降地方財物者,殺無赦,擅殺降民者抵罪。”
皇太極“恩養”遼東漢人及其它一系列政策,當時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爭取遼東漢人民心的作用。
•首崇滿洲
由於民族的、階級的局限,在處理民族關係上,皇太極也是袒護滿族,壓迫其他民族的。首先,他在極力淡化漢族人民民族意識的同時,又極力強化滿人的民族意識。皇太極時期,數次入關擄掠上百萬人畜,統治地區日漸擴大,人口劇增,再加上先進的漢族文化以銳不可擋之勢衝擊整個滿族社會,這一切引起皇太極的高度警覺。他先是規定了一系列的限制措施。
在語言方面,皇太極針對民族同居、滿人學習漢語的情況,強調漢官、漢民必須學習滿語。當時,不會滿語就會受歧視。不少漢官,“祗因未諳滿語,嘗被訕笑,或致凌辱,致使傷心落淚者有之”。同時,還規定官名及有關城邑名俱改為滿文。本來,努爾哈赤時期曾於天命五年(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仿明官制“序列武爵,分總兵官品級為三等,其副將、參將、游擊亦如之。眾牛錄下設千總四員”。皇太極則規定,“先照漢人稱呼的總兵、副將、參將、游擊、備御,今後再不許叫”,另稱固山額真、牛錄額真等滿語官名。還將一些漢語城邑名稱改為滿語,“其瀋陽城,稱曰天眷盛京;赫圖阿拉城曰天眷興京”。此外,在服飾方面,皇太極時期規定,“凡漢人官民男女穿戴,俱照滿洲式樣”。皇太極還一再告誡滿族子弟要保持騎射的習俗。力圖通過這一系列措施來強化滿族人民的民族意識。
思想主張
天命思想
天聰初年,皇太極基本繼承了乃父努爾哈赤的天命思想,認為上天威力無窮,可以立君,可以興國。他曾說:“天下諸國,皆天之所命而建立之者。”又說:“興之、揚之、定之,悉在於天,非人力所能強得也。”對上天能公平地裁判人間是非這一點,至少在天聰四年(1630年)以前他還是信從的。
天聰元年(明天啟七年,1627年),在遺朝鮮國王李倧書和致明寧遠守將袁崇煥書中都說:“惟天至公,不視國之大小,而視事之是非。乃以我為是,以明為非。”對“ 上天眷命”也存有一定信心。尤其在他親率軍隊征明,一舉攻克遵化城時,興奮地宣諭將士:“已蒙天佑,克奏膚功。然此猶佑我之小者,後此之佑命錫福者,更大有在也。”對上天“佑命錫福”抱有很大期望。
然而綜觀皇太極一生言行,可以看出,雖則他對天存在一定程度的敬畏,但“ 天命靡常”則是他思想的主流。在永平、灤州得而復失之後,天聰五年(明崇禎四年,1631年)皇太極親率大軍進攻大凌河,臨行前他對諸臣說:“今日天心所向,豈能預知。朕惟欲體仁行義,制敵養民而已。爾諸臣當申明法紀,教誡士卒,恪遵訓諭,切識於心。”對上天是否仍然眷佑後金心中沒底,流露出天命無常的思想意識。天聰八年十二月(1635年2月)牛錄章京劉學誠條奏建天地壇,皇太極覽奏後答曰:“至於建郊社,立宗廟,未知天意何在,何敢遽行。果蒙天佑,克成大業,彼時順承天心,恭議大典,未晚也。”更為明確地表述了天命無常的思想。
在皇太極看來,天命無常,“天道甚微”,天命是否歸於後金是個未知數,但君主在上天面前並非完全無能為力,天意是可以通過君主的行為來改變的。他吸收了中國原始儒學中的“德政”思想,提出了“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的進步天命觀。他對文館諸臣說:“見史臣稱其君者,無論有道無道,概曰天子。殊不知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必有德者,乃克副天子之稱。今朕承天佑,為國之主,豈敢遂以為天子,為天所親愛乎?倘不行善道,不體天心,則天命靡常,寧足恃耶。朕惟有朝乾夕惕,以仰邀天鑒而已。”認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只有“體天心”“行善道”的“有德者”才配得上天子之稱。
