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鳳儀,地勢東西高,南北長,以高山、丘陵為主,最低海拔386米,最高海拔金字山1300米,平均海拔800米,相對高差950米,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境內平均氣溫17.5℃。年平均降雨量850mm,年均無霜期300天。自然資源較為豐富,主要以地上資源為主,土地適種度廣,盛產糧食、經濟作物及一些特產,森林資源較豐富,覆蓋率為35.7%,主要以森林、商品用材林為主。糧食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小麥、紅苕、洋芋為主。經濟作物以蠶桑、柑桔、椪柑、臍橙、血橙、葡萄、甘蔗、雪梨、西瓜、蔬菜為主;水產主要以鯉、鯽、草、鰱為主;中藥材主要以銀花、川芎、杜仲、黃柏為主;畜牧業以生豬、牛、羊、雞、鴨、鵝、兔為主。水資源:境內有木門河流過,占全流域40%,有蓮花、深溝水庫兩座,各類山坪塘370口,微水池1000口。全鄉二00四年年總產值四千三百萬元,人均純收入1700元。
歷史沿革
五十年代鄉政府駐地桑樹壩(先後在董家壩、漁脊埡設立鄉政府),文化大革命時期,搞地名“一片紅”,將“鳳儀人民公社”更名為“前進人民公社”。1980——1986年根據國務院和省政府指示,進行地名普查、本著尊重歷史、保持地名穩定、反映地名特徵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成就的面貌,對公社、大隊、生產隊進行命名和更正,1984年改人民公社為鄉,改大隊為村,改生產隊為組,至此,原“鳳儀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為“風儀鄉人民政府”,其它公社機關則冠以鄉改變稱謂,原用數字代替地名的大隊一律用標準地名,改為“**村”。2003年12月前,全鄉共有清花、魚池、東流、董壩、深溝、桑樹、檬樹、龍江、南河、魚脊10個行政村。2004年經縣人民政府批准,董壩、深溝兩村合併為“永合村”。
鄉級政權機構設定為中共鳳儀鄉委員會、鳳儀鄉人民代表大會常務主席團、鳳儀鄉人民政府、中共鳳儀鄉紀律檢查委員會以及鳳儀鄉人民武裝部,下設黨政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監察室、維穩辦等五個辦事機構。
民俗文化
鳳儀,出自《老子》“有鳳來儀”語,歷為禮儀之地、、好客之鄉,素有“山清水秀、人傑地靈”之稱。逢年過節鄉內均開展各種形式的民眾文娛活動,如吹嗩喇、獅舞以及文藝活動。有名氣的景點如桑樹壩、清花寺、玉鳳埡、石龍河、朱蛾山等。
社會事業
鄉黨委、政府歷來重視全鄉科教文衛工作。一是鄉、村兩級成立了農業技術推廣協會,落實專門人員專抓,專門經費保障,專門陣地來開展,專門制度來鞏固.開展定期各類技術培訓,培訓面達80%以上;教育事業蓬勃發展,鄉村學校教學條件 大為改善,軟體、硬體設施齊備,中國小九年義務教育得以鞏固,學校從國小到國中的各類學科設定齊全。二00四年及二00五年國小畢業會考的合格率100%,優生率100%。衛生工作實行縣直管後,全鄉衛生條件大為改觀,農民看病就醫更為方便,鄉衛生院科室齊全,醫療水平大大提高,各村設定了村級衛生室,有80%的村級衛生室達到甲級村衛生室標準。計生工作成就斐然,計畫生育率達99%。
綜合經濟
2011年1-9月,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0億元,五年間年均增長13.5%;固定資產投資199億元,年均增長4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7億元,年均增長18.8%;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6億元,年均增長33.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3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015元,年均分別增長14.5%、14.4%;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降幅完成省下達目標。
(一)全力推進基礎建設,環境條件明顯改善。緊緊抓住國家擴大內需、災後恢復重建和支持老區發展等重大機遇,積極爭取國家、省大力支持,加快以交通、水利、能源、城鎮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打破發展瓶頸制約。全市基礎設施建設累計完成投資620億元,是前五年的4.8倍。區域交通樞紐加快形成。廣巴高速公路和樂巴鐵路相繼建成,巴南、巴達、巴陝高速公路和巴達鐵路順利推進,重慶—廣安—巴中高速公路開工在即,巴中—通江—萬源、巴中—綿陽高速公路前期工作穩步展開,改造通水路等幹線公路15條613.5公里。農田水利和生態建設力度加大。牛角坑、二郎廟、雙橋水庫建設加快推進,天星橋水庫啟動建設,紅魚洞水庫通過國家立項評審,黃石盤水庫等8個防洪控制性工程和重點水源工程納入國家“十二五”大中型水庫建設規劃。