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鴟梟(音chī xiāo):鳥名。古人對貓頭鷹的文言叫法。
鴟梟雖是益鳥,但在中國一直就是喪門星的代稱,我國的文章里說到它都是貶義。
鴟梟在《荀子》書中出現過 《荀子·賦》:“天下幽險,恐失世英。螭龍為蝘蜓,鴟梟為鳳凰。”
原文
鴟梟鴟梟,既取我子,無毀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閔斯! 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此下民,或敢侮予? 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畜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 予羽譙譙,予尾修修,予室翹翹,風雨所漂搖,予維音嘵嘵! 《詩經》
鴟梟(音吃消):鳥名。一說類似貓頭鷹。斯:語詞。鬻(音玉):養育。閔(音敏):同憫。一說病。
【注釋】:
出自【詩經·國風·豳風】。
鴟梟【chi xiao】
鴟梟:音吃消,貓頭鷹
鬻:音玉,養育。閔:音敏,同憫
迨:趁著
瘏:音塗,病苦
嘵:音消,悽苦的叫聲
賞析
《詩經》約在公元前六世紀中葉編纂成書,據說是由儒家創始人孔子編定的。它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都因音樂得名。“風”是地方樂調,收錄當時十五國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為貴族所作的樂章;“頌”是用於宗廟祭祀的樂歌。
本詩屬於禽言詩,以一隻失去幼鳥的母鳥口吻訴說自己過去遭受的迫害,經營巢窠的辛勞跟目前處境的艱難。傳說周公平定管蔡武庚之亂後將其送給成王,鴟梟指武庚,母鳥為周公。但並不可信。
創作背景與意義
這是一首西周初年,周公旦所作,極具政治含義的詩,為《詩經》所收錄。
西周初年,武王早卒,周成王少,周公旦攝政,紂王之子武庚認為時機已到,圖謀復國,挑唆管叔、蔡叔,製造謠言說周公想謀篡王位,率領淮夷起兵叛變,周公領兵鎮壓,經過兩三年的征戰,平定叛亂,誅管叔、殺武庚、流放蔡叔。在平叛期間,晉唐叔得到二莖共生一穗的粟禾,獻給成王,成王命唐叔到東部周公軍隊駐地贈給周公,寫了《饋禾》。周公接受後,感激讚頌天子之命,寫了《嘉禾》。東方安定後,周公回報成王,作詩贈給成王,其詩名為《鴟鴞》。周公用象徵的手法,寫辛勤建巢養育孩子之事,來隱喻自己的心跡,表達對周天子的忠誠,表現自己已經歷的勞苦,將威脅周天子和國家安全的勢力比喻為惡鳥鴟鴞,也許是過於表達了自己對於周朝的重要性,周成王看後心中不服,但也未敢責備周公。
相關記載
《史記·魯周公世家》: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興師東伐,作大誥。遂誅管叔,殺武庚,放蔡叔。收殷餘民,以封康叔於衛,封微子於宋,以奉殷祀。寧淮夷東土,二年而畢定。諸侯鹹服宗周。
天降祉福,唐叔得禾,異母同穎,獻之成王,成王命唐叔以餽周公於東土,作餽禾。周公既受命禾,嘉天子命,作嘉禾。東土以集,周公歸報成王,乃為詩貽王,命之曰鴟鴞。王亦未敢訓周公。
《史記集解》引毛詩序曰:“成王未知周公之志,公乃為詩以遺王,名之曰鴟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