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空空飛彈

“麻雀”系列飛彈是美國研製的雷達制導中距空空飛彈。該系列的研製工作於1946年始,至今發展了十個型號。由於不斷改進使飛彈的性能不斷提高,各型飛彈的性能也不盡相同。其射程從開始的8千米增加到46千米。最新的型號為AIM-7M,其射程為46千米,速度3.5馬赫,可全向攻擊。

麻雀空空飛彈概要介紹

簡介

“麻雀”系列飛彈是美國研製的雷達制導中距空空飛彈。

發展

麻雀”(AIM-7)空空飛彈是戰後美國研製並裝備使用的第二個空空飛彈,也是世界上裝備使用最為廣泛的一個中距空空飛彈系列。與當時分別由休斯飛機公司和美國海軍軍械試驗站自籌資金研製的“獵鷹”和“響尾蛇”空空飛彈不同,該彈是唯一由軍方主動投資發展的空空飛彈。

研製單位

是美國斯佩里公司和雷錫恩公司。

麻雀空空飛彈的研製背景

美國軍方決定發展這種雷達型中距空空飛彈,是出於其冷戰戰略考慮。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標誌著一個新的時代—冷戰時代的到來。世界的政治地理格局發生劇變,出現了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對峙的軍事態勢,蘇聯在1953年試驗成功氫彈,英、法步其後塵,先後有了核子彈和氫彈,更加劇了核軍備競賽。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唯一有效地運載核炸彈的工具是遠程戰略轟炸機,唯一有效地抗擊遠程戰略轟炸機的工具是截擊機,而具有全天候、遠距攔截能力的雷達制導的空空飛彈則是截擊機的有效武器。
當時,美國海軍航空局制訂了一個雄心勃勃的空空飛彈發展計畫,要求其M數達到3、射程達到31.5km(中距)、65km(遠距);但為加快研製進度,要求在現有技術基礎上研製一種雷達型空空飛彈,即將該航空局已經取消的“雲雀”地空飛彈用的雷達波束制導系統,用到現有的12.7mm口徑航空火箭彈上,要求其最大射程至少達到2km、最小射程不超過305mm,能夠攔截M數1的空中目標。這種飛彈的關鍵是波束制導控制系統,故美國海軍航空局選擇從事該系統研製的斯佩里公司為主承包商,於1946年5月開始研製該飛彈。
限於當時電子器件水平低,大量採用電子管,12.7mm口徑航空火箭彈的彈體容積不夠,斯佩里公司於1947年3月提出增大彈徑,否則減小射程。美國海軍航空局於同年5月選擇美國道格拉斯飛機公司研製203mm彈徑的新彈體,而斯佩里公司作為主承包商仍負責系統工作,並繼續研製雷達波束導引頭,同年7月該項目被正式命名為“麻雀”項目。

第一代“麻雀I”AIM-7A

概況

鑒於斯伯利公司在航空電自及精密機械方面有很好的經驗,美海軍航空局與該公司簽訂了契約。1946年5月斯伯利公司設立特種武器部開始研製工作,代號為AAM-N-2,1947年3月斯伯利公司提出三點式導引法單波束系統,5月簽訂契約,7月正式命名為“麻雀I”。1948年8月進行第一次無動力飛行,1951年開始投產,AIM-7A於1955年進入美海軍服役,1956年退役,共生產200枚。1962年統一命名AIM-7A。斯伯利公司負責制導和控制部分,彈體結構由道格拉斯公司負責。用於第一批麻雀I飛彈的研發費用約3000萬美元,設計歷時六年。
AIM-7A“麻雀”飛彈採用鏇翼式氣動布局,彈身細長,頭部呈尖錐形,彈體為圓柱形,四片固定式三角型彈翼安定面嵌入尾部槽內,四片全動式三角型鏇翼裝在彈體中部,與安定面呈十字形配置。兩對鏇翼中有一對可差動偏轉用以控制飛彈在飛行中的橫向滾動。飛彈由三個主要部分構成:彈頭、制導和控制艙和發動機。彈頭部分安裝保險、解除保險裝置、引信、戰鬥部;制導和控制艙裝有自動駕駛儀、加速度計、天線、計算機和伺服系統。電源裝在鏇轉彈翼伺服機構後面。彈體採用鋁合金和鎂合金製造。

戰術指標

目標:M1以上的轟炸機
最大射程:8km
速度:M2.8
攻擊方式:尾追
使用條件:全天候
彈長:3.80m
彈徑:203.2mm
翼展:700mm
彈重:148kg
制導方式:慣性+雷達駕束制導
動力裝置:固體火箭發動機

第二代“麻雀II”AIM-7B

概況

由於AIM-7A導引精度機動性差,且只能尾追。而且當時轟炸機的升限已突破18km,故美海軍航空局在AIM-7A生產高潮時就提出兩種新自尋的方案,其中一種就是主動雷達導引,當時代號為AAM-N-3,1962年被命名AIM-7B。1951年由道格拉斯飛機公司負責研發,但是在1953年放棄了改方案,該彈共生產100枚。
飛彈的布局結構與AIM-7A相似,鏇轉彈翼呈梯形。制導採用自動尋的系統,系統主要由發射機、接受機、天線、計算機和控制器構成,可以對目標進行自動跟蹤。該彈優點是發射後便可以機動飛行,但是由於當時技術限制射程受到限制。

