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簡介
書名:魯西良文集
作者:魯西良出書機構:北京時代弄潮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網路推廣:個人出書網、老人出書網
媒體支持:時代文化出版社
合作宣傳:時代教育出版社、時代文獻出版社、時代作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年1月
版次:1版
開本:850×11681/32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作者簡介
魯西良(1910-1990)
歷任:新華社天津分社社長,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副主任,
中國記者協會國內部主任,兼《新聞業務》雜誌副主編
本書序文
這本書,記錄的是一個中國共產黨人一生的心路歷程。
魯西良,一個山東富裕農民的兒子,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時刻,毅然放棄北京的大學學業,回到家鄉,變賣家產,拉起隊伍,投身到抗日救國的洪流。他1937年加入共產黨,為了工作的需要,拿起手中的筆,從此為黨的新聞事業,貢獻了畢生的精力。他兢兢業業,忍辱負重,從不向黨和國家伸手。
他是最早在馬背上印報紙的黨的新聞工作者;作為劉鄧大軍的隨軍記者,他記錄了那場載入史冊的戰役;他親歷開國大典,在天安門城樓上進行採訪;他是新華通訊社最早的新聞幹部之一,也是新中國最早的高等院校新聞系教授之一。他畢生熱愛寫作,深厚的文學功底使他的文學作品載入文學大系。他用筆記錄了黨的新聞事業從創建到壯大的發展歷程,為後人留下了一份寶貴的文獻。
他繼承了中華文人的骨氣,不為利所動,不為名所折。他一生兩袖清風,簡樸清廉。為軍人持大將之風,敢於擔當;為文人持大儒境界,筆下生風;為友人,寬厚大度、智慧達人。做人如此,足亦!
謹以此書,對一個至真、至厚、至忠之人以最深厚的紀念!
書籍目錄
前言 2
魯西良自傳 2
三十年代發表的作品 6
戰爭時期的作品 23
文學作品 23
新聞報導及其他 36
新中國成立以後作品 50
新聞報導 50
工作回憶錄 61
晚年作品 144
魯西良紀念文匯 278
魯西良年譜 290
後記 293
原文摘錄
…………
1919年就讀縣立第一國小,1925年在教員張嗣白、鹿馨吾等影響下,接受愛國思想,曾參加校同學組織的五卅遊行,查日貨等活動。同年夏天背著家庭,冒著危險出走到聊城,投考省立第三師範。八百名考生,被錄取頭榜第一名。
入校後,曾被校長孫葆賢特別關照,我也為他的以“五四”思想辦校所傾倒。在讀書救國思想指導下,拚命讀書。1927年後,校內國、共兩黨競相發展。我在同班同學孫葆樹(校長之弟)的影響下,參加一些共青團組織的活動,但未入團。
1928年後,在孫校長的保護下繼續求學,在科學民主與反帝反封建思想鼓舞下,在校曾辦起“書報介紹社”,批售進步報刊。這是孫景濂(校長之子)、楊真等同志在北平共同努力,校長對我特別支持,才辦起來的。辦了一年多,同學們能夠讀到京滬進步書報,我也接受《語絲》《創造社》的進步文藝思想。
畢業後在臨清第一國小教書,做高年級班主任和語文教員,曾訂閱多種進步書刊,以新思想教育學生。兩年後,因訂閱左傾書報,被華北剿總定為左傾分子,被校長勸退,遁跡北平。1933年考入中國大學國學系。
入學一年後,學費不濟,被迫休學,到聊城師範附小教書一年。1936年在《中流》月刊上發表小說《初選》,揭露國民黨在縣區初選國大代表的醜態,受到茅盾、胡風、黎文烈等文學前輩來信鼓勵。從此開始寫小說,在北平《盇旦》、《文史月刊》等刊物上發表。1937年春,參加北平作家協會。中國大學國學系,當時系主任吳承士,接受共產主義思想較早,他請教員齊燕銘、孫席珍、曹靖華、陳志梅、管彤等都是進步人士(後來知道他們是中共地下黨特別支部)。我受他們影響,又結識管大同、李建梓、王大同、李延會、郭奇、王悅忱等同學,對共產主義有進一步的認識。“一二九運動”後,深知民族危亡在即,中華青年必須奮起,然自覺出身不好,沒有經過生活鍛鍊,未敢提出入黨要求。在“民先”號召下鄉動員民眾的影響下,在“七七事變”前幾天,回到家鄉,決定參加地方武裝組織的游擊隊。
開始與本區二大隊長孫震南組織民團、土匪、散兵游勇五百多人,就食於館陶八區。當時八區郝國藩感成分複雜,未敢收留,隊伍自動解散。次投同學王正久部,王意將我作肉票扣留,後被沈蘭齋要出,介紹到吳作秀部,並告我去南館陶找共產黨地下黨員王樂亭。
到吳部,正值他們在黑山寨與日軍遭遇戰之後,雖說是小勝,但三部分人吃飯成大問題,一部分人說不讓搶不能生存,一部分人說搶是“兔子吃窩邊草”,也是死路一條,想去南館陶借糧,但沒人敢去。因為南館陶鎮長張星吾,殺人不眨眼,冠縣縣黨部周學謙就被裝入麻袋投入衛河。我入黨心切,便自告奮勇,願作借糧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