戰略思想
皇太極在國力較弱之時,曾採取對明暫時議和,以爭取時間的戰略。但大臣們都知悉入關奪取明政權是皇太極的夙願;即所謂“皇上志在中原”。天聰元年(明天啟七年,1627年),後金與明的寧錦之戰,大小數十次,後金以失敗告終。是年,因朝鮮李倧政權採取敵視後金之策,剛剛繼位的皇太極,即命阿敏等攻打皮島的毛文龍,順擊李氏政權;直至李倧請和。但此時與努爾哈赤之時已不同,後金勢力已經壯大,並不懼怕李氏政權從後方對其攻擊。故皇太極要採取的是進攻戰略。但卻遭到貝勒們的反對;故後金統治集團內部戰略思想出現爭議。皇太極是通過盛京君臣大討論,對明、蒙、朝三大敵方勢力進行戰略判斷,並及時地對原有判斷作出調整。
皇太極最終戰略目標是明朝,攻明戰略是指導戰爭全局的原則性、綱領性任務。但貝勒們的“共識”中'有一個“隱患”,就是太過輕鬆地估計了對明作戰;沒有深刻地考慮到對明作戰的曠日持久;這一點只有皇太極有思想準備。在總的戰略之中,根據戰局發展,突然派兵征伐李倧,解決後顧之憂。
而從天聰年間起,四次入關征明,也證實了要滅明是需要一些時間的。這正如皇太極的伐大木理論所言:取燕京如伐大樹,需要從兩旁斫削,則大樹自仆。明朝雖巳腐朽不堪,但作為一株百年大樹,尚未達到自仆的程度。而先解決李氏政權這個後顧之憂,無疑會為後金增加新的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沒有了後顧之憂。而後崇德年間迫使李氏政權臣服,確實證實了皇太極這一戰略思想的正確。
軍事思想
皇太極從天助神佑的天命觀出發,強調"用兵征伐,有道者,蒙天佑;無道者,被天譴"。認為自恃其力,恣行殺奪,人心未合,必然失敗;力行仁義,勤治農桑,發展經濟,擴充實力,爭取民心,就能立於不敗之地。積極發展軍事力量,先後組建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完善了八旗兵制。要求部隊嚴格訓練,"操演嫻熟"。在保持和發展八旗兵騎射長技的同時,重視採用先進的軍事技術,利用漢人工匠製造紅衣炮,組建炮兵部隊,增強戰鬥力。
治國治軍,主張以人才為本,不論民族、資歷,惟才是用。以"滿漢一體"為號召,爭取漢人支持,重用漢人降臣降將,以漢治漢。繼承努爾哈赤"伐大木"的戰略思想,並根據後金"家邦未固"、"四境逼處,素皆不協"的內外形勢,進一步確定了先征服弱小之敵,拆散敵人之間的聯盟,解除後顧之憂,爾後集中力量攻擊強敵,統一天下的戰略方針。改變努爾哈赤單純依賴武力連續攻明的戰略,採取講和與自固的靈活政策,以達到麻痹敵人,爭取民心,贏得時間,壯大自己的目的。他五次派兵避開明朝堅固的正面防線,繞道入關,深入京畿,不斷削弱明朝實力,改變了雙方力量對比,為最後決戰的勝利創造了條件。
在作戰上,善於根據不同的作戰對象,採取不同的戰法和策略:大軍壓境,速戰速決;掘壕築牆,久困長圍,圍點打援;武力征討與政治招撫相結合,成功地指導了對朝鮮、漠南蒙古和明朝的戰爭。皇太極的軍事思想,吸收了中原漢族軍事文化,豐富和發展了滿族的軍事思想,在清代前期有重大影響。
歷史評價
《清史稿》評價:“上儀表奇偉,聰睿絕倫,顏如渥丹,嚴寒不栗。長益神勇,善騎射,性耽典籍,諮覽弗倦,仁孝寬惠,廓然有大度。”“太宗允文允武,內修政事,外勤討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雖大勛未集,而世祖即位期年,中外即歸於統一,蓋帝之詒謀遠矣。明政不綱,盜賊憑陵,帝固知明之可取,然不欲亟戰以剿民命,七致書於明之將帥,屈意請和。明人不量強弱,自亡其國,無足論者。然帝交鄰之道,實與湯事葛、文王事昆夷無以異。嗚呼,聖矣哉!”
