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敬時

James of of

麥敬時醫生,CMG,OBE(英語:DrDavidJamesMastertonMackenzie,1905年7月23日-1994年3月10日),英國殖民地政府醫生,1958至1964年任香港醫務衛生總監兼立法局官守議員。

生平

早年生涯

麥敬時在1905年7月23日生於紐西蘭芒阿圖羅托(Maungaturoto),父母都是蘇格蘭人,分別名約翰·亨德森·麥肯錫(JohnHendersonMackenzie,1871年7月2日-1961年3月4日)和安尼斯·馬斯特頓(AgnesMasterton)。麥敬時的父親生於英國愛丁堡,為公理會牧師,1905年至1914年間被外派到紐西蘭傳道。
身為家中的長子,麥敬時另有一名胞妹和胞弟,分別名叫瑪嘉烈·亨德森·麥肯錫(MargaretHendersonMackenzie,1911年4月9日-1995年12月5日)和約翰·查莫斯·麥肯錫(JohnChalmersMackenzie,1917年6月8日-1992年4月14日),其中瑪嘉烈在婚後改姓沃威克(Warwick),並曾任職於印度的國立醫學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ofMedicalResearch)。
年少時的麥敬時就讀於英國紐卡素的盧瑟福書院(RutherfordCollege),其後升讀愛丁堡大學,主修醫學,1929年取得內外全科醫學士(MBChB)學位畢業。他後來還於1948年獲愛丁堡大學頒授公共衛生學文憑、1956年和1959年分別當選愛丁堡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員(M.R.C.P.E.)和愛丁堡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F.R.C.P.E.)、以及在1958年當選美國胸肺學院榮譽院士(F.C.C.P.)。大學畢業後,他曾於1930年至1931年於愛丁堡皇家醫院(RoyalInfirmaryofEdinburgh)任職。

殖民地生涯

1932年,麥敬時移居南非執業,1934年7月獲聘加入英政府的殖民地醫療服務,最初在南非以北的貝專納蘭保護領(波札那前身)擔任醫務官,任內曾署任首席醫務官,並於1944年獲英廷頒授MBE勛銜,以表揚他在貝專納蘭任職多年以來在推動公共衛生方面的表現。同年,他獲擢升為貝專納蘭副醫務總監,旋於1944年至1945年間參與應對當地爆發的鼠疫疫潮;隨後還於1946年至1949年升任貝專納蘭醫務總監,期間於1947年再獲授OBE勛銜。1949年,麥敬時調任尼亞薩蘭(馬拉威前身)醫務總監,1955年再接替P·S·貝爾醫生(DrP.S.Bell)調任北奈及利亞醫務總監,至1957年卸任,同年獲授CMG勛銜。麥敬時在非洲各殖民地政府醫務部門服務前後23年,對當地的熱帶病和流行病具深入的認識。
1957年,英政府殖民地部宣布調派麥敬時出任香港醫務衛生總監,接替退休的楊國璋醫生,他隨後於1958年1月正式就任,又兼任醫療輔助隊總監、香港防癆心臟及胸病協會會長、心理衛生會會長、以及立法局官守議員等職,並在同年3月21日奉委為官守太平紳士。當時,香港連年天旱,再加上不少難民從中國大陸湧入,不少難民居住的寮屋區衛生環境欠佳,因此結核病、瘧疾、白喉和霍亂等傳染病在香港仍然是十分普遍,而為公眾預防傳染病遂成為他的主要工作之一。有見及此,他延續和繼續推動醫務衛生署既有的多項政策,包括加強港口檢疫、向公眾宣傳和教導防治傳染病的常識、到地區展開醫學調查、向高危人士派發藥品,以及積極鼓勵市民免費接種卡介苗等防治傳染病的疫苗。其中,麥敬時在任內著力推廣向兒童免費接種卡介苗,及至1961年,多達80%的產婦在醫院分娩後,同意讓出生48小時的嬰兒接種卡介苗,有關措施使五歲以下兒童的結核病感染比率和死亡比率均錄得明顯下降。
另一方面,當時香港面對霍亂的嚴峻威脅,更像中國大陸華南地區、台灣、印尼和菲律賓等地,在1962年和1963年先後經歷霍亂疫潮,兩次均迫使港府宣布香港成為疫埠,當中又以1961年的霍亂疫潮較為嚴重。1961年的疫潮由8月16日爆發,持續至10月12日才告制止,期間多達129人診斷患上真性霍亂,當中15人死亡,經濟也連帶受到打擊。
為了制止霍亂蔓延,麥敬時在1961年的疫潮採取多項緊急措施,當中包括限制出入境、把荔枝角醫院和尖沙咀漆鹹道軍營等地分別徵用作收容霍亂病人醫院和隔離檢疫所、加強教育有關個人衛生的常識、以及在全港各地廣設注射站,大力呼籲市民免費接種霍亂疫苗,一時間,累積接種疫苗的市民多達250萬人。此外,市政事務署又配合防疫運動,加強巡查食肆和市面,確保環境衛生合符要求。在疫潮期間,坊間還一度謠傳霍亂疫苗可導致“精神失常”,麥敬時即嚴辭批評有關言論是“可惡的謠言”,並重申孕婦和高血壓人士均適合接種。
在1962年的霍亂疫潮當中,香港在8月24日至10月8日期間再度宣布成為疫埠,但這次疫情遠較上一次輕微,期間合共證實九宗霍亂個案,當中一人死亡,情況遠比鄰近地區為佳。在本地層面以外,麥敬時還多次前赴外地出席國際霍亂會議,商討透過區域層面控制霍亂等傳染病。這些會議包括在1962年3月和11月兩度在巴基斯坦舉行的東南亞條約組織霍亂研究實驗室理事會會議、以及在1962年9月和1963年5月在菲律賓馬尼拉兩度舉行的世界衛生組織地區委員會會議等。
除了控制傳染病以外,面對香港人口急增和對醫療需求的急升,麥敬時在香港醫務衛生總監任內廣建醫院、療養院和專科診所,以著手擴充公營醫療服務。在他任內落成的醫院包括在1963年9月10日啟用,位於九龍京士柏、規模龐大的伊利沙伯醫院、以及在1961年3月30日落成啟用,位於九龍油麻地的廣華醫院北翼大樓等。其他在他任內落成啟用的醫療設施還包括在1962年12月啟用的大口環護養院(馮堯敬醫院前身)和1963年8月啟用的九龍康復院等。此外,私立荃灣港安醫院、李寶樁健康院和九龍城母嬰健康院也分別由他在1963年6月、7月和9月主持開幕。
1963年4月,港府訊息傳出麥敬時將於同年9月底退休離港,由副醫務衛生總監鄧炳輝醫生接任。他在同年9月最後一次出席立法局會議的時候,獲港督柏立基爵士特別答謝他過去五年半任期的表現。在卸任前夕,他還在1963年6月獲邀出任更新會1963年度會長一職。

