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隱公

魯隱公

魯隱公,名息姑,魯國第十四代國君,在位十一年。隱,是諡號。惠公死時太子允還年幼,於是隱公代掌國君之位,後為桓公所弒。 孔子所作之《春秋》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由於春秋以魯國國史為基礎而編,故當時的國際大事都是以魯國紀年來記錄的。魯隱公也因為其紀年年號常被提及而出名了。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魯隱公息是周公八世孫,魯惠公與繼室聲子之子。成年後,父惠公為其娶於宋。然宋女至魯後,父親惠公見宋女美麗,於是自納之,宋女是為仲子。不久仲子為惠公生下公子允,就是後來的魯桓公。息和允二人的母親都是陪嫁的“媵” ,允的母親仲子是右媵 ,地位僅次於嫡夫人,所以仲子地位比聲子高貴。子以母貴,允雖然年幼然而地位尊貴,息雖然年長然而地位卑賤。但由於地位相似,所以息和允這種尊卑關係是隱秘的,魯國人並不知曉。到惠公死時,息因年長而賢能,魯國大夫們都舉薦他,並要立他為國君。因為允當時太幼小,在這種情況下息如果推辭,那么就不知道允將來是否一定能被立為國君;如果允被立為國君,息又擔心大夫們不能很好地輔佐年幼的國君,所以息只好代替允上台執政,息是為了立允才做國君的。

隱公五年(前718),在棠地觀看捕魚。八年(前715),與鄭國交換天子所賜之封邑太山的枋和許田。

隱公十年(前713),魯國聯合齊、鄭攻打過宋、許兩國。在其中幾場戰役中,公子揮都立了大功,這樣就導致了公子揮在魯國的專權。

十一年(前712)冬,公子揮來見隱公,他神秘地屏退左右,然後對隱公說:“主公當了這么多年國君,國家非常安定,老百姓也都非常富足,滿朝文臣武將沒有不聽從您的。現在太子允已經長大了,依我看,我最好還是趁早為您把他除掉,您好安安穩穩地繼續當您的國君,也讓我當個太宰,好嗎?”魯隱公聽了,非常驚愕地說:“你怎么會有這樣的想法呢?太子允要當國君是先君的命令呀!我不過是因為太子允年幼的緣故,才代他做了十幾年的國君,現在太子允確實已經長大了,所以我正在菟裘那個地方修建房子,將來好在那裡養老送終。至於國君之位,我已經決定還給太子允了。”

公子揮害怕公子允聽到這個事之後殺了他,反而向公子允說隱公的壞話誣陷隱公想要除掉公子允真正做國君,並請求讓自己殺掉隱公。公子允聽信公子揮之話,於是同意公子揮請求去殺隱公。 魯隱公做公子時,曾與鄭國作戰,被鄭國俘虜,賄賂了鄭國大夫尹氏才得以脫身,所以隱公把尹氏的家神供一座園子裡,時不常地去祭拜一下,祭拜完就住在附近大臣蒍氏家裡。羽父就趁隱公去祭拜時率軍把隱公給殺了。公子允上台,即為魯桓公,為了掩人耳目,桓公和公子揮又下令討伐蒍氏弒君之罪,最後找了個替罪羊擋了過去。

《春秋》沒有記載魯隱公是如何被安葬的,因為要隱瞞隱公被桓公所弒這件事。按照《春秋》的體例,國君被弒,而弒君的壞人不被討伐,就不記載葬禮,認為就像沒有臣子一樣。《春秋》也沒有記載隱公死的地點,是不忍心說明。

為政舉措

內政

魯隱公五年春,隱公又不顧大夫臧僖伯苦口婆心的勸阻,大老遠地非要跑到邊境棠地去看捕魚,按當時禮法,打魚是賤業,身為諸侯王去看這個熱鬧,是大大的掉價兒,“非禮也”,何況還是不遠萬里跑到邊境去看熱鬧,所以《春秋》曰:“公矢魚於棠”。

魯隱公五年秋,隱公又主持了魯太子生母陵寢的落成典禮,典禮上跳了個六佾之舞(執羽的舞者八人一列為一佾,六佾就是六列) ,按禮法,第一,隱公只是攝政,魯太子親娘不是他的娘,他不該主持這個典禮,第二,這個舞跳得也不對,天子八佾,三公六佾,諸侯四佾,士大夫二佾,隱公身為諸侯卻搞了個六佾,就是譖禮,因此《春秋》里記錄“初獻六羽,始為六佾”,這個“初”和“始”兩個字都是譏諷隱公帶頭開始不守規矩,從此,禮崩樂壞,到後來連魯國的大臣都敢在自家院子裡跳八佾之舞了。