《清太宗實錄》評價:“太祖以上(皇太極)為大貝勒,與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共理機務,多所贊畫,統軍征討,輒侍太祖,偕行,運籌帷幄,奮武戎行,誅攜服叛,所向奏功,諸貝勒皆不能及。又善撫億眾,體恤將卒,無論疏戚,一皆開誠布公以待之,自國中暨藩服,莫不欽仰。上凡遇勁敵,輒親冒矢石,而太祖深加愛護,每諭勿前往。時帝業肇興,大勛將集,聖心默注,人望攸歸。 ”
清朝開國將領、克勤郡王岳托評價:“四大貝勒才德冠世。深契先帝聖心,眾皆悅服。”
時人鄭忠信評價:“洪太主雖英勇超人,內多猜忌。”
清朝初年重要漢族大學士洪承疇評價:“真命世之主也!”
苗君稷評價:“攬轡秋風聽野歌,雄圖開闢太宗多。遙知王氣歸遼海,不戰中原自倒戈。”
清朝入關之後的第二位皇帝康熙帝玄燁評價:“盛兼三代,威名定四方。文謨真顯赫,武烈實飛揚。包並收群國,虛謙集眾長。網羅來俊彥,締造群洪荒。卜世周垂歷,開基漢啟疆。”
清朝宗室、史學家昭槤評價:“太宗天資敏捷,雖于軍旅之際,手不釋卷。”
晚清學者陳康祺評價:“聖人智勇天錫,猶審幾遵養如此,唐之太宗、宋之藝祖,瞠乎後矣。”
晚清民國時期學者蔡東藩評價:“滿洲太宗確係能手,觀其聲東擊西,征服朝鮮,其兵謀不亞乃父。”
歷史學家蕭一山評價:“太祖、太宗,創業開基,勇武睿智。”“皇太極上承太祖開國之緒業,下啟清代一統之宏圖,其父努爾哈赤不過一草創之武夫,有秋霜烈日之威;皇太極則頗具豁達之陶度,饒春風和暢之情。如漢人之優待也,國俗之保存也,皆能為其父之所不能為。且改訂官制,纂修《實錄》,創設文館,翻譯書籍,滿洲社會之組織.至此漸完備矣。禁菸戒酒,其嗜欲之淡泊可見;發號施令,性格之卓越可知。”
格奧賽(René Grousset)評價:“皇太極是蠻人中的一個天才,他把本族人民的軍事才能,和對文明生活的天生理解相結合起來。”
歷史學家顧誠評價:“清廷統治者從努爾哈赤、皇太極到多爾袞,都以兇悍殘忍著稱於史冊。他們的做法通常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就是說一遇抵抗,破城得地之後不分軍民,不論參與抵抗或未參與抵抗,通通屠殺或掠取為奴婢。”
當代小說家金庸評價:“皇太極的智謀武略,實是中國歷代帝皇中不可多見的人物,本身的才幹見識,不在劉邦、劉秀、李世民、朱元璋之下。中國歷史家大概因他是滿清皇帝,由於種族偏見,向來沒 有給他以應得的極高評價。其實以他的知人善任、豁達大度、高瞻遠矚、明斷果決,自唐太宗以後,中國曆朝帝皇沒有幾個能及得上。皇太極的軍事天才雖不及父親,政治才能卻猶有過之。”
台灣歷史學家黃一農評價:“皇太極恰與同一時代的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東西輝映,被譽為‘近代戰爭之父’的古斯塔夫,施行義務兵役制,組建訓練有素的常備軍,統一火炮的形制,提升火炮的設計,建立專門的炮兵部隊和後勤系統,並發展炮步騎聯合作戰的戰術,這種種改革大多成為稍後歐洲各國的典範。雖然皇太極在軍事史上的創見及其在歷史上的影響層面,相對於古斯塔夫二世而言,絕對不遑多讓,但積弱的漢學界卻尚未能將其令名搬上世界舞台。”
