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魚[由南美慈鯛雜交而來的觀賞魚]

鸚鵡魚[由南美慈鯛雜交而來的觀賞魚]
鸚鵡魚[由南美慈鯛雜交而來的觀賞魚]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鸚鵡魚,也叫血鸚鵡,是台灣觀賞魚養殖者偶然中用雄性的紅魔鬼魚(厚唇雙冠麗魚)與雌性的紫紅火口(粉紅副尼麗魚)雜交而成的觀賞魚。因為公鸚鵡魚和母鸚鵡魚染色體無法配對,因此公鸚鵡魚不能給母鸚鵡魚受精。 而用雄性的紫紅火口去雜交雌性的紅魔鬼魚可以獲得體型寬碩而且會起頭的金剛鸚鵡魚。如果用會起大頭的雄性邁達斯魚(橘色雙冠麗魚)去雜交雌性的紫紅火口,就會獲得體型長寬比接近1:1而且會起頭的財神鸚鵡魚以及頭部上方曲線平滑的元寶鸚鵡魚。餵食富含蝦紅素的飼料會使魚只表現鮮紅,非常討喜。

基本信息

人工養殖

溫度控制:飼養過程中最好使水溫保持在25-28℃範圍內,每次換水前後水溫差不宜超過0.5℃。

水質控制:鸚鵡魚比較喜歡新水,每天應該儘可能換1/5的新水。如果水質弱酸性而清爽,就不要經常換水。由於遺傳基因的因素,鸚鵡魚的呼吸系統是不夠完備的,其功效也只有其他魚類的一半,所以鸚鵡需要水族箱中的溶解氧要高很多。

由於鸚鵡魚先天性嘴唇不能閉合,吞吐水流的控制能力較差,經過鰓部的水流較小,靠水流與鰓部交換氧氣的能力較其父本與母本及其它魚類就差得多了。因此,飼養鸚鵡魚的水體必須要有充足的氧氣。

食物要求:食量很大,雜食性,紅蟲、豐年蝦、麵包蟲、小魚、水蚤、蚯蚓、顆粒等相當多的飼料都可以餵給。

注意事項:

1、溫度:鸚鵡魚對水溫度的要求相對沒那么高,魚體對溫度的適應能力也較強。人們往往認為鸚鵡可以耐低溫,就把水溫搞得較低,其實血鸚鵡對溫度相當“敏感”,在熱帶魚中屬於比較容易養的魚,但容易養是相對的,保持健康,不死亡容易做到,但養好就有一定的難度。在低水溫和水溫變動劇烈的情況下,鸚鵡魚容易因為生理的反應而失去鮮艷的體色甚至退色,更甚者會出現黑色的條紋或是斑紋。水溫維持在28度左右,可使魚兒呈現亮麗的體色和充滿活力。而在低水溫中生活久的鸚鵡會出現退色問題,且容易生病、死亡。

2、換水的頻率:就我的經驗來說,鸚鵡在剛換水的頭2-3小時內,顏色會變淺,但很快就會恢復紅色。同樣,如果4天以上不加入新水的話,鸚鵡就會掉色。所以,一般三天換一次水,一次換四分之一。保持水新可以保證鸚鵡不退色。

3、飼料:

(1)此魚絕不能餵小河魚,也許小河魚的顏色激發了他們返祖的基因,只要一餵小河魚,鸚鵡顏色肯定會變淺。血紅鸚鵡餵小魚,還會撐到,因為此魚貪吃,不知饑飽。小河魚對腮也不好,鸚鵡的鰓非常脆弱,小河魚容易帶進病菌。我曾經將鸚鵡和大型魚混養,它們也掙搶小魚吃,但每次它們吃了小魚都會出點問題。更不能餵泥鰍,所有的魚都會受不了的,不好消化,而且污染的可能性更大,我做過幾次實驗,連狗仔那樣的魚都受不了泥鰍。

(2)飼料要用增紅飼料。“蝦紅素”可促進血鸚鵡顯揚體色,若能充分地攝取蝦紅素,血鸚鵡的體色鮮紅欲滴是指日可待的。血鸚鵡專用飼料中,添加了蝦紅素和“β一類胡蘿蔔素”的飼料,可讓血鸚鵡的體色維持艷紅。飼料上逐漸添加顆粒(能增色的),會使血鸚鵡顏色變好。

(3)吃慣了活餌的魚,會不太喜歡吃顆粒的。有的魚友可能自從鸚鵡買來之後就餵活蟲,因此改餵顆粒飼料時鸚鵡會不吃。可以採取循序漸進的辦法:餵活蟲之前,先給一點顆粒(能增色的),要少,讓魚適應,吃完再餵原來一直餵的活蟲,等魚兒適應後,逐漸加大顆粒的量,減少活蟲的量,最終調整到顆粒飼料。另外,要經常更換飼料的品牌,不能只餵一種。

(4)有人餵活蝦、豐年蝦當然很好啦,可以增色,就是成本高些,但也要注意消毒,剪除活蝦頭上的硬剌,以免傷害鸚鵡。

4、注意光線:鸚鵡對光線較敏感。需要定時、定量給與強光照射。每天保持1-2小時的強光照射,之後要讓其在較暗的環境裡度過一天中的其他時間。房間裡比較明亮,沒有燈光,光線是足夠的。但光線長期保持一樣,也會使鸚鵡顏色變淡。即:給予定時、定量燈光照射而不是僅僅靠自然光。切記:燈光照射時間不宜太長,關燈後要使魚缸的環境一直保持比較昏暗。這樣,一旦再有燈光的時候,你會發現鸚鵡比以前紅了很多。如果魚缸在不向陽的房間,就每天增加兩小時的光照,然後關燈。如果房間光線較充足,就要在燈光照射後,適當遮擋房間裡的光線,使魚缸處在昏暗的狀態。此方法我屢試不爽,請各位不妨試試。

