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介紹
鳳頭社位於廈門島東北角,翔安隧道上端,仙岳路盡頭右側,背靠五通燈塔公園,與翔安隔海相望。
歷史上為五通島一部分,五通海港船通劉五店、澳頭、金門、蓮河、安海五個地方,往來漁民討海捕魚犯了大風,就在五通島避風,後來在島上定居開荒改造田園,耕種及討海,一代一代繁衍下去,及一些別來定居發展為一個社。因北邊五通頂是最高的所在,西邊也是高地,村社靠海邊東北風大,漁民為了避風只好向後處退,便陸續在中央低地建造房屋,向浦口社延伸,發展成一片村落社區。
從地圖上看鳳頭社,五通底是鳳的頭,頭頂有一座供奉著五顯大帝的宮廟。這座宮像鳳凰頭上的鳳冠,這隻鳳自下邊社東延伸至浦口社,像一隻展翅飛翔的大鳳鳥,故名“鳳頭”。
發展歷史
鳳頭興衰往事
鳳頭社的形成與五通碼頭有關。
很早以前五通是一個海港,也是重要的軍事要地,船通劉五店、澳頭、金門、蓮河、安海五個地方,名為五通。在南宋德佑二年1276年,十一歲的宋幼主,趙昺是由宰相陸秀夫、大將張世傑保護,從同安登上五通渡,這是皇帝到過廈門島的記載,因有皇帝到過,五通渡又稱為龍門渡。
139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連東澳,五通二寨,五通渡頭人氣上漲,漁民定居,這也是鳳頭社的雛形。而後有企業(永海輪船公司)在此地經商,本社村民即到碼頭作路頭工,做生意。從南洋回國或出國晉江、泉州、福州一帶都經過五通碼頭到澳頭,一度的繁華。
1938年農曆三月十二,正是馬加魚季節,往來船商或船客撿到馬加魚就在澳頭加餐,由於船老舊,人數超多,船遇西南大風,客人驚慌走向一邊,最後翻船,遇難一百八十九人,當時船運公司(夏禾汽車客運公司)賠償不足宣布破產。可見當時人氣之高。
國民黨統治時期,鳳頭社的行政區分同安縣、北山保、二十一都,劃分二甲,甲長張某人、周其南、保民代、張瑞雲。
1949年,社裡老大周坤堂作出貢獻,出資辦學,供本社子女上學,幫助困難戶。
解放後初期,成立鳳浦村,副村長周振元。
1955年,成立初級社,社長黃立成(1969年至1974年調到大隊做大隊長,後調到何厝大隊當書記,後調到公社土方隊作領導。)當時農戶加入初級社要投股把農具耕牛投入初級社,沒有財產要投資金。
初級社後來提升東方紅高級社,含全五通10個自然村。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分為 五通大隊,周挾西時任生產隊長,1968年改選張水河任生產隊長。
2000年至2009年,鳳頭社內開設酒家,本社人開有鳳海酒家、杏花園酒樓、東信酒家、三友酒家、鰲頭大酒家共六間,還有外社人開的來來旺酒家與鑫宏勝酒家,一共八間酒家,外來小姐曾有三百多人,摩托、的士、小車進進出出,到了傍晚時分最熱鬧,鳳頭人氣轟動廈門島。直到2009年公安整改,八間酒家全部關門息業改行,鳳頭社因失去熱鬧而告終,甚至與外界(指廈門)的聯繫也因此“切斷”(缺乏交通工具)。
2008年,在五通社區組織成立老人協會後,鳳頭社也成立老人協會,成員有會長、副會長、監督委員等15人,定為三年一任無記各投票,每戶一張票。改變全社面貌,修造道路,申請公交入社,讓居民及外來人員出入方便。大力發展廠房、出租房,外來人口也漸漸增加,村民收入也增加。60歲以上每月發放一百,老人節、婦女三八節,村民過年發放,年終慰問80歲以上和殘疾人員。
2010年9月1日,廈門公車103路首次開到鳳頭社,路線從鳳頭社到火車站,方便村民與“外界”聯繫。
