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鳴琴社

鳳鳴琴社

北京中醫藥大學鳳鳴琴社,即北京中醫藥大學古琴社。鳳鳴琴社於2013年5月開始組建,正式成立於2013年12月1日。 北京中醫藥大學鳳鳴琴社是北京中醫藥大學非營利性藝術類學生社團,隸屬於北京中醫藥大學社團聯合會,校內指導老師為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中醫文化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其成教授,並依託古琴界關懷古琴類學生社團發展的老中青優秀演奏家組成社團顧問團。 鳳鳴琴社以“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出自《詩經·小雅·伐木》)”作為社訓,以“操琴以慕先賢,鳴音以求友聲”作為琴社宗旨,以“求真、唯美、向善”作為藝術追求,努力在青年學子中創建一片精神樂土,努力在古琴世界中建造一個“青春王國”。 鳳鳴琴社成立正值中華文明復興,實現“中國夢”的當下,同時時值古琴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十周年,意義非凡。

琴社簡介

宗旨

操琴以慕先賢,鳴音以求友聲。

社訓

嚶其鳴矣,求其友聲。(選自《詩經·小雅·伐木》)。

描述

通過學術講座、琴曲彈唱、古琴雅集、參觀琴坊斫琴等活動形式,從藝術、文化、歷史、哲學、工藝等多角度對中國琴學進行學習探索和繼承發展,以期更好的認識璀璨深邃的中國琴學,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中醫學子的個人修養,完善理想的人格。豐富和活躍北京中醫藥大學的校園文化及第二課堂,增進對外交流,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為中華文明復興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徽標意涵

概述

北京中醫藥大學鳳鳴琴社徽標共由校名、社名、主題圖案三部分構成。

文字部分選用啟功體書寫,與北京中醫藥大學校名同一字型。

主題圖案

北京中醫藥大學古琴社社標 北京中醫藥大學古琴社社標

創意來源於中國古代印章、印泥、甲骨文、金文、小篆等。

框和鳥合起來一陽文一陰文,組成鳳;單看陰文是鳴;

框象形古琴(頭朝上);

口的篆書象徵琴的徽位。

“鳥”的羽翼和爪的筆意象徵古琴琴弦(古琴最早又稱為“五弦琴”)。

象形、篆書、印章的元素共同組成了鳳鳴琴社的徽標。

莊重大氣,古樸美觀,完全的中國風。

社團定位

類別

非營利藝術類別學生社團;

基本價值觀

求真、唯美、向善;

氣質描述

熱愛生活、熱愛中醫、熱愛古琴、熱愛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粹。正琴音以追慕先賢,鳴情音以訪求友聲。擁有海納百川的氣度,求真務實的態度,中國古典美學的角度,上善若水的風度;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百家爭鳴;謙虛處下,溫存款款,樂於聽取別人的意見。

原則與操守

不倡導空談,注重實踐和感悟;對“琴學”有自己理解,但不進行學術上定義;不供奉任何一位古今琴學名家的言行作為對於經典的最終解釋;不在任何場所進行任何非古琴相關的宗教活動;尊重他人宗教信仰,尊重宗教禮儀,在宗教場所不宣傳無神論等非宗教信仰的內容;不支持擁有宗教信仰的同學在社團內部發展其宗教事業;不進行政治活動;當面對強勢的語言和誘惑時,可以保持沉默,但是不能撒謊和獻媚;接受個人,公司和團體的捐助,但是附加條款不能違背國家現有法律,並保證該筆款項的來源正當,使用得當;一切活動和學習不拘泥於形式,以提高所有社員琴學修為和古琴技藝為琴社己任。

校長寄語

京華杏林,有鳳來儀。高山流水,天人合一。《史記·樂書》記載,舜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可見古琴藝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中醫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之一,所以北京中醫藥大學應該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培養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這樣,我們的學生才能更好地學好中醫。習近平主席指出,“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古琴就是這樣一個跨越時空,超越國度並具有永恆魅力和當代文化價值的樂器,因此值得我們的學生去學習和弘揚。

欣聞我校鳳鳴琴社成立,在此寄語表示祝賀:希望琴社同學們在激發起古琴興趣的同時,勇於繼承和弘揚古老卻又極富生命力的古琴藝術,並結合我校特點,研討古琴與中醫的聯繫,開拓古琴藝術的視界,將我們民族這一優美的古樂傳播出去、發揚光大。

——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徐安龍先生(2014年春)

社團活動

1、 常規活動:社團例會,內容包括琴學拾貝、琴曲賞析、琴歌吟唱、琴人佳話、琴史等內容,此外,還會涉獵與古琴相關的其他樂器內容,如簫、古箏等。

2、 學術講座:不定期邀請琴學大家、教授、學者、斫琴家(師)、民間古琴傳承人等公開在我校做公益古琴講座,以期提高社員琴學素養,彼此交流學習。

3、 古琴雅集:琴社不定期舉行古琴雅集活動(一月至少一次雅集活動),內容以古琴彈唱演奏為主,兼以簫、茶道、書法、香道等,以期促進社員和琴友間的琴藝交流。

4、 戶外活動:琴社不定期組織拜訪琴家、參觀琴坊等戶外交流學習活動。

5、 其他活動:琴社積極創新,充分發揮青年人朝氣和活力,開展更多豐富多彩的古琴相關創新活動,如編導古琴音樂劇等。

社團之窗

北京中醫藥大學鳳鳴琴社積極利用現代網路媒體資源,以期更好地傳播中國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古琴藝術。

現有“鳳鳴琴社”新浪微博、部落格,人人網公共主頁、小站、小組,豆瓣小組、同城,微信公眾平台。

古琴介紹

古琴,又稱琴、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的撥弦樂器,有3千年以上歷史,屬於八音中的絲。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自古“琴”為其特指,19世紀20年代起為了與鋼琴區別而改稱古琴。初為5弦,漢朝起定製為7弦,且有標誌音律的13個徽,亦為禮器和樂律法器。

琴是中國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樂器,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文人視為高雅的代表,亦為文人吟唱時的伴奏樂器,自古以來一直是許多文人必備的知識和必修的科目。伯牙、鍾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傳至今;琴台被視為友誼的象徵。大量詩詞文賦中有琴的身影。現存琴曲3360多首,琴譜130多部,琴歌300首。主要流傳範圍是漢文化圈國家和地區,如中國、朝鮮、日本和東南亞,而歐洲、美洲也有琴人組織的琴社。

古琴是漢民族最早的彈弦樂器,是漢文化中的瑰寶,是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實物距今有二千四百餘年,唐宋以來歷代都有古琴精品傳世。存見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譜百餘種,琴曲達三千首,還有大量關於琴家、琴論、琴制、琴藝的文獻,遺存之豐碩堪為中國樂器之最。隋唐時期古琴還傳入東亞諸國,並為這些國家的傳統文化所汲取和傳承。近代又伴隨著華人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成為西方人心目中東方文化的象徵。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