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讀淵明詩不能去手,戲作小詞以送之

鷓鴣天·讀淵明詩不能去手,戲作小詞以送之

《鷓鴣天·讀淵明詩不能去手,戲作小詞以送之》為宋代大詞人辛棄疾的作品。

作品原文

鷓鴣天·讀淵明詩不能去手,戲作小詞以送之

晚歲躬耕不怨貧,只雞斗酒聚比鄰 。都無晉宋之間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

千載後,百遍存。更無一字不清真 。若教王謝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塵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去手:離手。

⑵“晚歲”兩句:謂陶淵明晚年躬耕田園,安於清貧,以薄餚淡酒邀會相鄰,彼此融合無間。按:陶淵明有《西田獲早稻》詩備述農耕之樂,結句云:“但願長如此,躬耕非所嘆。”陶潛又有《歸田園居》詩:“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躬耕:親自耕種。斗:盛酒的容器。

⑶“都無”兩句:言陶淵明鄙薄晉宋年間的社會現實,嚮往和平淳樸的上古生活。晉宋之間事:指東晉末年、劉宋初年,即陶淵明生活的年代。這是一個南北分裂、戰亂不斷、篡弒頻起的年代,極端動盪混亂,兇殘黑暗。陶淵明因作《桃花源記》,幻想出一個超現實的理想社會。桃源中人竟“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辛詞化用其意。羲皇以上人:指上古以遠的人。

⑷“千載後”三句:言陶詩以其“清真”而流傳千秋。清真:指陶詩獨具的一種風格:清新純真。蘇軾《和陶淵明飲酒詩》:“淵明獨清真。”

⑸“若教”兩句:言陶淵明歸隱田園,高風亮節,即便是柴桑的塵土也遠較王、謝諸郎高潔。王、謝諸郎:王、謝兩家的子弟。王、謝是東晉的兩大望族,其子弟以瀟灑儒雅見稱。柴桑: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陶淵明柴桑人,晚年歸耕也在柴桑。

白話譯文

陶淵明晚年躬耕田園,安於清貧,以薄餚淡酒邀會相鄰,彼此融合無間。他鄙薄晉宋年間的社會現實,嚮往和平淳樸的上古生活。

千年過後,流傳下來的陶詩有一百多篇,沒有一字不是清新純真的。他晚年歸耕在柴桑,即便是柴桑的塵土也遠較王、謝諸郎高潔。

作品鑑賞

此詞是頌陶之作,既頌其詩品,更頌其人品。論詩拈出“清真”二字,頗有見地。“清”者,言其詩清新淡遠;“真”者,言其詩純樸真摯。詞人以此即陶詩千載流芳之真諦所在。讀稼軒農村詞,正可察見“清真”二字所給予的深刻影響。論人則推崇其不恥躬耕,安貧樂道,清操自守。稼軒兩度退隱田園二十餘載,正由此汲取精神力量。詩如其人,詩品之高潔,必源於人品之高潔,詞作正體現此種文學批評原則。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中國南宋豪放派詞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曾任耿京軍的掌書記,不久投歸南宋。歷任江陰簽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刑獄,湖南、湖北轉運使,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四十二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二十年之久,其間一度起為福建提點刑獄、福建安撫使。六十四歲再起為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不久罷歸。一生力主抗金北伐,並提出有關方略《美芹十論》等,均未被採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