晚年生涯

麥敬時退出殖民地服務後返回英國定居,曾於1965年至1969年出任美國喬治亞州阿特蘭大的傳染病中心(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前身)擔任中心轄下有關滅絕瘧疾計畫的訪問科學家,並在1965年代表英政府先後出席在巴基斯坦和美國夏威夷舉行的國際霍亂會議。
曾經在非洲地區長期任職的麥敬時後來選擇舉家移居南非開普敦,並在1970年至1984年間擔任開普敦大學醫學院醫學微生物學系名譽副研究員。晚年的麥敬時仍不時返回香港探望朋友,1976年11月更獲邀返港主持政府物理治療員畢業典禮。麥敬時在1994年3月19日卒於南非開普敦,終年88歲。

個人生活

麥敬時在1934年7月21日於南非迎娶派翠絲雅·埃莉諾·瑪嘉烈·貝利(PatriciaEleanorMargaretBailey)為妻。派翠絲雅是亞歷山大·貝利(AlexanderBailey)的女兒,原居於非洲東南部英國殖民地巴蘇陀蘭(賴索托前身)。兩人共育有兩名女兒,麥敬時夫人於1993年1月14日卒於南非開普敦。
麥敬時的主要興趣包括打高爾夫球和釣魚,他曾經是皇家香港高爾夫球會和馬拉威的松巴競技會(ZombaGymkhana)會員。

榮譽

殊勛

英帝國員佐勳章(M.B.E.)(1944年元旦授勳名單)
英帝國官佐勳章(O.B.E.)(1947年英皇壽辰授勳名單)
愛丁堡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員(M.R.C.P.E.)(1956年)
聖米迦勒及聖喬治同胞勳章(C.M.G.)(1957年英女皇壽辰授勳名單)
官守太平紳士(J.P.)(1958年3月21日)
美國胸肺學院榮譽院士(F.C.C.P.)(1958年)
愛丁堡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F.R.C.P.E.)(1959年)

以他命名的事物

麥敬時盾:香港醫療輔助隊救護比賽獎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