清史專家李鴻彬評價:“皇太極是滿族的傑出人物,他青年時代跟隨父親努爾哈赤,彎弓躍馬,南征北戰,為統一女真各部進入遼瀋地區立下了汗馬功勞。繼承後金汗位以後,銳意改革,勵精圖治,為清王朝的建立打下堅實的基礎。在位17年,最突出的特點是審時度勢,適當掌握時機,具有高度的應變能力。他繼承努爾哈赤要入主中原,消滅明王朝的遺願,不斷改變鬥爭的策略。針對後金面臨的內憂外困,危機四伏的局面,毅然糾正努爾哈赤晚年一些政策的失誤,革除一些不利於後金髮展的弊端,建立有助於後金進步的制度,進行一場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習俗等方面比較全面的改革,使汗權加強,滿族貴族之間和滿、漢之間的矛盾得到和緩,政局穩定,生產發展,兵力強盛,加速了後金封建化的過程。到他逝世的時候,整個形勢對清十分有利,‘從此燕京可得矣’。皇太極不愧為清朝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有為君主。當然,他前後多次派大軍進關伐明,攻城略地,燒殺搶掠,給廣大人民造成的災難也是極為深重的。”
清史學家孫文良評價:”清太宗皇太極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人物,半個世紀裡,他和父親努爾哈赤趁著明朝日益衰落的有利形勢,代表新興的滿、蒙貴族和部分漢族地主階級,在遼闊廣大的北中國,躍馬彎弓,縱橫馳騁,取得了驚人的勝利,為有清一代的創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清史學家李治亭評價:“一代近三百年的清皇朝,是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朝代。清太宗是這個朝代第一個當皇帝的滿族人。他在開創這個皇朝的十七年中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了國家政治制度,發展了社會經濟,緩和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他是英勇善戰的軍事家,也是治國有方的政治家。“
清史專家、滿學會會長閻崇年評價:“皇太極的一生就是四面開拓的一生,用‘鷹揚天下’來形容是恰如其分的。其謀略包括精心謀劃,繼承汗位;一後四妃,籠絡蒙古;松錦用兵,精於謀略;設反間計,除袁崇煥等,皇太極心計之深、謀略之高、手段之辣,令人嘆為觀止。”
軼事典故
即位風波
後金天命十一年(明天啟六年,1626年)七月二十三日,努爾哈赤身感不適,帶領衛兵三千前往清河溫泉療養。半個月後的八月初十日夜,受到毛文龍部下官兵至狗兒嶺相威脅,於十一日晨,乘坐輕舟沿代子河轉回都城。傳話請阿巴亥前往。夫妻相遇於距離瀋陽40里的靉雞堡。當日,努爾哈赤與世長辭,享年68歲。
努爾哈赤在關鍵時刻,除阿敏陪伴外,只請大妃前去,必有大事交代,說些什麼,無人知曉。但正在此時後金政局卻發生歷史性震動。汗父死訊傳來後,代善長子岳托、三子薩哈廉首先說服父親推戴皇太極為汗。代善失政後,佩服皇太極,認為"汝智勇勝於我,汝須代立"。這意味著兩紅旗站到皇太極一邊。三貝勒莽古爾泰早年生活所需都是皇太極供養;在先攻擊李朝後征遼東問題上,附和皇太極意見;阿敦事件中同樣是皇太極的幫凶;同時,其弟德格類早就是皇太極爭奪汗位的附和分子。自然,正藍旗在代善稍加說服後,也站了過去。二貝勒阿敏是有條件的支持。這樣,皇太極在八旗中占了絕對優勢。其二,在關鍵時刻,汗父將大妃調離京城,使兩黃旗群龍無首,皇太極勢力得以從容謀劃。所謂汗父遺書等盡皆準備就緒。