鰒魚[動物]

鰒魚[動物]
鰒魚[動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鰒魚,又名鮑魚,其肉質細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鮮品中含蛋白質24%,乾品則高達40%以上,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的保健食品。

近年來研究發現,鰒魚肉中含有“鮑魚素I”和“鮑魚素Ⅱ”,兩者有較強的抑制癌細胞作用。在食用鰒魚時,一般須先用60℃左右的熱水浸泡4小時,換水後再用文火煮軟,才可烹調食用。

鰒魚簡述

異名

鮑魚(《素問》),石決明肉(《本草衍義》),鏡面魚、明目魚(《醫林纂要》),

鰒魚 鰒魚

鮑魚在古代也是有名字的,叫做“鰒魚”。據說王莽、曹操都很喜歡吃,鰒魚產于山東沿海。(莽憂懣不能食,亶飲酒,吃鰒魚。――《漢書·王莽傳下》)

鰒魚 鰒魚

來源

鮑魚,又名鰒魚 鮑魚,又名鰒魚

為鮑科動物九孔鮑或盤大鮑的肉。動物形態詳"石決明"條。

生態環境

1.生活於暖海低潮線附近至10m左右深的岩礁或珊瑚礁質海底,以鹽度較高、水清和藻類叢生的環境棲息較多,用寬大的腹足爬行或牢固地吸附於岩石上或潛伏於礁縫內。當攝食時將齒舌先端伸出來,於岩石表面舐食矽、紅、褐等藻類。

2.喜生活於潮流通暢、透明度高、褐藻繁茂的水域,棲息於水深3-15m處,於低潮線附近或20m以下的深水區則數量較少。幼體主食硅藻,成體多以褐、紅藻類為食,也食有孔蟲和橈足類、多毛類等小動物。

3.生活於暖海低潮線以下的岩石、珊瑚礁及藻類叢生的海底其足部肌肉特別肥厚,運動力強,足後部有一深的縱溝,常把足部翻轉上來包埋整個貝殼。肉質細嫩、鮮美,為名貴的海產品之一,唯產量遠不如雜色鮑多。

鰒魚 鰒魚

4.生活於潮下帶岩石、珊瑚礁及藻類較多的海底。

藥理作用

採集:春、夏、秋三季均可捕捉,以春末夏初最為肥滿.捕得後取肉鮮用,或製成鮑魚乾。

鰒魚入藥 鰒魚入藥

性味:①《醫林纂要》:"甘鹹,平。" ②《隨息居飲食譜》:"甘鹹,溫。"

功能主治:滋陰清熱,益精明目。治勞熱骨蒸,咳嗽,崩漏、帶下,淋病,青盲內障。

①《蜀本草》:"主咳嗽,啖之明目。"

②《醫林纂要》:"補心緩肝,滋陰明目。又可治骨蒸勞熱,解妄熱,療癰疽,通五淋,治黃疸。"

③《隨息居飲食譜》:"補肝腎,益精明目,開胃養營,已帶濁崩淋,愈骨蒸勞極。"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或煎湯。

宜忌:《隨息居飲食譜》:"體堅難化,脾弱者飲汁為宜。"

名家論述:《本草衍義》:"(鰒魚),肉與殼兩可用,方家宜審用之。然皆治目。"

年齡生長

鰒魚的生長在貝類家族中屬於比較慢的種類.從受精卵開始,長到商品規格6-8厘米,通常需要1-4年甚至更長時間。以我國的皺紋鮑為例,大約需要近3年的生長才能達到7厘米左右。鮑魚的生長速度隨年齡的增長呈下降趨勢。鰒魚殼在生長過程中會留下類似樹木年輪的生長紋,生長紋的明顯與否,與其所處環境季節和攝食餌料的種類有關。在生長快速的季節,生長紋明顯,距離較寬;在生長緩慢的季節則相反,生長紋密,距離較近。 有時候從鰒魚殼的正面生長紋不容易直接判斷它的準確年齡,我們可以將殼面附著的雜藻石灰蟲等物清除乾淨,將鰒魚殼用電燈光透視看出它們的年輪。

營養分析

1.鰒魚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還有較多的鈣、鐵、碘和維生素A等營養元素;

2.鰒魚營養價值極高,富含豐富的球蛋白;鰒魚的肉中還含有一種被稱為“鮑素”的成分,能夠破壞癌細胞必需的代謝物質;

3.鰒魚能養陰、平肝、固腎,可調整腎上腺分泌,具有雙向性調節血壓的作用;

4.鰒魚有調經、潤燥利腸之效,可治月經不調、大便秘結等疾患;

5.鰒魚具有滋陰補陽功效,並是一種補而不燥的海產,吃後沒有牙痛、流鼻血等副作用,多吃也無妨。

6、鰒魚的營養是澳大利亞核桃的7倍。

鰒魚[動物] 鰒魚[動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