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昔君

魯昔君

魯昔君,亦名西君,號紅石山人,男,1934年生,遼寧省大石橋市人。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際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同澤書畫研究院理事,當代中國花鳥畫研究會理事,遼寧省中國畫研究會理事,世界銅獎藝術家,大石橋市畫院高級畫家。

基本信息

簡介

魯昔君先生 魯昔君先生

魯昔君,亦名西君,號紅石山人,男,1934年生,遼寧省大石橋市人。師從賈平西、李寶瑞,1985年入魯迅美術學院深造,在王盛烈、季觀之、孫恩同等先生指導下學習中國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際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同澤書畫研究院理事,當代中國花鳥畫研究會理事,遼寧省中國畫研究會理事,世界銅獎藝術家,大石橋市畫院高級畫家。傳略入編《中國現代美術家人名大辭典》、《中國當代美術家人名錄》、《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等。2006--2007、2009--2010年度中國百位傑出畫家,2010年入編《中國著名國禮藝術家》十二人輯。

作品年表

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重要展覽並獲獎。

1991—2008 年,曾入選第7—14屆中國當代花鳥畫邀請展,14屆展獲《學術獎》。

1994年《又是豐年》入選20世紀國際現代美術精品薈萃,獲國際文化交流榮譽獎。

2001年 《絲不盡》入編靜思園杯部分中國美協會員國畫一等獎作品集。

2005年《關東山情》入選第二屆中國美協會員中國畫精品展。(美協主辦)。

2006年《快雪時隋》入選紀念“講話”發表60周 年全國美展。

2006年《朝陽似火》入選紀念孫中山誕辰140周年畫展。

2006年《載歌載舞》入編中國中央電視台成立四十五周年,書畫集。2008年《劉少奇主席永遠與人民同在》入選紀念劉少奇主席誕辰110周年畫展。

2009年 《長壽、依依情、天然成趣》三副作品入編輝煌60年——翰墨華彩寫春秋。2010年《春風得意》特邀入選第九屆中華當代書畫藝術展,並榮獲“最高榮譽金獎”特授予中國當代實力派畫家榮譽稱號。

社會評價

賈平西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魯昔君的畫,陽春白雲,紅石山人的畫,大器晚成,他的畫,生活、筆墨、氣魄、魅力、令人刮目。紅石山人,每每有一張好畫,無不在長病呻吟中誕生。正因為有書畫相伴,他才能活到今天,書畫能長壽。

那年春節前夕,他在盼望中,突然接到中國美術家協會給他的通知:正式批准紅石山人為十三億居世界人口第一位的中國國家級畫家。當天,人深夜靜,紅石山人畫畫加畫畫,還是加畫畫,翻來覆去睡不著,輕手躡腳的下炕,摸索著走出房門,向東直奔石頭砌的廁所一面掐腰尿尿,一面抬頭望著紅石山上映著半面清輝,魯昔君紅石山人,仰天感嘆:老天爺呀,紅石山人那,我就是死了,我也瞑目了!我願把我的藝術留給後世人民評說。也算沒妄來到這個世界走一回。

喆(文學博士):魯昔君先生是遼南人,過去少有謀面。但是,他的作品幾年前就曾拜讀過,留有很深的印象。因為,有了一份鄉情的緣故,我對他的畫平添了許多好感。

藝術風格的形成需要一個漫長漸進的過程,要磨勵功力,要陶洗心性,要積澱修養。魯昔君先生屬於“大器晚成”型的畫家,他對中國繪畫藝術的探求歷經半個多世紀,可以說繪畫的過程即是其生命的體驗過程,其灌注於繪畫中的情感構成了他最精彩的人生。他在藝術道路上長期侵淫,不急不躁,克服了重重障礙,志彌堅,情篤深,從而天道酬勤,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收穫了豐碩的果實。

取法乎上,魯昔君先生通過多年的實踐諳識於傳統繪畫的精要,但是他師古不泥古,求法知通變,視野貫通古今,走了一條學習古人、著眼生活、側重當代的藝術道路。因而,他的作品全無襲古之造作,饒有時人之意趣。他的創作受當代畫風影響頗深,卻能脫出旁人窠臼,在題材挖掘、主題營造方面獨闢蹊徑,以內容駕馭形式,以形式表現內容,兩者之間相得益彰。畫中有自我,方能見天地,他把樣式和技法的汲取,消融在主題和情感之中,作品神韻天發,極具生機。

魯昔君先生的花鳥畫筆墨粗獷放達,具有北方畫風的鮮明特徵。其線條潑辣勁挺、雄厚有力,凝金石之氣;用色大膽質樸,色塊鋪陳和墨線交錯構成,增添了畫面的形式感;善用濃墨,並加以乾、濕、虛、實的諸多變化,加強了空間的張力。同時,他在創作中融入了版畫和民間剪紙的藝術特色,這使他的作品無形中產生了樸素的美感。

王思強(博士):魯昔君是一位十分受人尊敬的藝術家,他為人憨厚、樸實、剛正不阿,對待藝術執著、虔誠、孜孜以求。我與他相交數年,無時不為他的人品畫品所感染。

1995 年,我請他專程來北京作畫,前後余月,本想藉此機會讓他在北京或到外地好好遊玩一下,可他每日悶在賓館房間裡靜心畫畫,一天也不肯出去閒逛。1999年他專程來京參加第九屆全國美展開幕式,朋友們又想讓他趁機在京調養些時日,他又是當天來,當天返回。我深知他除了要爭取時間畫畫以外,更重要的是他不願給朋友添麻煩。他是個要強的人,他的信條從來都是寧願付出,從不索取。