十一日晚間,阿巴亥懷著悲痛心情陪同靈柩歸來,尚未得到喘息之機,第二天早晨代善等便向她宣布"遺言",指責她:"心懷嫉妒,每致帝不悅,雖有機變,終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後為國亂",假稱:"預遺言於諸王曰:'俟吾終,必令殉之'。"並逼迫說:"先帝有命,雖欲不從,不可得也。"受代善等強大勢力威脅,阿巴亥叫天天不應,呼地地不靈,只能哀痛地提出最低要求:將他的兩個幼子多爾袞、多鐸相託付,希望諸位貝勒"恩養之"。於是,當日辰時,自盡陪殉,享年37歲。她留下的最大懸念是在靉雞堡,努爾哈赤臨終時究竟說了些什麼,多爾袞發出皇太極汗位是"原系奪立"聲音,與此不無關係,故有人相信:"太祖有傳位之遺命。"
玉璽之謎
據野史記載,天聰九年(明崇禎八年,1635年)九月初六,察哈爾林丹汗之子額爾克孔果爾率眾歸附皇太極,並獻上歷代傳國玉璽。為此,皇太極特率眾貝勒迎至盛京城外南岡,設香案拜天受之。這塊傳國玉璽出自漢代,後數傳至元代,至元順帝被明洪武帝所敗,棄都城,曾攜玉璽逃至沙漠,後死於應昌府,玉璽遂遺失。據傳說二百年後,有牧羊人在一處山岡下放羊,見一頭山羊三日不齧草,而不斷用蹄子刨一個地方,牧羊人很奇怪,就在那塊地方挖起來,發現了漢代的這塊傳國玉璽。後被元後裔博碩克圖汗所寶藏,察哈爾林丹汗打敗了博碩克圖汗,傳國玉璽再易其主。這塊傳國玉璽以璠璵為質,雕交龍紐,上有漢篆“制誥之寶”四字,並非是卞和得於荊山下的和氏璧。
獨寵宸妃
海蘭珠嫁給皇太極時已經26歲。剛入宮一年多的海 蘭珠被正式冊封為東宮大福晉,在後宮的地位僅次於姑母中宮皇后哲哲,位次比妹妹莊妃高出兩個等級。海蘭珠入宮,皇太極夙願得嘗,喜形於色。皇太極正式登基稱帝後,冊封五宮后妃。剛入宮一年多的海蘭珠被正式冊封為東宮大福晉,漢號 宸妃,在後宮的地位僅次於姑母中宮皇后哲哲,位次比妹妹本布泰(莊妃)高出兩個等級。
崇德二年(明崇禎七年,1637年)七月,宸妃誕下皇子,皇太極更是喜不自勝。嬰兒出生第八天,皇太極便傳命文武群臣聚集皇宮大政殿,頒布詔諭。隨後還宣布,除十惡不赦者外,其他罪犯一概赦免。宸妃所生雖為皇八子,但其兄長無一出自皇太極稱帝後的崇德五宮后妃,所以他就成了日後最有資格承襲皇位的“嫡長子”。皇太極宣布因他降生大赦天下,也含視其為繼承人之意。宸妃在寵冠後宮的同時又母以子貴,正合皇太極心愿。所以,從孩子降生到次年春節,他與宸妃在精心撫愛小兒子的同時,不斷接受著來自各方面的祝福。甚至有使臣來瀋陽參加新春慶典時,在朝賀皇帝、皇后之外,另進了一份給皇八子的賀表賀禮,使皇太極頗感滿意。
皇太極親臨松山之戰前線指揮作戰期間,宸妃患病,得知此事的皇太極安排好一切急忙往回趕。可惜還未趕到時,噩耗已至。此後,皇太極雖百般體貼,多方撫慰,但本就時有微恙的宸妃,又遭受喪子之痛,始終難以恢復健康。
野雞入帳
後金天聰八年(1634年)八月,林丹汗的側福晉,時稱竇土門福晉,由他部落的一名叫多尼庫魯克的護送下,到皇太極的軍營行幄,表示歸順,其實是竇土門福晉想嫁給皇太極,請問皇太極是否接納。大貝勒代善等見狀,自然明白他們的心意,便到皇太極面前說,此女乃上天所賜,應該把她納為妃子。皇太極考慮了三天,最後決定娶竇土門。