雖然六佾之舞違反禮法,但總體上說,隱公還是非常尊從傳統禮法的,尤其是在魯國這樣一個非常重視傳統的國家。比如,隱公三年,其生母聲子死了,隱公雖然已經是國君,但仍然以庶母之禮葬之,遠比不上惠公的嫡妻仲子去世時的排場。

外交

隱公共執政了十一年。這段時間的局勢的紛爭主要發生在鄭國、宋國和周朝,而魯國與其他大國的關係都比較和平。魯惠公晚年時,魯與宋戰。隱公即位後,立刻與宋國和好,恢復了傳統的盟好關係。

魯隱公六年,又與新興的鄭國修好。在中原大國宋國和鄭國的爭鬥中,魯國一直保持中立。 直到魯隱公九年,因為宋國的外交失誤,魯國才開始傾向於鄭國。

魯隱公時期對於周邊的小國的關係也是比較和睦的。即位之初,就和邾國簽訂盟約。

隱公二年將女兒嫁給紀國國君, 隱公八年,和莒國盟於浮來。

隱公十一年春季,滕國、薛國國君來朝,還對應該誰先參拜魯君的問題發生爭執,最後靠魯隱公居中調解才罷。夏季,隱公和鄭莊公在郲地會見,策划進攻許國。秋季,七月,隱公會合齊僖公、鄭莊公進攻許國。 這些都反映了魯隱公在對外關係上寬厚的方面。

人物評價

按諡法:“不屍其位曰隱”,指其位不終。

清高士奇認為:魯隱公之失,不在於讓位,而在於讓位之道考慮不周。惠公去世時,太子姬允已經六七歲了。隱公此時之上策應該是學其祖宗周公輔佐成王之故事,“抱負以臨群臣,聽國政”。這樣,自己代理國相,行攝政之事就名正言順了,以後想歸政於太子也比較容易,即使有奸人想從中挑撥,也難以找到藉口。而如今,隱公成了事實上的國君,不管國人,大臣還是國際輿論,都承認這個事實,並且不知道他對太子的真實打算。雖然他有退隱的準備,但仍不足以安撫太子的不安,也不足以杜絕羽父之流的野心家的陰謀。所以,隱公有心讓位,或有其事。但貪戀權位,猶豫不決,則是禍根。加上自己的政治能力本身就不足,不但不知如何約束下屬,更不知如何保護自己,處於政治漩渦中心的他最終沉沒也就理所當然了 。

人物軼事

•惠公奪妻

魯隱公名息,一作息姑,其母聲子。其父惠公的夫人是孟子,孟子死得早,聲子成為繼室。 隱公長大以後,魯惠公為他聘娶了宋武公弟弟女兒仲子為妻,新婦來到魯國,惠公見其貌美,竟強占為己妻,生了兒子允,就是後來的魯桓公。

•觀魚台觀魚

魯隱公觀魚台 魯隱公觀魚台

魯隱公五年(前718)春天,都城到處有人傳說棠地有善漁者總是能捕上最多最大的魚(一說用弓箭射魚),魯隱公在他攝政的第二年,就在棠邑與徐戎簽訂過盟約,深知棠地的風景秀麗,人民安樂,於是決定前去觀賞。

此事被老臣公子區(臧僖伯)知道了,他立即面見隱公進諫:“我聽說無論什麼東西如果和祭祀、戰爭無關,那么做國君的就不應當去理會它。國君的職責在於使人民服從於自然的秩序,如果不遵從自然秩序就稱作亂政,經常去做亂政的事,國家就會衰敗。所以春天摘除不孕果實的枝杈,夏天為穀苗間草除害,秋天收穫後打鳥捕獸,冬天曠野里結夥狩獵——這都是在農忙空隙所幹的事情啊!……飛禽猛獸的肉不能放在宗廟裡的祭器里,這是從上古就定下來的規矩。至於如何去採集山川林澤的果實,如何去準備充當器用的物件,一般小臣所做的事情,是有關部門官員的職守,絕不是一個國君所應當親自去做的。”

這一番明講暗喻的大議論直說得魯隱公啞口無言,過了好一陣才囁嚅著說:“我並不是專門去觀魚,我只不過是要去視察一下那個地方的防務罷了。”公子區明知魯隱公在為自己辯護,但也不好說破,只得稱病不從。魯隱公到了棠地,早有地方築造好華美的台子,命令善漁者大設捕魚之具請隱公臨水而觀之。其後此地遂留下魯隱公觀魚台遺蹟,今魚台縣之名即由此而來。

王侯世系

•前任:魯惠公

•繼任:魯桓公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