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88年1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秦會館,寺名武聖宮,主供關帝神位,亦稱關帝廟,俗稱陝西廟。清初,陝籍商人來自流井經營鹽業,發家致富。為了“款敘鄉情”,並顯示豪華富有,於清乾隆元年(1736年)動工興建,歷時16載,於乾隆十七年(1752年)竣工。道光七至八年(1827-1828),又進行大規模培修與擴建,“較舊地址拓出十數丈,依山另闢一正殿”,“壯麗倍前”,共占地3451平方米。這是比較典型的中國建築,平面組合,總體方正,強調對稱,中軸明確。在中軸線上布置主要建築,四周以廊牆及其它建築組成有縱深、有層次、有京華的5個大小院落群體。作為西秦會館點綴、裝飾的主要物色是木雕石刻,遍布全館,多達數百件,以石獅、獻技、金鏞,賁鼓等樓閣的雕刻最為突出。大門石獅高2.27米,突目隆鼻,身披捲毛,四爪鋒利,兩獅正身向外扭頭相望,張口作嘶吼狀,頗顯威嚴。獻技、金鏞、賁鼓3處的木雕,集中在長22.3米,寬6.7厘米的木欄上,人物有350多個,疏密得體,刀法明快。此外,額枋、襯枋、挑梁、垂花,欄桿上的木雕,有神話傳說,有歷史故事,有社會生活,戲劇場面,花鳥靜物,均刻藝精湛,維妙維肖,至今清晰可見。解放前,西秦會館作為中華民國自貢市政府的所在地,年久失修,瀕於毀圮。解放後,這座雄偉的古建築,終於回到了人民的手裡。自貢市人民委員會在此辦公期間,對建築作了保護和維修。1959年春,鄧小平等中央領導遊覽西秦會館時,一再嚀囑,要好好保護起來。館藏文物
鑒於領導的關懷,考慮到西秦會館本身就是一件反映自貢鹽場、鹽業發展的歷史文物,有著重要的科學和藝術價值,於是,選定作為“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通過全面修復和合理布局,展出各種古代鑽井、治井、找撈工具。並採用聲、光、電等現代化表現手段,真實地再現了千年鹽都的井鹽生產技術的演進和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