皇太極說:就按貝勒們的意見辦吧,納就納吧;他還直嘀咕:我說,怎么會有野雞往我的大帳中鑽呢!皇太極對諸貝勒大臣說,當他行軍途中,駐蹕於納里特河時,曾有一隻雌雉飛入他的御幄,這就是美女入帳的“吉兆”,竇土門福晉來歸嫁看來是“天作之合”,既然是上天的旨意,那就要接受了。當然這可能是對外的說辭,因為在行軍入荒野,野雉各處覓食,飛入帳幄,也是常有的事;皇太極於是派巴克什希福等前往迎接,護送竇土門福晉的多尼庫魯克非常高興,說他們此來的目的,就是為送福晉給皇太極的,而且望天拜謝,並歸降後金國。這個美女,不是別人,就是在瀋陽故宮台上五宮的衍慶宮的淑妃,位居第四位。從察哈爾到盛京,踏著大漠的風沙,與同嫁一夫的姑侄三女同族同姓博爾濟吉特氏,但並不在一個部落的娜木鐘一路走來。這位蒙古族的囊囊太后改嫁到了滿族皇宮裡,成為皇太極的貴妃,她占據了西宮。
親屬成員
父母
•父:清太祖努爾哈赤
•嫡母:元妃佟佳氏,名哈哈納扎青(第一任大福晉/元配大福晉)
•繼妃沙濟富察氏,名袞代(第二任大福晉/繼室大福晉)
•大妃/追封旋奪孝烈武皇后烏拉那拉氏,名阿巴亥(第四任大福晉/四繼室大福晉)
•生母: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名孟古姐姐/孟古哲哲(第三任大福晉/三繼室大福晉)
后妃
•孝端文皇后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名哲哲。正宮皇后。
•孝莊文皇后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永福宮莊妃。
•元妃鈕祜祿氏(1593―1612)額亦都之女,皇太極原配夫人,明萬曆四十年卒,年二十。
•繼妃烏拉那拉氏,烏拉貝勒博克鐸之女,因見努爾哈赤以及阿濟格不下轎,被努爾哈赤視為侮慢行為,遭勒令離婚
•敏惠恭和元妃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名海蘭珠,關睢宮宸妃。
•懿靖大貴妃阿霸垓博爾濟吉特氏,名娜木鐘,麟趾宮貴妃。
•康惠淑妃阿霸垓博爾濟吉特氏,名巴特瑪璪,衍慶宮淑妃。
•側妃葉赫那拉氏,葉赫部阿納布貝勒之女,與代善三繼福晉葉赫那拉氏是姐妹。
•側妃扎魯特博爾濟吉特氏,戴青貝勒女,受冊為東宮福晉,後被皇太極給了葉赫部的南褚。
•庶妃那拉氏。
•庶妃奇壘氏,察哈爾部人。
•庶妃顏扎氏。
•庶妃伊爾根覺羅氏。
•庶妃克伊克勒氏,生一子,韜塞。
•庶妃賽音諾顏氏,生一女,下嫁班第。 [103]
子女
皇子
•皇長子:愛新覺羅·豪格(1609—1647),生母繼妃烏拉那拉氏,肅武親王。
•皇二子:愛新覺羅·洛格(1611—1621),生母繼妃烏拉那拉氏,幼殤。
•皇三子:愛新覺羅·洛博會(1611—1617),生母元妃鈕祜祿氏,幼殤。
•皇四子:愛新覺羅·葉布舒(1627—1690),生母庶妃顏扎氏,輔國公。
•皇五子:愛新覺羅·碩塞(1629—1654),生母側妃葉赫那拉氏,承澤裕親王。
•皇六子:愛新覺羅·高塞(1637—1670),生母庶妃那拉氏,鎮國愨厚公。
•皇七子:愛新覺羅·常舒(1637—1699),生母庶妃伊爾根覺羅氏,輔國公。
•皇八子:未命名(1637—1638),生母敏惠恭和元妃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幼殤。
•皇九子:愛新覺羅·福臨(1638—1661),生母孝莊文皇后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清世祖章皇帝。
•皇十子:愛新覺羅·韜塞(1639—1695) ,生母庶妃克伊克勒氏,輔國公。
•皇十一子:愛新覺羅·博穆博果爾(1642—1656),生母懿靖大貴妃阿霸垓博爾濟吉特氏,襄昭親王。
