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春病毒病

鯉春病毒病

鯉春病毒病(spring viraemia of carp,SVC)又名鯉魚鰾炎症 (swim bladder inflammation,SBI)、也稱作急性傳染性腹水(acute infectious dropsy)、鯉魚傳染性腹水症(infectious dropsy of carp,IDC)、鯉魚傳染性腹水症(ascites infectious cyprinorum)、出血性敗血症 (hemorrhagic sepicemia)、傳染性腹水症(infectious ascites)、春季病毒病(spring virus disease)等。本病是一種急性出血性傳染性病毒病。常在鯉科魚特別是在鯉魚中流行,該病通常於春季暴發並引起幼魚和成魚死亡。

地理分布

SVC流行於整個歐洲(包括英國)和前蘇聯。儘管美國多次引種,在北美仍未發現SVC。中國養鯉魚上千年,也未見正式報導有SVC。

疾病病原

該病由一種彈狀病毒鯉春病毒血症病毒(簡稱SVCV)引起。有一層囊膜,病毒大小為180×70nm,含單鏈RNA和依賴於RNA的RNA聚合酶(最適活性溫度為20-22℃),在CsCl中的浮密度為1.195-1.200g/ml。根據其結構蛋白組分可把該病毒列入水泡性口炎類。目前研究證明SVC病毒只有一種血清型。

流行病學

該病是一種急性傳染病。在漁場養殖的鯉魚是主要宿主,任何年齡的魚均可患病,偶爾也能在鰱、鱅、鯽、草魚和狗魚中分離到病毒,但鯉魚尤其容易被感染。本病易在春季,鯉魚剛越冬以後流行。由於低水溫降低了鯉魚免疫力,因而成為這種春季流行病的對象。在15℃以下感染後的魚出現病症。外傷是一個重要的傳播途徑。該病潛伏期約20天,病毒由水經鰓侵入鯉魚,通過糞、尿排出體外。無症狀的帶毒魚能持續數周不斷地排出病毒。在水溫很低時病毒能在被感染的鯉魚血液中保持11周之久,即呈現持續性的病毒血症時期。此時吸血的魚類寄生蟲如鯉虱或水蛭能從這樣的帶毒魚中得到病毒並傳播到健康鯉魚身上。

臨診症狀

病魚無目的漂游,體發黑,腹部腫大。皮膚和鰓滲血,無外部潰瘍及其它細菌病症狀。

發病機理

剖檢以出血為主。鯉魚急性感染時消化道出血,可見到腹水嚴重帶血;腸炎、心、腎、鰾有時連同肌肉也出血,內臟水腫。肝部血管有血管炎及水腫,最後導致血管壞死,肝實質也多處壞死。內臟到處充血,胰臟有膿性炎症和多處壞死病灶。腹部淋巴管擴張並充滿碎屑,腸道也發生血管周炎,此時上皮脫落,絨毛萎縮。脾臟充血,其網狀內皮增生,黑色素巨噬細胞中心增多並變大。魚鰾是特別的靶器官,其上皮的單層變成不連續的多層,黏膜下層的血管擴張並積有血滲出物,鄰近地區的淋巴細胞腫大。心包開始發炎,心肌浸潤,在最後階段發生不連續變性和壞死。

疾病防治

(1)檢出後全面撲殺。
(2)同池其他養殖對象在隔離場或其他指定地點隔離觀察。
(3)養殖場所用二氯異氰脲酸鈉或二氧化氯等全面消毒。
(4)必要時採用聚維酮碘、含氯消毒劑和中草藥進行預防。
(5)注射疫苗,合理控制養殖密度,使用水質改良劑,保持良好的養殖環境。
(6)治療參考草魚出血病治療方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