戰術指標

最大射程:12km
速度:M2.8
使用條件:全天候
彈長:3.66m
彈徑:203.2mm
翼展:1000mm
彈重:160kg
制導方式:主動雷達制導
動力裝置:固體火箭發動機

第三代 麻雀III AIM-7C

概況

由於50年代轟炸機速度大大提高,並裝備有大量電子干擾設備,自衛能力增強,同時還要面臨新出現的戰鬥機,美軍迫切需要遠距攻擊空空飛彈,雷錫恩公司於1951年提出“麻雀III”方案。經過和斯伯力和道格拉斯的競爭,最終與海軍簽訂契約成為主承包商。當時代號AAM-N-6,1958年8月裝備部隊,該彈共生產2000枚,1959年停產,1962年被命名為AIM-7C。
飛彈的外形與AIM-7A相似,頭部呈尖卵形,鏇轉彈翼呈直角梯形。制導採用比例引導法。該彈低空性能較好,但是由於當時技術限制電子部件多選用電子管顯得比較笨重。其改型為“麻雀IIIA”。

戰術指標

最大射程:13km
速度:M2.5~3
攻擊方式:攔射、尾追
使用條件:全天候
彈長:3.66m
彈徑:203.2mm
翼展:1020mm
彈重:173kg
制導方式:半主動連續波雷達制導
動力裝置:固體火箭發動機

第三代“麻雀IIIA”AIM-7D

概況

“麻雀IIIA”AIM-7D為AIM-7C的改進型,可以超音速發射的半主動連續波制導空空飛彈,早期代號為AAM-N-6A,1961年裝備部隊,1964年停產退役只做訓練彈使用。改彈1962年被命名AIM-7D,共生產7500枚
飛彈的外形與AIM-7C相似,頭部呈雙曲線外形,尾段呈接錐形。彈翼的平面形狀為後掠梯形,安定面為後掠三角形,翼型均為菱形。全彈分為五部分:引導頭艙、控制艙、舵機艙、戰鬥部、引信和保險裝置、發動機艙,各艙獨立。戰鬥部採用預製破片式,重約30kg,呈圓柱形。
AIM-7D的優點是可以攔射,並具備抗干擾能力,根據做戰環境可自動或半自動切換工作方式。缺點是體積大、笨重、所需設備複雜。

戰術指標

最大射程:15km
使用高度:15km
速度:M2.5~3
攻擊方式:攔射、尾追
使用條件:全天候
彈長:3.7m
彈徑:203.2mm
翼展:1018.46mm
彈重:178kg
制導方式:半主動連續波雷達制導
引信:都卜勒雷達近炸+觸發引信
戰鬥部:預製破片殺傷式,殺傷半徑12~15m
動力裝置:固體火箭發動機

第三代“麻雀IIIB”AIM-7E

概況

“麻雀IIIB”AIM-7E為AIM-7D的改進型,加大了射程具備迎頭攻擊能力,早期代號為AAM-N-6B,改彈由雷錫恩公司根據美海軍要求重新設計,1961年1月投產,1962年被命名AIM-7E,1964年裝備部隊,在越戰中代替了麻雀IIIA,該彈1972年停產,共生產2000枚。
飛彈的布局和結構與麻雀I相似。戰鬥部採用高能炸藥連續桿式,內置216根鋼條,重約29.5kg,呈圓柱形。
AIM-7E的優點射程大,可進行遠距攻擊。缺點是低空性能差,最小發射距離太大,不適應格鬥做戰,故障率間隔時間短等,其改進型為AIM-7E2,1965年將該彈改為RIM-7H艦載“海麻雀”。

戰術指標

目標:機動力<3g的轟炸機、戰鬥機
最大射程:26km
使用高度:18km
速度:M3
攻擊方式:攔射、尾追
使用條件:全天候
彈長:3.65m
彈徑:203.2mm
翼展:1010mm
彈重:204kg
制導方式:半主動連續波雷達制導
引信:MK5.35半主動無線電近炸引信+觸發引信
戰鬥部:連續桿式,重約29.5kg,殺傷半徑9m
動力裝置:固體火箭發動機

第三代 “麻雀IIIB”AIM-7E2

“麻雀IIIB”AIM-7E2是美海軍的半主動雷達制導的過渡型格鬥飛彈,最小發射距離較E型縮短一半,改進了戰鬥部和發動機,於1969年用於越戰戰場。
飛彈基本與AIM-7E相似,只是動力裝置和戰鬥部有所區別。戰鬥部重約32kg,呈圓柱形。
AIM-7E2的優點射程、速度和機動性好,但是低空性能不理想,為提高低空性能、攻擊下視目標,提高全向攻擊和格鬥能力,雷錫恩公司進一步研製了改進型的AIM-7F。

