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創造著令世人矚目的輝煌業績——創建了擁有2000多名營業員,年收保費數億元的驚人業績,其個人年收入更達到一個上市公司主席的水平,被譽為香港的一代保險宗師。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在為他的傳記《黃偉慶——來自香港的一代保險宗師》出版題詞中,稱其“在保險業的建設、保險從業人員的培養等方面均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促進了香港經濟的發展。”
成長之路
1949年,12歲的黃偉慶獨自登上惠州開往樟木頭的班車,到香港尋找父母,從此走入艱難的移民生涯。迎接他的是九龍區一間八平方米的小屋,一家九口人如沙丁魚般擠在這窄小的屋子裡,父母都是低層勞動者,生活十分艱苦。慶幸的是,即使在最艱苦的時候,父母仍沒放棄對孩子的教育培養。經過刻苦努力,黃偉慶考上了南華書院的免費生。
由於生活所迫,黃偉慶的求學之路是斷斷續續的,從南華書院畢業後無錢上大學,他便留在學校教務處工作,後來又兼任國小教員。直到兩年後,攢足了費用,他考取了新亞書院,即今天的香港中文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
由於成績優秀,並富有強大的組織能力和號召力,他很快便被推薦為學生領袖,準備考取美國西雅圖大學獎學金,到美國留學。然而,由於僅靠父母微薄收入實在難以維持一家九口的生計,剛讀完大學二年級的黃偉慶不得不再次綴學,出來做工以貼補家用。 黃偉慶進了一家紗廠做事,並開始經營自己的棉花生意。憑著勤勞,黃偉慶小有成就,生意網路也分布到東南亞各地。然而,兩年後,由於要貨的工廠倒閉,所欠貨款無法收回,黃偉慶的錢不但全部賠出,還欠了一身的債務。
創業之路
黃偉慶開始尋找理想出路,這時,他遇到了一位在友邦公司做保險的周姓經紀人,這改變了他的人生之路。在周先生的介紹下,黃偉慶開始做保險。當年的香港人壽保險業不成氣候,人們普遍認為,只有找不到工作才會去做保險。僅有的幾個保險經紀人素質良莠不齊,業務水平低下,信譽極差,以至於流傳著這么一句話,“如果推銷員可靠的話,母豬也會爬上樹。”
雄心勃勃的黃偉慶一開始便受到了考驗。作為一個保險行銷人員,他需要把保險產品推銷給客戶。然而,不管他如何勤快地東奔西跑,就是沒有一個人願意向他購買保險,甚至連一個笑臉都難得見到,連親戚朋友都看不起他的職業。踏進保險界第一個月的最後一天,黃偉慶交上了第一筆生意,這張保單上的名字是——黃偉慶。他悄悄為自己買了一張保單予以交待。
回憶起當初,黃偉慶說:“那些日子真是一生中最不好過的日子,上門找同學,同學躲起來;打電話給親戚,親戚說沒時間接電話;將費盡苦心做好的計畫書送上朋友處,剛一出門,計畫書便被扔進了紙籮。”黃偉慶說:“如果說當年我沒有失望過,沮喪過,那是假的。通過第一個月的實踐,我知道了做保險並非當初所想像中的那么容易。”
十個“大餅“的故事 :黃偉慶開始意識到,如他這樣重情面的人不能在親朋好友面前做生意,在他們面前,不但不能發揮才能,而且因為有求於人,總是畏畏縮縮,無法據理力爭。避親就疏,這是很多經商之人的體會。於是,他開始走進陌生人群中,上門同陌生人談保險。
黃偉慶要求自己每天起碼見十個以上的客人,為了實實在在地告誡自己,他每天早上臨出門前,都會在左邊的口袋裡放上十個硬幣。每和一個人見面談話後,就從左邊口袋裡摸出一個硬幣放到右邊的口袋裡。一直到十個硬幣全部移完,才允許自己休息。否則,不管怎么樣困難,他都不準自己回家。他相信自己的勤勞和誠意最終能打動人心。
如今,這十個“大餅”的故事,已是廣為人知,成為保險行業中的經典之例。黃偉慶的努力沒有白費,在他的真誠感染下,再加上善於分析客戶的心理,他的業績開始上揚,事業呈現出興旺發達的景象,逐漸聲名鵲起。
走向成功
踏入保險界兩年後,黃偉慶再也不用為尋找客戶而四處奔忙,黃偉慶開始將人壽保險銷售納入企業化軌道,他為自己設計了一個模式,建立一個保險營業部門。進行垂直管理,這個模式被黃偉慶稱為“保險行銷企業化”。
黃偉慶認為,要把保險企業化,必須建立起一個行之有效的領導班子,必須由眾多的人才組建而成。他邁出的至關重要的一步就是從尋找人才開始。
黃偉慶一直把《三國演義》中的劉備當作自己仿效的典範。他說,劉備文不如諸葛亮,武不及關羽、張飛,但他卻以仁德服天下,把天下英雄招為己有,實在是很有本事的人。
黃偉慶本著劉備招賢納才的誠意,吸引來不少人才,並和這些最初的事業夥伴一起,為現在的成功王國的興旺奠定了穩固的基礎。自1995開始,他的下屬迅速北增,構成了他如今擁有23個區域,300多個經理,2000多員工的龐大機構。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但由於受到亞洲金融風暴的嚴重衝擊,失業人口劇增,人壽保險業面臨大滑波。然而,就在這一年,黃偉慶的營業額首次突破億元大關,這一業績刷新了東南亞保險業紀錄,也使黃偉慶進入了他人生與事業的全盛時期。從這一年開始,黃偉慶的事業節節上升,到了2001年,更是達到了4.7億港元,創造了保險壇上的奇蹟,天下第一區的尊號也隨之確立。他的事跡同時也引起了中國內地的注目,被中央文獻出版社收錄入《國際人才庫·中國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