魯昔君先生出生在遼東半島渤海灣一個小鎮,從小家境貧寒,全家人靠父親打短工挖野菜餬口度日,根本沒有錢供他讀書。和他同齡的孩子,有的已走出大山,到外邊念書去了。可是他還得拎著羊鞭為人家放羊,用掙來的幾斗米填飽肚皮,應該說他的童年是一把辛酸的淚。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父親不肯讓兒子一輩子當睜眼瞎,就在冬季農閒時,讓他跟一位私塾先生讀了兩個冬天的書。教書先生每日必教學生寫幾篇毛筆字,這為他後來書畫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魯昔君雖出生在一個普通農戶人家,但從孩童時代起,就酷愛書畫,當時,山村興唱皮影戲,魯昔君感到很幸運,他對皮影的人物、車、馬等造型極感興趣,山里每次演皮影,他都去看,並用樹葉模仿著去剪裁人物和鳥蟲魚等。在放牛時用樹枝在沙地上畫《三國演義》、《水滸傳》中的人物,這是他最早的藝術殿堂和美術實踐,這也是他書畫藝術創作的啟蒙。

魯昔君真正走向書畫藝術創作,還是從1953年開始,那時候他結識了李寶瑞、賈平西等人,由於受到他們的影響和薰陶,他才真正認識到繪畫創作是怎么一回事。他創作的第一幅指墨畫《凝視》獲得了成功,成為他的處女作,這是他美術創作的一個起點。

1985年,為了提高藝術水平,他又自費到魯迅美術學院深造,授業於王盛烈、季觀之先生、魯迅美術學院的前身是延安的魯藝,魯藝是中國共產黨根據中國革命事業的需要一手締造起來的學校,是當時一所區別於世界上各國包括舊中國在內所有類型藝術學校的最新型的藝術學校。在戰爭年代培養了一大批能文能武、拿得起來、放得下的文藝幹部。1958 年改名魯迅美術學院後,在新中國文化藝術領域的貢獻更是彪炳史冊。在魯迅美院全面系統的對中國畫的了解和學習,為他的藝術創作註上了新的活力。他創作的思路更寬了,表現的手法更妙了,創作的個性風格也更強了。

藝術是創造性的精神之花,是心智的果實。從生活到藝術本身就是一種提煉抽象的過程。繪畫藝術並不是以萬物的外表為終點,而是抓住了事物的情態,把對精神經驗的感受化為對藝術本身的追求,使抽象的形式成為新的靈感,新的內容載體。蛻掉物形,擷取情態,刪繁就簡,神超形越,移情於抽象,突出強化創作主體內在因素的表現。魯昔君在他現實的繪畫生涯中,深知藝術作為一種心靈的表達形式,作為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存在,是不能脫離與自身相對應的自然界的。他認為,人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異質同構關係。藝術是人在征服自然夢想超越自然的現實行動和心靈體驗中創造出來的,所以,幾十年來他始終遵循師法自然的原則,把藝術創作的根深植於他生活工作的大山之中,向大山汲取營養,不斷耕耘,不斷收穫,終於取得成功。

歐陽希君 (文化部藝術品鑑定評估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畫如其人,他的作品具有樸實無華的審美境界。他長期受黑土地的滋養,那山、那水、那物、那生靈,都激發了他創作的靈感和活力。他涉筆成趣,花草、翎毛和走獸生動簡括,是生活的真實經由藝術的加工和提煉,注入畫者心機真情表白的結果。他對家鄉的風物有著難以割捨的依戀之情,作品能出化機而別有洞天。他觀察的視角,追求的情趣,往往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構圖簡約,發筆直率,從不拖泥帶水,畫面達到了以少勝多的視覺效果。像作品《思歸》畫面由一組傾斜的平行線,三組豎立的燕子剪影兩聚一散地與之相交,構思構圖奇巧,筆墨語言精妙,可謂出奇制勝。魯昔君的作品有著濃郁的田園風味,以裝飾性的格調去體現生活的情趣,取捨有致。同時,他的作品隱含著深刻的哲理,體現了他對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因而遷想妙得,意在畫面之外。他的以中國柞蠶蛾為母本的創作,最能體現他創作的深刻主題。放蠶繅絲是中國農耕生活的一部分,孕育出深厚的文化內涵,因此蠶娥這種人間生靈很早就成為文學藝術涉及的題材,在各種藝術門類里都有所表現,從而進人到審美範疇,抽象提升為具有美學意義的符號,被歷代藝術家所觀照。在唐代由於絲織業的發達,以及人們對服飾面料的時尚要求,在婦女中盛行了以“蛾眉”為美的時風,晚唐溫庭筠詞中就有“懶起畫蛾眉”之句,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更資以形象的佐證。而魯昔君先生通過長期的觀察揣摩,以繪畫的形式賦予這一題材更高的審美意境和更豐富的哲學內涵,他把柞蠶的生命過程加以象徵性的演繹,使作品具有充實的主題含量,啟發了觀者的思維,促動了觀者的情感。諸如《絲不盡》、《絲源》、《柞蠶蛾》、《中華柞蠶》等作品都以質樸的繪畫形式和語言,表達了鮮明的主題,寓意著對生命強烈的渴求和生生不息的輪迴。他通過以繪畫形式對這一題材的挖掘和整理,真正完善了自己在花鳥畫藝術道路上的體驗,形成了迥異於他人的面貌,從而架框出獨特的藝術空間。

作品圖錄

魯昔君作品 魯昔君作品

中拍國際2008秋季珍品拍賣會上,估價15萬元《清河情》以18萬元成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