5、光色:有的魚缸的燈是白色燈,可以換成發紅光的燈管。換成發紅光的燈管,可一充分顯現魚的紅色,普通螢光燈會使魚的顏色看上去發青。

6、環境:你也可能曾經發現,魚剛到你的缸里的頭幾天會有一些褪色,那是因為不適應。隨著它們適應能力的增強,會逐漸好起來。所以,不要讓他們受驚嚇,是解決退色問題的又一經驗之談。

另外,鸚鵡如果顏色變淺超過三個月,就基本上不會恢復到原來顏色的程度。

要養出體質健壯、體色艷的鸚鵡魚卻不是容易的事。每天要定時定量投餵餌料,合理搭配餌料的營養,定期投餵鮮活的小蝦、小魚,最好選用專門為鸚鵡魚配製的人工餌料,這種添加了蝦紅素和D一類胡蘿蔔素的飼料,直接投餵不但方便而且可以使鸚鵡魚的體色更加鮮艷好看。

鸚鵡魚 鸚鵡魚

新魚入缸因為水質的突然改變會有變色,適應環境和調整水質以後會逐漸好起來的。最好先不要在鸚鵡魚的缸里混養其他品種的魚。水族箱中最好設大型水草、陶罐、沉木用來讓鸚鵡藏身。但是經過人工訓練的鸚鵡魚可以改變膽小的習性:經常敲擊水族箱,使鸚鵡魚形成習慣;可以只投餵一半的食物,逼迫他們出來覓食;和膽量大些的魚混養,帶動它們活動。鸚鵡魚的領地意識很強,經常會看到它們同類之間在打架,增加飼養的數量就會減少打架的現象。由於性情活潑好動,鸚鵡還喜歡搬弄底沙。可與瑪麗、珍珠、劍尾、麗麗。神仙魚混養;可以和溫和的大型魚一起飼養。也可以從小就和體形小一些的羅漢混養,這是因為他們領地意識很強的緣故。加入青黴素、甲基藍後也會使鸚鵡魚體色變淺。增加光照、加強過濾、加厚濾材、加溫到28度都是保持體色的切實可行的方法。新換水時要注意保持水質的一致。發現鸚鵡魚退色時可以餵增色飼料或蝦肉,但經過人工染色的鸚鵡魚在養殖一段時間後肯定都會退色,而且是不可逆轉的。一定要定時增加黃粉,清除水中細菌,並及時清理泥沙中的糞便。

常見疾病

膚霉病

膚霉病又稱水霉病、白毛病,為觀賞魚最常見疾病之一。當撈捕、運輸觀賞魚時,稍為不慎,使魚體皮膚受傷,或寄生蟲侵襲破壞皮膚,黴菌的孢子侵入傷口,吸取養料,迅速萌發,菌絲一端向內深入肌肉,一端向外生長,形成棉絮狀菌絲。黴菌剛寄生時,肉眼不易發現;待肉眼見到時,菌絲已從魚體傷口侵入,由外向內生長。菌絲與傷口的細胞組織纏繞粘附,使組織壞死。由於棉絮狀的菌絲日漸增多,魚體負擔過重,使游泳失常,食慾減退,日漸瘦弱,導致死亡。

治療方法為了防止水霉病的發生,應注意操作時儘量

鸚鵡魚[由南美慈鯛雜交而來的觀賞魚] 鸚鵡魚[由南美慈鯛雜交而來的觀賞魚]

防止損傷魚體和寄生蟲咬傷,並可在水中投入少量食鹽。

當發現魚體感染水霉病時,可用3%食鹽水浸洗,每天1次,每次5-10分鐘,或用百萬分之二(2ppm)的高錳酸鉀溶液加l%食鹽浸泡20-30分鐘,或用百萬分之一至二(1-2ppm)的孔雀石綠溶液浸洗20-30分鐘,或用百萬分之一至二(1-2ppm)的次甲基藍溶液浸泡20-30分鐘,或用百萬分之五(5ppm)的呋喃西林溶液浸洗,或用百萬分之零點零二(0.02ppm)的孔雀石綠溶液、百萬分之零點三(0.3ppm)的甲醛溶液直接潑灑入水族箱,以抑制黴菌的孳生。

預防方法:可用提高水溫以抑制水霉的生長。在水族箱頂端安裝一盞15瓦的紫外線燈,每日照射數小時,可有效地抑制或消除水霉的孳生。

白點病

白點病病原體為小瓜蟲,熱帶魚在一年四季都可感染,發病率和死亡率很高。症狀和病變患病初期,胸鰭、背鰭、尾鰭和體表皮膚均有白點狀散布,病魚雖照常覓食,但常聚集在魚缸的角上互相擠擦。幾天后白點布滿全身,病魚常呆滯狀浮在水面。

治療方法:提高水溫至28攝氏度,數天后小瓜蟲破裂脫落。這時更換新水,保持水溫,病魚基本上會痊癒。或者選用0.05%-0.07%濃度的紅汞溶液,水魚病魚5-15分鐘,持續2-3天,效果良好。魚在鹽中浸泡24小時,數日後就能見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