公主
•皇長女:(1621-—1654),生母繼妃烏拉那拉氏,封固倫敖漢公主,額駙敖漢·班第。
•皇二女:馬喀塔(1625—1663),生母孝端文皇后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封固倫溫莊公主,額駙孛兒只斤·額哲。
•皇三女 :(1628-—1686),生母孝端文皇后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封固倫靖端長公主,額駙奇塔特。
•皇四女:雅圖(1629—1678),生母孝莊文皇后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封固倫雍穆公主,額駙弼爾塔哈爾。
•皇五女:阿圖 (1632—1700),生母孝莊文皇后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封固倫淑慧長公主,額駙博爾濟吉特·索爾哈。
•皇六女:(1633-—1649),生母側妃扎魯特博爾濟吉特氏,封固倫公主,額駙夸札。
•皇七女:(1633-—1648),生母孝莊文皇后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封固倫淑哲公主,謚固倫端獻長公主,額駙博爾濟吉特·鏗吉爾格。
•皇八女:(1634-—1692),生母孝端文皇后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封固倫永安長公主,謚固倫端貞公主,額駙博爾濟吉特·巴雅斯護朗。
•皇九女:(1635-—不詳), 生母側妃扎魯特博爾濟吉特氏,額駙博爾濟吉特氏哈尚
•皇十女:(1635-—1661),生母庶妃那拉氏,封縣君,額駙瓜爾佳·輝塞。
•皇十一女:(1636-—1650),生母懿靖大貴妃阿霸垓博爾濟吉特氏,封固倫端順長公主,額駙博爾濟吉特·噶爾瑪索諾木。
•皇十二女:(1637-—1678),生母庶妃賽音諾顏氏,封鄉君,額駙博爾濟吉特·班第。
•皇十三女:(1638-—1657),生母庶妃納喇氏,無封號,額駙瓜爾佳·哈拉。
•皇十四女:(1641-—1703),生母庶妃奇壘氏,封和碩恪純長公主,額駙吳應熊。
•養女:(1615-—1637),生父克勤郡王岳托,生母嫡福晉哈達那拉氏,封和碩公主,額駙翰卓禮克圖巴敦台吉。
陵寢墓地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死後葬於清昭陵。清昭陵位於盛京古城北約10華里(皇姑區北陵大街北端),俗稱北陵。是清朝關外三陵中最大的陵園。始建於崇德八年(1643年),順治八年(1651年)竣工。昭陵保護區占地面積近48萬平方米,現存古建築38座(組),所有的建築以神道為中心軸線對稱分布,形成平面布局規整、禮制設施齊備的皇陵規制。自南向北依次有下馬碑、華表、神橋、石牌坊、正紅門、石像生、神功聖德碑亭、方城、隆恩門及門樓、角樓、隆恩殿、東西配殿、二柱門與石台,明樓、月牙城、寶城、寶頂等建築。
清昭陵的建築風格保留了清初關外的某些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更多則是按中原王朝的陵寢規制建造。陵區莊嚴肅穆,主體建築設計精道,施工精細,造型華麗。建造在精雕細琢的月台之上的隆恩殿、城堡式的方城、高聳的隆恩門樓,造型別致的角樓,充滿神秘色彩的地宮,氣勢非凡的神功聖德碑及碑亭等,皆為昭陵頗具特色的建築,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精美傑作。清朝入主中原後的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四朝皇帝曾10次親臨昭陵祭祀。