“小農水”重點市建設成效顯著。整治病險水庫113座,增加有效灌溉面積12萬畝。整理土地37.4萬畝,新增耕地4.2萬畝,建成高產穩產基本農田19.2萬畝。營造林108.8萬畝,治理水土流失503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55%。能源、通信建設繼續加強。建成雙灘、高坑等7座電站,開工建設石洞口等4座電站,啟動建設500千伏等68個輸變電工程,建成通江草池220千伏和平昌信義等6個110千伏輸變電工程,供電保障能力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生活用電實現同網同價;建成農村戶用沼氣池9.6萬口。新增87個鄉鎮通寬頻、4586個自然村通電話,城鄉通訊網路實現全覆蓋。城鎮化進程加快。城鎮建成區面積45.5平方公里,增加7.6平方公里。城鎮化率32%,提高8.7個百分點。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深入推進,獲得首批省級環保模範城市稱號。
(二)注重培育特色產業,經濟結構得到調整。工業總量壯大。實施南威水泥等重點工業項目148個,完成技改投資103.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5倍。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87家,建成特色產業基地13個,發展農民專合組織973個,42個農產品通過國家有機、綠色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服務業快速發展。市場體系和流通網路進一步健全,城鄉消費日益擴大。旅遊收入增長2.1倍,光霧山風景名勝區創建為國家AAA旅遊景區。金融業加快發展,被省政府確定為省市共建農村金融服務創新示範區。
(三)堅持統籌協調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實施國家、省重點科技項目188項,科技成果推廣、科普宣傳、智慧財產權保護進一步加強。新建和改造中國小校舍250萬平方米,辦學條件得到改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入學率100%、鞏固率91%,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在校學生4.8萬人,開工建設巴中職業技術學院;累計向高校輸送本科生2.3萬餘名,教育質量穩步提高。人才工作卓有成效,面向全國、全省引進專業技術人才104名。建成市青少年綜合訓練館、文化館和圖書館,市檔案館和史志館主體工程完工,建設鄉鎮綜合文化站156個、農家書屋1254個。
(四)精心實施民生工程,惠民利民富有成效。扶貧開發深入推進。通江沙溪—瓦室、巴州上八廟—青木老區連片扶貧開發試點基本完成,新村、產業等專項扶貧工程有序實施,貧困人口由56萬人減少到25.6萬人。建設新農村示範片8個,完成農房風貌改造1.1萬戶。農村“四難”問題有效緩解。建成通鄉油(水泥)路1672公里,建成通村通達公路2686公里、通村通暢公路4635公里。積極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和紅層打井找水工程,解決了101.9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全面落實貧困家庭學生資助政策,兌現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和中職學生補助資金20.4億元。4次降低新農合起付標準,提高統籌層次、報銷比例和限額,累計報銷醫療費用8.2億元。加強城鄉就業促進工作,幫助11萬城鎮勞動者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年均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100萬人次。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
(五)積極推進改革開放,發展活力顯著增強。農村綜合改革、畜牧獸醫管理體制改革、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水務體制改革全面完成,政府機構改革紮實推進,全市鄉鎮、社區和村醫療機構全面實施基本藥物制度,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和績效工資改革穩步進行,公共財政體系不斷完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和投融資體制改革有序推進,土地、礦產市場秩序趨於規範。實施充分開放合作戰略。組團赴17個省、市推介項目,與上海寶山區等11個市區締結為友好城市,同重慶等5個市區簽訂合作協定。大力最佳化投資軟環境,積極引資引企,引進項目360個,到位資金9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