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鳳胤斐 生於甘肅蘭州
現居北京 職業畫家
1981-1983年結業於西北師範大學美術系
2005年考入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重彩藝術工作室訪問學者
2007年首創《空間光度色彩關係法》並首用於對重彩畫技法的當代性探索與實踐中
主要作品
1981年《塞上秋色》赴日本秋田展覽並被收藏(日本秋田博物館收藏)
2006年《明天》《第五個季節》入選全國第六屆工筆畫大展並被收藏(遼寧盤錦美術館、中國美術館)
2006年《深呼吸》參展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工作室畢業作品展(炎黃藝術館)
2006年《虹》入選中國第四屆重彩岩彩展(中國美術館)
2007年《門》《鐵血觀音》《第五個季節》《擁抱黎明》收入2006年中國年鑑資源全文資料庫核心年鑑《中國繪畫年鑑》(國家檔案館存檔)
2008年《初吻》系列1、2 參展菲律賓中菲建交33周年邀請展並被收藏(菲律賓馬尼拉大都會博物館)
2008年《無心》系列3參展2008威揚盛世名家邀請展(山東濰坊市博物館)
2008年《無心》系列4、5 參展北京工筆重彩畫會年度展(首都師範大學美術館)
2008年《無心》系列1-6《擁抱黎明》《深呼吸》《路》系列1-2參展北京御今凱藝術沙龍展(北京藝森畫廊)
2009年《第三界》系列-1參展全國第二屆“微觀與精緻”小幅工筆重彩畫展(中國美術館)
2012年《紅色激情》參展紀念劉伯承元帥誕辰120周年全國書畫名家邀請展(首都軍事博物館)
2013年《荷 》《白菜》參展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書畫展(廣州頤天閣畫廊)
2013年《無心》系列3、《以太之初》、《盡染》參展文化部中傳華彩小幅作品邀請展(北京巴蜀書畫院)
2014年《無心》系列、《以太之初》、《盡染》、《路》系列2參展“墨.渡”當代水墨四人聯展(北京798感嘆號畫廊)
2014年 《菊》《竹》《牡丹》參加中國798感嘆號畫廊當代水墨邀請展
——記“空間光度色彩關係法”首創畫家鳳胤斐
文/周志飛
雖說姓名只是一個符號,但符號里往往有傳承和寄託,或隱或顯。“空間光度色彩關係法”首創畫家鳳胤斐原名 張憲紅,因崇尚其母,改名自選姓鳳:上世紀50年代,其母親孔慶鳳在北京北大醫院做門診部主任,時任甘肅省省長的鄧寶珊將軍親自邀請她到甘肅蘭州,創辦了甘肅省衛生學校。在隨後的校長生涯里,她用自己的工資救濟了很多學生,贏得了學生們的景仰和尊重。“‘孔’是她的姓,‘慶’是排行,只有‘鳳’字是代表她自己,所以我就姓鳳。”
在鳳胤斐的畫冊和部落格里都有這樣一句警語:“智慧升華的唯一條件是將以智慧獲得的一切再放下。”意義簡單而又深奧,他說,人的智慧如果不付諸實施,就體現不出價值,也沒有意義,這時它的價值和意義很功利,必須實用,必須有效。但只有放下功利和目的,智慧才會更遠更寬。因此,智慧升華的唯一條件就是,將用智慧獲得的一切再放下。當有人抱著所獲之物不撒手時,他的生命也就不會再進步了。
古典時光
也不知道是為什麼,鳳胤斐從小就對畫畫感興趣,上中學時已是學校的文藝骨幹,經常畫黑板報。招工到工 廠就在廠工會畫宣傳畫。幾年後從工廠辭職便開始專業從事繪畫創作,直到現在。
剛開始啟蒙時,鳳胤斐學的是中國畫,師從黃鎮將軍。在老師的嚴格要求和指導下,他系統學習了傳統技法並進行了大量的臨摹。從《點石齋畫譜》到宋代范寬的《雪景寒林圖》再到元明清及近代各家,能找到的畫冊摹本,他幾乎都臨摹過,最後幾可亂真。同時他還跟黃老先生學習了篆刻,各大家之印,從先秦古璽、秦漢印到丁敬、文彭、鄧石如……印石常常是一買一大堆,臨完蓋戳、拓底做個紀念,然後用砂紙打平磨掉再刻。如此經年累月,臨刻的章有上千方之多。