第三代“麻雀IIIB”AIM-7F

概況

“麻雀IIIB”AIM-7F是脈衝都卜勒+連續波半主動雷達制導空空飛彈,雷錫恩公司於1967年開始研製,1977年開始投產,1981年停產。訂貨總數超過20000枚,單價14.1萬美元/枚(1979年財政)。
飛彈的氣動布局與前各型號相同,可選用兩種制導方式。AIM-7F的優點是低空性能好,中距和近戰格鬥能力強,備抗干擾能力好。其改進型為AIM-7M,此外改型為艦載點防禦RIM-7F。

戰術指標

最大射程:最小305m,最大46.7km/61km(連續波半主動雷達制導/脈衝都卜勒制導)
使用高度:18.3km
速度:M4
攻擊方式:全向
使用條件:全天候
彈長:3.66m
彈徑:203.2mm
翼展:1010mm
彈重:227kg
制導方式:脈衝都卜勒+半主動連續波雷達制導
引信:主動近炸引信
戰鬥部:MK71高能連續桿式,殺傷半徑20m,重40kg
動力裝置:雙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

第三代“麻雀IIIB”AIM-7G/H

“麻雀IIIB”AIM-7G是一個試驗型號。AIM-7H由AIM-7E改進而來.

第三代“麻雀IIIB”AIM-7M

概況

“麻雀IIIB”AIM-7M採用倒置接受機、單脈衝導引頭的都卜勒雷達制導空空飛彈,雷錫恩公司於1975年開始研製,1981年12月年開始投產服役,派生型為艦載點防禦RIM-7M。改道彈是麻雀系列中改進最完善的一個型號,也是最後的一個型號,麻雀被其後繼彈AIM-120取代。

戰術指標

目標:轟炸機、戰鬥機、巡航飛彈 最大射程:45km
使用高度:全高度
速度:大於等於M3.5
攻擊方式:全向
使用條件:全天候
彈長:3.66m
彈徑:203.2mm
翼展:1010mm
彈重:231kg
制導方式:半主動雷達制導
引信:主動無線電引信
戰鬥部:高能連續桿式,殺傷半徑20m,重40kg
動力裝置:MK58MOD4助推+巡航火箭發動機

外國版本

中國版本

1980年代中期,中國從義大利進口了少量的蝮蛇 Mk 1飛彈,隨後與阿勒尼亞(Alenia)公司簽署授權生產協定。1989 年,中國以義大利提供的零組件自行生產第一批蝮蛇 Mk 1 飛彈。
1990 年代早期,上海第二機械電子設計局被賦予生產性能更佳的中程空對空飛彈之任務。結合 HQ-61 飛彈彈體與蝮蛇飛彈的單脈衝半主動雷達尋標器,第二局成功的研發了被定名為 PL-11 的中程空對空飛彈。一些西方觀察家將 PL-11 與以 HQ-61 飛彈技術所研製的 PL-10 飛彈混淆。
已知的 PL-11 版本包括:
PL-11 - 以 HQ-61C 與蝮蛇(AIM-7M)飛彈技術為基礎的中程空對空飛彈。1992年由 J-8B 戰鬥機首先進行試驗,直到 1990 年代中期通過測試與評估後才進入現役。出口型稱為 FD-60。
PL-11A - PL-11 的改進型,擁有更長的射程,更具威力的彈頭與性能更佳的尋標器。新尋標器只需在飛彈飛行過程的末期由機載雷達進行導引即可。
PL-11B - 即 PL-11 主動雷達版本,配有 AMR-1 主動雷達歸向尋標器,由 607 所研製,但並未進入中國解放軍空軍服役。
LY-60 - 被稱為“中國版本的海麻雀飛彈”,做為海軍艦艇的防空武器。曾出售給巴基斯坦,但並未進入中國解放軍海軍服役。據傳正在發展垂直發射(VLS-launch)版本。

英國版本

英國航太公司(British Aerospace, BAe)在 1970 年代取得 AIM-7E2 飛彈科技的權利許可,用以生產天閃(Skyflash)飛彈。天閃飛彈採用馬可尼(Marconi)公司製造、經過電子元件升級改良的 XJ-521 單脈衝半主動尋標器。動力裝置原採用航太推進公司(Aerojet)的 Mk52 Mod 2 火箭引擎,後來改用洛克達因(Rocketdyne)公司的 Mk38 Mod 4 火箭引擎。天閃飛彈於 1976 年進入英國皇家空軍服役,並配備於幽靈F3式戰鬥機上,接著被龍捲風F3 ADV 式防空攔截機採用為制式武器。天閃飛彈也曾出口至瑞典,配備於 Saab 37 維京式戰鬥機上。
英國航太公司與湯姆笙-CSF(Thomson-CSF)公司曾計畫為天閃飛彈改裝一具主動雷達尋標器,改裝後的天閃飛彈稱為“主動天閃”,然而因英國皇家空家計畫採用其他飛彈,因此並未投資該計畫,使“主動天閃”飛彈發展計畫胎死腹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