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在暨南大學碩士畢業後留校任教,2011年博士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媒體融合方向)。現擔任新聞學系主任助理、新聞業務教研室主任,兼輿情研究中心副主任。
致力於“好聽、好看、好懂”的“三好課堂”,自塑為論文、新聞、時評專欄全面兼具的“三棲教師”,是新聞學院第一位在主流大報上開設個人專欄的探索者。
任教以來,把1/3的工作時間投入在媒體采編實踐上。參與《南方日報》“南方播報”全媒體策劃,在該報開設星期天專欄“麥牙堂”,致力於政府輿情、網路輿情分析與評論,同時系廣東省南方民間智庫特約研究員。
教學科研主攻方向為新聞業務、融合新聞學、輿情傳播等領域。至今出版專著1部、合著教材1部,主持、參與國家省部級課題5項。已在《現代傳播》、《國際新聞界》、《新聞大學》等CSSCI期刊發表論文逾30篇。
■工作經歷:
2004.4-2005.3,南方日報 時政新聞中心
2007.1-2008.1,國務院僑務辦公室 政策法規司
2005.7至今,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新聞學系
2011.8起,南方日報 機動記者部、《南方輿情》
■主講課程:
1.本科課程:《新聞學概論》、《新聞采寫》、《專業新聞報導》、《融合新聞學》、《網路輿情調查與分析》;
2.碩博課程:《網路與新媒體》、《質化研究方法》
■承擔課題:
1.主持:《關係視角下的全媒體新聞模式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項目;
2.主持:《社會嵌入理論視野中的“全媒體”新聞生產模式變革》,網易科研基金重點項目;
3.主持:《佛山南海區政務微博發展模式與改革思路研究》,地方政府諮詢項目;
4.主要成員:《正面人物宣傳報導的社會效果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5.主要成員:《廣東省數字出版發展戰略與發展模式研究報告》,廣東省新聞出版局委託項目
■出版著作:
1.學術專著:《全媒體融合模式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
【該書系國內第一本系統研究全媒體轉型的專著,入選人大社“新聞傳播學文庫”、“2012年學術精品推薦書系”。】
2.合著:《形象塑造與社會認同:正面人物宣傳報導的社會效果研究》,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
3.教材:《實用新聞寫作》(第二作者),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發表論文:(近五年部分論文)
題目 | 刊物 | |
1 | 儀式傳播視野中的“媒介慶典” | 《現代傳播》2010年第四期 |
2 | 價值傳播與社會認同——《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價值觀呈現與傳播分析 | 《國際新聞界》2009年第五期 |
3 | “關係”編織與傳媒聚合發展——社會嵌入視野中的傳媒產業本質詮釋 | 《國際新聞界》2010年第一期 |
4 | 新時期中國典型人物“媒介形象”的變遷與突破 | 《新聞大學》2006年夏季號 |
5 | 地方媒體在國際傳播中的角色轉型與路徑選擇——以南方報業海地地震報導實踐為例 | 《新聞記者》2010年第五期 |
6 | 新聞文體形塑傳媒性格與新聞品質——“中新體”的專業取向與報導特色 | 《新聞與寫作》2010年第八期 |
7 | 媒介“情感力”生產與社會認同 | 《電視研究》2009年第六期 |
8 | 一個板塊的競爭方法——以南方日報珠三角新聞板塊改革重組為例 | 《中國記者》2006年第七期 |
9 | 動態新聞觀催生下的“新式編輯部” | 《中國記者》2007年第五期 |
10 | 典型人物報導之有效傳播及策略創新探析 | 《新聞知識》2006年第六期 |
11 | 廣州地區報紙全版導讀策略初探 | 《嶺南新聞探索》2007年第一期 |
12 | 省級黨報民生新聞采編模式創新談 | 《南方傳媒研究》2006年第一輯 |
13 | 雙重利益最大化的創新博弈——對《南方都市報》內容升級與提價的斷想 | 《南方傳媒研究》第十輯2007年11月 |
14 | 災害報導的嬗變與突破——基於“5·12汶川大地震”報導的分析與思考 | 《南方傳媒研究》第十三輯2008年8月 |
15 | 英文報紙的本土化路徑——《廣州英文早報》的辦報策略 | 《當代傳播》2006年第三期 |
16 | 中國典型人物報導策略的嬗變 | 《當代傳播》2007年第二期 |
17 | 數字期刊發展模式探析 | 《中國編輯》2010年第五期 |
18 | “語態革命”:媒體話語創新的路徑選擇 | 《對外傳播》2010年第十二期 |
19 | 新聞儀典·公眾性格·國家符號——《感動中國》影響力生成機制探析 | 《電視研究》2012年第五期 |
20 | 大眾期刊“全媒體”出版轉型的實踐——以《家庭醫生》系列媒體運營實踐為例 | 《中國編輯》2012年第一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