1981年,鳳胤斐到西北師範大學美術系進修,更加系統地學習了素描、色彩、中西美術史、藝術概論等美術方面的知識。之後,他便開始到各地寫生,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尤其是四川宜賓一帶,雄奇的風景常常讓他流連忘返。
正是這么多年中國傳統繪畫的學習,使他得以把中國傳統技法特有的“一波三折”及各種“皴法”等表現手段運用到了重彩岩彩繪畫中,從而使重彩畫獲得了新生。
重彩流連
2005年,經朋友盛天舒指點,鳳胤斐從大西北來到北京深造。他考進了中國藝術研究院首屆藝術工作室“蔣彩萍重彩畫工作室”。在此之前他並不知曉重彩畫,報名時本以為是傳統的“工筆重彩”,但入校後卻發現完全不一樣,這是一種全新的工具材料和畫法,他開始興奮,也因此歪打正著進入了重彩的世界。
重彩畫其實是對歷史的回歸。在遠古時代,人們作畫只能從自然環境中尋找顏料:天然的動物、植物、礦物都曾入畫。隨著工藝的進步,東西方繪畫顏料開始分道揚鑣。中國古代也曾使用天然顏料,法海寺、永樂宮以及莫高窟壁畫所用的都是天然顏料。後來宣紙發明,文人畫興起,中國古老的重彩畫擱淺了,但流傳到日本的重彩畫卻在那裡發展興盛起來,孕育了東山魁夷等一代大家。
在鳳胤斐看來,重彩畫是眼睛直接觸摸顏料本身,這種天然材質和視覺的直接接觸是其他畫種所不及的。傳統中國畫,不管是淋漓的水墨寫意畫,還是三礬九染的工筆畫,和油畫放到一起時往往顯得清湯寡水、單薄,但是當重彩畫和油畫放在一起時,油畫就變得膩不透氣、很堵很累,而且亞麻油的反光多少會對人的感官起干擾作用。重彩畫既有粗糙的視覺觸摸感,又有很細膩的材質美,輔以中國畫傳統技巧,這便是重彩畫的強勢所在。
鳳胤斐認為,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進步對“原始”繪畫的衝擊,使西方繪畫很早就提升到了符號美學的階段,現今更是達到倫理對撞和觀念突變的境地。如果我們還在一山一水一事一物地評析繪畫的美醜、真假虛實,那么與西方的差距將日漸擴大。所以,研習重彩畫一年後,他又不興奮了,他覺得雖然工具、材料變了,但理念、觀念還是和過去一樣。僅在歷史的殘垣斷壁間抱殘守缺,這不是他的選擇。
當代突破
2006年7月從藝研院畢業後,鳳胤斐迷茫了整整一年,他不知道自己的繪畫該何去何從。有一次他參加一個 全國性的工筆畫大展,一兩千幅的作品把兩座體育館都堆滿了,但他卻看不出哪怕一兩幅讓人眼睛發亮、耳目一新的作品。“有時幾百人參展的展覽,看上去跟幾個人畫的差不多。這么多人在專攻的工筆畫,其價值意義何在?”他不停地問自己。
於是,他開始嘗試從手法上創新。2007年鳳胤斐自創了“空間光度色彩關係法”,斷斷續續創作出了十幾幅作品。所有的讀者,無論是同行還是外行,在看到這些畫作時都有著驚人一致的感覺:視覺感染力極強,既有現代的新奇感官感受和色彩質地造型關係,又有傳統繪畫的水墨淋漓。他選取少女人物所創作的當代主題“無心”系列,全新的“驚艷”感覺讓人不禁懷疑,這還是用筆畫的嗎?而“第三界”系列傳遞的則是他精神的凝思:在時間和空間中填充靈魂的色彩……
鳳胤斐認為,不是只有毛筆和宣紙才是屬於中國畫家的,當代的中國畫家不應該拒絕時代,更不應該拒絕未來。應該運用地球上的一切材料、手段來發展我們當代的繪畫。“空間光度色彩關係法”就是新技術理念和新工具技巧的結合。
