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拼音:xiǎng
部首:魚,部外筆畫:6,總筆畫:14;繁體部首:魚,部外筆畫:6,總筆畫:17
五筆86:UDQG 五筆98:UGQG 倉頡:FQNWM
筆順編號:431 四角號碼:90106 UniCode:CJK統一漢字U+9C9E
基本字義
xiǎngㄒㄧㄤˇ
◎剖開晾乾的魚:~魚。白~。鰻~
◎泛指成片的醃臘食品:茄~。筍~。牛肉~。
詳細字義
〈名〉
(1)乾魚;臘魚[driedfish]
石首鯗,食之消瓜成水。——晉·王羲之《雜帖五》
(2)又如:鯗鶴(即勒魚做成的魚乾);鯗鋪(賣乾魚、醃臘食品的店鋪)
(3)醃臘食品[preservedandcuredfood]
鳳姐兒聽說,依言搛些茄鯗,送入劉姥姥口中。——《紅樓夢》
(4)又如:鯗臘(乾臘魚肉)
延伸介紹
不僅如此,人們之所以對鯗魚青睞有加、又習慣稱鰳魚為鯗魚,相傳是在2500多年前(即公元前505年)的吳王闔閭時期,當時的東海之中有若干沙洲被夷人侵占,是年夷兵進犯吳境,吳王闔閭親自點兵出征,夷人聞之喪膽而收兵逃竄,吳王乘勝追擊至東海,與夷兵各據沙洲一隅彼此對峙,相持近月而不得勝,此時忽起風暴,海上糧草無法補充,相峙兩軍均受風沙斷糧之苦。吳王於是焚香祈天,祈禱方罷,便見東風大起、海上粼粼銀波滾滾而來、環繞吳軍四周,令人詫異。吳王命士兵撈起,卻是銀色鮮魚即鰳魚,於是三軍飢勞頓解:而夷兵則片鱗無獲,因而大敗。吳軍得勝回朝,闔閭與群臣相見,敘述敗夷之奇遇、回想海魚之美味,即問手下“東海所余之魚何在?”回稟:“余者曝乾載歸”。吳王再嘗,方知乾魚之美猶勝鮮魚。故稱為“鯗”,即美味之魚。後俗寫為“鯗”,亦泛指為曝曬之乾魚。宋范成大《吳郡志*雜誌》載“因書美下著魚,是為鯗字”;《正字通》中亦稱“鯗,本鯗,鯗為俗寫”。現《辭海》、〈現代漢語典〉等書中亦都有所敘述。
魯迅《復仇(一)》中鯗頭,指剖開晾乾的魚,即乾魚(主要在江浙地區)。
關於"蝦子鯗魚"
這是蘇州百年老字號 采芝齋的招牌特產,常年都可以購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