歷史爭議
名字之謎
皇太極也以洪太極、黃台吉等名字在明末清初的文獻中出現。 現代學者多認為皇太極並非其真實名字,而僅僅是其稱號,來源於蒙古貴族的稱號“渾台吉”。
而皇太極的本名眾說紛紜。俄羅斯漢學家G.V.戈爾斯基認為“皇太極”的本名是“阿巴海”(Abakhai)。此說曾一度被西方學界廣泛接受,但這個名字並沒有在當時的漢文和滿文文獻中登場,因此被認為是錯誤的;很有可能系其稱號“天聰汗”的誤解。
在明代陳仁錫的《山海紀聞》里,皇太極以“喝竿”的名字出現;而在《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中,皇太極以“黑還勃烈”的名字登場。日本學者三田村泰助根據這兩種文獻,提出皇太極的本名大致讀作“Hekan”的說法。三田村泰助將《仁祖實錄》中的“黑還勃烈”還原為滿語“hekan beile”:“黑還”(hekan)是皇太極的本名;“勃烈”(beile)即“貝勒”,是滿洲貴族的一種稱號。
去世原因
關於皇太極之死,歷史上有很多爭議。有關清代官書上記載“無疾而終”:崇德八年(1643年)農曆八月九日,已勤於政務一天的皇太極晚上亥時(21點至23點),在清寧宮南炕突然死亡。但據史料記載,崇德五年(1640年),皇太極“聖躬違和”,崇德五年(1640年)農曆七月到鞍山溫泉療養。崇德六年(1641年)松山大戰前夕,前線告急,皇太極原定於崇德六年農曆八月十一日親征,卻因鼻衄推遲三天。崇德七年(1642年),因“聖躬違和”,在大清門外大赦人犯;崇德八年(1643年)又“聖躬違和”,不但正月初一免了慶賀禮,而且再次大赦,並向各寺廟禱告,施白金。皇太極一生勤於政事,事必躬親,導致積勞成疾,加之宸妃之死,悲痛不已,使潛伏的重病一朝突發,瞬間猝死,遂引起諸多猜疑。
史書記載
趙爾巽、柯劭忞等撰《清史稿》
金梁著《滿洲老檔秘錄》
周沆撰《滿洲編年紀要》
章炳麟撰《清建國別記》
蔡東藩著《清史演義》
閻崇年著《正說清朝十二帝》
李治亭著《清太宗全傳》
影視形象
年份 | 電視劇、電影 | 扮演者 |
1985 | 《碧血劍》 | 吳孟達 |
1987 | 《滿清十三皇朝》 | 潘志文 |
1989 | 《莊妃軼事》 | 徐念福 |
2000 | 《碧血劍》 | 劉丹 |
1997 | 《康熙微服私訪記》 | 李占文 |
2001 | 《格格要出嫁》 | 杜雨露 |
2003 | 《孝莊秘史》 | 劉德凱 |
2005 | 《明末風雲》 | 張山 |
2005 | 《江山風雨情》 | 唐國強 |
2005 | 《大清風雲》 | 姜文 |
2005 | 《太祖秘史》 | 劉燦 |
2007 | 《碧血劍》 | 李成儒 |
2012 | 《美人無淚》 | 劉愷威 |
2014 | 《白髮魔女傳之明月天國》 | 嚴屹寬 |
2015 | 《華政》 | 鄭成雲 |
2015 | 《大玉兒傳奇》 | 聶遠 |
2016 | 《蘇茉兒傳奇》 | 富大龍 |
2017 | 《獨步天下》 | 林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