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潛艇要在冰下發射飛彈,自然要破冰上浮。潛艇專家通過觀察和研究,從海里暢遊的鯨魚身上受到了啟發。眾所周知,鯨魚每隔幾十分鐘必須破冰吸一次氣。巨大的鯨魚背就像海中的一個小島,又像一座小山。當鯨魚上浮換氣時,不僅會產生巨大的上浮壓力,堅硬的鯨魚背還能像一把利劍般使厚厚的冰層破裂。這一過程氣勢雄偉,而且和潛艇破冰執行任務很相似。於是,潛艇專家試著在潛艇頂部突起的指揮台圍殼和上層建築上,作了加強材料力度和外形仿鯨背處理。果然,潛艇順利衝破了冰層,解決了發射飛彈的難題。而潛艇破凍的原理就被稱為 “鯨背效應”。
介紹
鯨背,在中文軍迷圈裡倒是偶爾被提及,它是指某些戰略飛彈核潛艇高聳的飛彈艙圍殼,這個所謂的“鯨背”,又被戲稱是烏龜殼。潛艇上裝一個烏龜殼,可不是為了破冰,而是無奈之舉。作為一個潛艇的總體設計師,他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去掉潛艇上一切不流線的東西。水的阻力是空氣的800倍啊,這烏龜殼又難看又增加阻力,而且在運動的時候還會產生額外的流體噪聲。之所以還得加,是因為戰略飛彈核潛艇的唯一使命就是充當一個機動隱蔽的飛彈發射平台,潛射飛彈的設計師沒辦法把飛彈造的足夠小,我只能在潛艇上蓋“違章建築”了。
要解決這個問題,有兩個解決方案。
第一,把飛彈造得足夠小。這就把難題扔給飛彈總體設計師去了。飛彈總師接著把這個任務扔給了彈體結構設計師、導航系統設計師、火箭發動機設計師、火箭燃料製造商、戰鬥部設計師,基本上,整個國家的工業體系就包含在內了。另外,這還涉及到潛艇的總體設計理念上,也就是怎樣規劃和使用潛艇內部空間,如何平衡潛艇的安全和性能的問題。用行話說,你是要單殼體的潛艇還是要雙殼體的或者一個半殼體的?
歐美國家(其實就是美國和法國了)的潛射彈道飛彈普遍設計的比較小,潛艇的空間利用率也高,於是我們看到美國的俄亥俄級戰略飛彈核潛艇只有一個很小的“鯨背”
另一個解決方案就是,我沒法把飛彈造小,我就把潛艇造大。也就是斯拉夫人能幹得出這種事來。於是有了世界工程史上的奇葩,水下排水量高達25000噸的颱風級核潛艇。
加“鯨背”是除了這兩個路子外的唯一一條路。於是我們可以看到俄羅斯戰略飛彈核潛艇的進化路線,從667A(洋基級)到667B(德爾塔I級)到667BD(德爾塔II級)到667BDR(德爾塔III)到667BDRM(德爾塔IV),隨著領導對飛彈射程的要求不斷提高,飛彈越來越大,“鯨背”也越來越高。
過去美蘇兩國的潛射彈道飛彈射程還不夠大時(現在美國的三叉戟D5型潛射彈飛彈的射程已經達到12000km了),把核彈扔到對方國土的最好辦法就是把飛彈往北打,穿過北極。北極的海冰還能很好的削弱對方的反潛偵察力量。但是要發射飛彈,潛艇必須頂開冰層,否則即便能穿過去,冰層也會嚴重損壞飛彈。所以美蘇兩國對核潛艇是有破凍的需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