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生涯
奧格斯坦出生在漢諾瓦一個富裕的天主教家庭。其父弗里德里希·奧格斯坦(Friedrich Augstein)曾是照相機廠的企業主和商人。其母格特魯德·瑪麗亞·奧格斯坦(Gertrude Maria Augstein)共生下五女二男。魯道夫排行最末。奧格斯坦九歲時,納粹黨在德國掌權。1941年中學畢業後,奧古斯坦在漢諾瓦一家當地報紙做學徒記者。1942年起,他被征入伍,作為報話員參加二戰。戰爭末期他還作過炮兵勘察員,軍銜至少尉。1945年4月獲頒二等鐵十字勳章。
創辦《明鏡》
二戰結束後,奧格斯坦和攝影師羅曼·施特普卡(Roman Stempka)以及編輯格哈特·R·巴什(Gerhard R. Barsch)一起從英國人手中接管了一份名為《本周》(Diese Woche)的周刊。這本雜誌是按照英國《新聞評論》(News Review)和美國《時代周刊》(Time)的模式發展出來的。奧格斯坦等人延用了該形式,並將其改名為《明鏡》。1947年1月4日,第一期《明鏡》出版。此時的奧格斯坦才年滿23歲。
“明鏡高懸”
聯邦德國建立之後,新確立的民主、自由和法治的社會秩序還不成熟。《明鏡》這一針對時政的新聞刊物在揭露腐敗,監督政府和保障人民知情權上貢獻頗豐,成為“獨立於政客外的良心”。戰後西德的多起政壇地震,震源都在《明鏡》。魯道夫·奧格斯坦也因此幾次惹禍上身。1949年奧格斯坦第一次被法庭傳喚,因為他在《明鏡》的報導中揭露了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州前農業部長在家中囤積肉罐頭被搜出的醜聞。在接二連三的報導聯邦政府涉嫌腐敗的行為之後,奧格斯坦和其他七名《明鏡》的編輯在1962年10月26日因叛國罪的嫌疑被逮捕,逮捕令是在當時聯邦國防部長的弗朗茨·約瑟夫·施特勞斯(Franz Josef Strauß)的授意下發出的,該事件被稱為“《明鏡》風波”。奧格斯坦等人的被捕激起了社會各界強烈的反響。在經歷103天拘留調查之後,奧格斯坦於1963年2月獲釋。此風波對當時德國的政壇也有很大影響,為此身陷困境的國防部長施特勞斯退出了聯邦政壇。開國總理阿登納(Konrad Adenauer)的統治也走到終點。在奧格斯坦獲釋的同年,阿登納交班給路德維希·艾哈德(Ludwig Erhard),結束了14年的聯邦總理生涯。
風波之後
從1968年到1980年,奧格斯坦先後出版了幾本書。在1972年和1973年代表德國自由民主黨(FDP)出任聯邦參議院議員。1974年奧格斯坦把對《明鏡》百分之五十的所有權送給雜誌的同事。1988年他與時任蘇聯共產黨總書記的戈巴契夫進行了關於“新思維”政策的訪談。1989年11月9日,在柏林圍牆即將倒塌之時,《明鏡》總編埃里希·波梅(Erich Böhme)寫了一篇名為《我為什麼不希望統一》的評論。奧格斯坦立刻表態,和波梅的立場保持距離。儘管他一貫都對基民盟的政客有很多攻擊,奧格斯坦還是在1990年兩德統一之前以題為《祝福總理》的評論向科爾(Helmut Kohl)的歷史功績表示認同和敬意。1998年奧格斯坦宣布在2003年之後將不參與《明鏡》的任何事務。2002年8月26日他在《明鏡》上發表了最後一篇評論,內容是關於美國的伊拉克政策。
2002年11月7日,奧格斯坦因肺炎病逝於漢堡。12天后,下葬於北海上美麗的西爾特島(Sylt)。 奧格斯坦生前對宗教曾持批判態度,1968年在他虔誠的母親去世後,他退出了天主教會,成為了一名人本主義者,並於千年之交時寫文表示:“教會在21世紀將失去所有影響”。儘管如此,2002年11月25日,漢堡的米歇爾教堂還是為他舉行了宗教悼念活動。
私生活
奧格斯坦先後四次離婚。在五段婚姻里共育有四個子女。女兒弗蘭西絲卡(Franziska)是《南德意志報》(Süddeutsche Zeitung)的記者,兒子雅可布(Jakob)是出版商和《時代周報》(Die Zeit)的特約撰稿人。長女瑪麗亞·薩比娜(Maria Sabine)是律師,積極參與同性戀者和變性人的維權活動。他最小的兒子尤利安(Julian)是畫家和經濟學家。
榮譽獎勵
* 1945年 二等鐵十字勳章
* 1983年 英國巴斯大學榮譽博士
* 1987年 德國伍泊塔爾大學榮譽博士
* 1997年 聯邦大十字勳章
* 1999年 莫斯科外交學院榮譽博士
* 2000年 波士頓國際新聞研究所授予的“世界新聞自由英雄”稱號
* 2000年 上百位記者選出的“世紀記者”稱號
* 2001年 法蘭克福保羅教堂的“路德維希·波爾內”獎(Ludwig-Börne-Preis)
出版著作
《普魯士的腓特烈與德意志人》,1968年 《人子耶穌》, 1972年 《“巨人”施特勞斯先生—〈明鏡〉人物》(出版人), 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