鴿皰疹病毒

鴿子是PHV1的自然宿主,病毒的感染是潛伏性的。 易感的鴿子直接與感染的鳥類接觸後,能夠染上本病毒。 感染群內的成熟鴿子是無症狀的帶毒者,某些帶毒者可能時常排出病毒。

病原

鴿皰疹病毒 Ⅰ(Pigeonhepesvirus1,PHV1)歸屬於皰疹病毒科。根據新的命名法,稱為鴿皰疹病毒1。該病毒具有一定的形態和典型皰疹病毒的理化特性。目前,使用的所有禽細胞培養物對PHV1都易感,但細胞病變並不完全一致。雞胚成纖維細胞(CEF)培養最一致的病變,是包含有2�4個細胞核增大的合胞體細胞。感染病毒後10小時,首先出現染色體邊移,出現CowdryA型核內包涵體。病毒的抗原首先在核內出現,然後擴散到整個胞漿。12小時後能夠查到病毒,36小時後病毒的滴度達到最大。另外,BHK細胞對PHV1感染也敏感。病毒在覆蓋有羧化甲基纖維素、瓊脂糖或特異抗血清的培養基內形成蝕斑。磷甲酸酯三鈉和無環鳥嘌呤可抑制病毒在培養細胞內的複製。凍前加入5%的二甲基亞礬能夠保持細胞外病毒。

傳播特點

鴿子是PHV1的自然宿主,病毒的感染是潛伏性的。咽部接種感染鴿子,可主要引起鴿子局部的病變,若通過腹腔內接種,則可造成全身性感染。有報導從密切接觸鴿子後意外感染的長尾小鸚鵡分離到PHV1。給長尾小鸚鵡鼻內接種這種病毒,能夠引起全身性感染。雞、鴨、金絲雀和地鼠對PHV1感染有抵抗力。
易感的鴿子直接與感染的鳥類接觸後,能夠染上本病毒。PHV1似乎不可能通過卵傳播。感染群內的成熟鴿子是無症狀的帶毒者,某些帶毒者可能時常排出病毒。大多數潛伏性感染的成年鴿子在交配季節和飼養雛鴿期從它們的喉內再次排出病毒。因此,它們能夠在孵化後不久把病毒直接地傳給雛鴿,而雛鴿由於有母源抗體的保護作用,所以大多數雛鴿受到這種最初感染後並不發病,而成為無症狀的帶毒者。
鴿傳染PHV1後24小時開始排出病毒,接種的雛鴿體內高滴度的病毒可持續至7�10天。感染後1�3天病毒的排出達到高峰,出現典型的病變。偶爾有溫和型的感染再次出現,而沒有臨床症狀的出現。高滴度的特異性抗體不能防止這種復發的感染,而幾乎沒有特異性抗體的鴿子很少出現這種復發的感染。
PHV1在鴿體的分布:鴿感染PHV1後,病毒一般局限於上呼吸道和上消化道。隨著病毒的局限和某些器官如氣管、脾臟、肝臟、腎臟和腦的病變出現,使病毒遍布全身。感染的初期可能出現短時的毒血症。此外,即使在高滴度特異性抗體存在情況下,PHV1仍能以一個細胞傳到另一個細胞。因此,PHV1能夠以鄰近組織和毒血症方式傳播,尤其是在鴿體免疫受到抑制的時候。

症狀

當母源抗體不能保護雛鴿免於感染,或導致帶毒者體質下降時,出現臨床症狀。急性型,臨診時可見病鴿經常打噴嚏,結膜發炎。鼻腔被粘液和潮濕已變成黃色的肉阜堵塞。
慢性型的症狀與繼發感染有關。如果最初的病毒感染並發了雞毛滴蟲或繼發毒形體或細菌性侵入者(如鴿霉形體、多殺性巴氏桿菌、溶血性巴氏桿菌、大腸埃希氏菌、?溶血葡萄球菌、?溶血鏈球菌),就可能觀察到鼻竇炎和嚴重的呼吸困難。

病變

可見口腔、咽部和喉部的黏膜充血,嚴重病例,可見黏膜表面有壞死病灶和小潰瘍灶。咽部黏膜可能覆蓋幾層白喉性薄膜。當病毒感染呈全身性(毒血症)時,肝臟有壞死性病灶。若並發細菌感染,氣管內有乾酪樣物質,有些病鴿出現氣囊炎和心包炎(鴿慢性呼吸疾病)。
病理組織學變化,在局部感染,可見咽部和唾液腺、復層鱗狀上皮有局灶性壞死。病灶內細胞呈現不同階段的變性壞死,相鄰上皮細胞內有核內包涵體。大病灶可能延伸形成潰瘍。喉和氣管的上皮也具有相似的病變。
全身性感染的鴿子發生肝炎,肝臟的許多細胞內有核內包涵體。脾臟和腦也有病變。

診斷

本病的診斷須通過病毒的分離和鑑定方可確立。把從感染的鴿子咽部獲得的拭子接種於CEF,能夠容易地分離到PHV1。但是從內臟器官,如氣管、肺或肝臟分離病毒比較困難,可用免疫學方法,如免疫螢光鑑定這些分離物。血清學方法可選用中和試驗或間接免疫螢光法,也可採用反向免疫電泳檢查特異性抗體。
臨床上要注意急性PHV1感染可能與新城疫病毒感染相混淆;慢性PHV1感染並發或繼發細菌的侵入,須與痘病毒感染的類白喉型區別。主要應根據病毒分離或血清學的檢驗結果,做出PHV1感染的診斷。

防治

初次感染的鴿子成為無症狀的帶毒者,並且可能排毒,抗病毒藥物磷酯三鈉和無環鳥嘌呤不能防止感染。滅活的佐劑苗及弱化的疫苗能夠降低感染後鴿子出現的初次排毒和臨床症狀。但是,弱化疫苗和滅活疫苗不能防止帶毒者的出現。不過,免疫確實能夠防止自發的病毒排出,所以有助於控制病毒的擴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