萬人坑的由來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5月11日,日本侵占廈門後,百姓處在水深火烈,生活非常困苦。被日本兵殺害手無寸鐵的村民21人,燒掉房屋42間,霸占土地,把五顯宮拆掉做工事,霸占碼頭做軍用碼頭。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把廈門鼓浪嶼島上萬國租的外國人與中國人,一批一批用虎斑色的帆布罩汽車載到五通後灣,靠海挖坑殺人,數以萬計,屍骨遍布海灘。
1986年,鳳頭社裡張水占、洪文深、陳振川、周扶西不忍心看到屍骨風吹日曬、海水沖刷,組織資金建一座十平方米的小屋把骨頭用金硼裝起,埋在小屋內側土底,排列靈位(萬人坑祖神牌),這就是萬人坑的由來。鳳頭社村民每年在春秋二祭中元普渡與清明節到實地祭拜,本地工廠、機關學校也組織來萬人坑實地祭拜。
1997年,廈門市人民政府在萬人坑立石碑,定為市二級保護文物。湖裡區政府也立石碑,作為下一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鳳頭民俗
東陽宮
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二落,宮內祀奉“媽祖金身”,系鳳頭社歷史古蹟。由於受自然災害影響,年久失修而倒塌,一度只留有夾牆的二株百年大榕樹遺址。早年鳳頭社的海外僑胞、台灣同胞以及本社村民均提議,為保護歷史古蹟及社容的美觀,欲重建“東陽宮”。1995年10月,組織籌建理事會進行集資,同年八月初八落成開光慶典,挑選本社比較有名望的女兒子婿、開東陽宮開宮門,熱鬧非凡。
1996年12月,忠侖社賴文來、黃美雪夫婦捐資叄萬元,本社弟子張西園、葉金梅夫婦捐資壹萬建了倉庫,後還新建戲台三層,總面積有六百三十平方米,於1997年農曆三月十二建成。
1999年十四號颱風來襲,東陽宮遭到損壞;2014年重新裝修,又做了一頂金爐,整體煥然一新。
會堂宮
會堂宮位於鳳頭社中央,二落,磚木結構,已有百年歷史。解放戰爭後,被解放軍收作倉庫,做磨房,八十年代後歸還鳳頭社。
文化大革命時期,宮中供奉的佛祖、觀音像被紅衛兵燒毀,後又重裝觀音佛祖金身、劉府元帥金身等。
2003年,經村民提議,自願捐款重新整修,供奉觀音佛祖、劉府元帥、五顯大帝、土地公、往生娘娘和地威王。
2007年,會堂宮新建金爐一頂,戲台三層,其中戲台二、三層作為老年人活動中心,總建築面積共三百六十平方米左右。
吃香位
每年農曆正月十一日,鳳頭社舉辦“神仙繞境”的儀式活動,俗稱“吃香位”。
繞境須有輦轎三部,一部是觀音佛坐的,一部是“天上聖母”媽祖坐的,一部是劉府元帥坐的。這一天,全社信眾會扛著三部輦轎,隨三尊金身佛擊繳繞境,三壇人員舉著彩旗打鑼打鼓。
除了中間三部輦轎,後方會有腰鼓、西鼓,隨香信眾大約有一百多人,分別在東營(甲乙屬木),南營(丙丁屬火),西營(庚辛屬金),北營(壬癸屬水)和中營(戊己屬土)安了五營。在繞境儀式中如遇到工廠企業、商店或住家排香案桌的,三壇都要給作法事。繞境結束後回到會堂宮,三壇還要作賞兵事宜。
中原普度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原普度日。鳳頭社家家戶戶會在門口排桌,擺上供品,焚燒紙錢以作儀式,保佑出門平安順利。除此之外,全社村民到萬人坑做祭拜,以慰死於日軍刀槍下的亡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