它的造型效果當代而豐富。曾經,“筆觸”或“飛白”在繪畫造型手法中被單獨作為“美”的元素提取出來,但它受到畫筆這一工具的限制,有人喜歡製作各種肌理,這又遠離了藝術家天賦的主觀掌控而僅憑偶然。“空間光度色彩關係法”把這種視覺需求從技術層面做到了可控主觀量化,它形成的“筆觸”或“飛白”是大腦的寬度,是認識和意識的寬度。
鳳胤斐認為,藝術家最珍貴的是理念和思想,而不是再現式的體力勞動。我們應該解放體力,用心靈去思考。自然已經創造了完美的物質世界,藝術家應該揭示精神世界,應該架構新的觀念格局。
紅樹凝思
樹是鳳胤斐繪畫的一大主題,有人從中看出濃郁的宗教氛圍,有人又讀出皇家氣氛。為什麼畫“紅樹”系列?因為他覺得樹這種存在物很精神,不同的珍視反映出不同的價值觀。人的生命是如此短暫脆弱,但樹木卻可以經年長存,像青草一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比如西北的胡楊林可以一百年不死,死了一百年不倒,倒了一百年不朽。“樹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些語詞反映出微渺的人類對樹這種恆久矗立的生命的極大尊崇和文化認同,他要傳達出這種尊崇和認同,讓完整、獨立、幽微、神秘的樹木成為他畫面的主角,給讀者帶來啟迪、生機和希望。
一個朋友這樣描述與鳳胤斐“紅樹”系列的第一次相遇:一張重彩畫借著別處光源對畫面的映射,像黑夜中星空閃爍的光點,使人眼前猛然一亮,一棵大樹伸滿整個畫面,沉著的紅色中泛著寶石藍的色粒,像茫茫天色又似微風中搖曳的樹影婀娜多姿,縫隙間透出靈動的繁星……此作的色域把傳統人文精神和宗教哲學思想用現代手法巧妙地表現和傳達了出來,擁抱希望的刻畫把人帶入了深情的境界。
鳳胤斐選擇紅色,是因為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色彩,也是能夠代表朝氣、力量的顏色。而他所渲染的紅暈、黑暈,從氣氛、心理上都是一種傳統文化的承載。“紅樹”之後,他又創作出題為《往》的“黃樹”系列,經典的中國宮廷黃傳達著他的“懷舊”思索:文明的演化浸透著懷舊的情緒,在無始的輪迴中,靈魂的感傷無數次地轉化為願望,又因欲望而幻滅……
關於未來的創作想法,他已暫定出幾個系列,總體來說,是對小至個人意識,大至人類文明方向的思考。他希望通過畫作展示出一個空間,讓觀者看後有所反思,受到啟迪。
不過,鳳胤斐認為自己的探索還只是邁出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而他想走的“長征”是這樣的:把傳統繪畫的手段、手法,乃至過去文化中的精神元素往前推動,讓我們的藝術家和我們的作品容易識別和接受,讓人一看就知道是中國作品,而且是中國當代的、對整個人類文明起作用和有意義的作品。
子曰:四十而不惑。但鳳胤斐說自己是四十八而不惑。48歲,也就是他開始“空間光度色彩關係法”探索實踐的那一年。雖然經歷了不少世事,也嘗試過其他行當,但這時他才最終認定繪畫是他今生不變的摯愛,也是他最終的歸依,他將與之不離不棄。他珍視與它共度的古典時光,更憧憬與它未來的重彩突擊。
詩人海子說:“遠方除了遙遠一無所有。”但人們卻總是要嚮往和追尋遠方……在嚮往和追尋的過程中,獲得了創造性的存在,獲得了後現代主義學者海德格爾所說的人在大地上的詩意的棲居。首創了“空間光度色彩關係法”的畫家鳳胤斐亦如是,帶著傳統繪畫的中國基因,他像科學家一樣突破重彩,觸摸著當代視覺藝術的無儘可能,盡著一個中國當代畫家的終極本分。此時,藝術的遠方不止於遙遠,它帶給心思驛動的當代觀眾以真切的庇護和安慰:那種心靈的感覺似曾相識,那種情緒的凝思如此親切,那種無以言說的筆觸的表達如此動人,那種色彩如此驚艷……那畫裡不但有未 來還有現 在和從 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