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曾源的兒子名孝紓,字公渚,以字行。因出身世家,家學淵博,擅書畫、工詩詞,去上海讀書時,參加了陳曾壽、葉恭綽組織的康橋畫社,他初效明代沈石田、文徵明,又受到黃賓虹指導。劉廷琛是清末學部侍郎兼京師大學堂監督,辛亥革命後亦寓居青島,與黃曾源交厚,黃公渚在上海期間代理劉廷琛在上海的財產。
1934年黃公渚重返青島,任山東大學中文系講師,他愛嶗山,因嶗山曾稱輔唐山,因自號輔唐山人。
抗戰勝利後,山東大學在青島復校,黃公渚任中文系教授,在校講授楚辭、宋詞等課。他出版有編選、注釋的《楚辭選》、《歐陽修文集校注》、《歐陽修詞選譯》、《黃山谷詩選注》等。
黃公渚以詩、書、畫並佳著稱,青島名士周至元有詩寫道:
荊州拜識幸如何,叔度威儀千頃波。
筆意怪藤纏古石,文思快劍斬奔鰲。
才兼三絕詩書畫,辭具眾首詞賦歌。
莫怪人爭山斗仰,眼中耆宿已無多。
當時,詩、書、畫的後學者是將黃公渚作為泰山、北斗來仰視的。
黃公渚觀海二路宅邸是文人墨客名士雅集之處,本市如徐禮達、杜宗甫、周至元,外地如來青的啟功、張伯駒等人,都在這裡吟詩、作畫,黃宅令人羨望。黃公渚鍾情於嶗山,經常去嶗山,足跡遍布各處,因而出版了一冊《嶗山集·嶗山百詠》。鄭逸梅在《藝林散葉》一書中寫道:“黃公渚愛慕嶗山勝跡,對景寫生,成30餘幅,每幅附以一詞,影印。”如畫南九水的一幅畫附一詞《清平樂·南九水》:秋日游南九水,暮宿嶗山飯店。
數行宮柳,路入南龍口。彈月橋邊人載酒,照影溪柳面皺。打窗如雨蟲聲,夢醒山館難成。林月窺入半面,多晴卻似無情。周至元也在嶗山作畫幾十幅,每畫不是配一詞而是題一詩,黃公渚為其作序。黃公渚的畫“注重筆墨的運用,行筆採用中鋒,間用側筆,筆力剛健,力透紙背,用墨則乾濕濃淡、潑墨積墨、相互交替。……他的畫藝,得力於他的文學修養,始能將詩與畫融會貫通,互為表里,相得益彰。”
(張矢:《畫界三老》)。
夏敬觀寫有《贈黃公渚》一詩:
在昔日摩潔,畫中常有詩;
非惟畫則然,於詩亦有之。
畫與詩訴合,詩待畫發揮;
即詩而即畫,相依勿相離。
躬庵工詩者,人稱為黃師;
不知其畫秒,乃亦其詩奇。
黃公渚詩、詞結集時題為《躬庵集》,劉廷琛為其作序。
黃公渚二女均從事教育工作,黃氏為書香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