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孝王刻石

魯孝王刻石

石刻於西漢宣帝五鳳二年(公元前56年)。金明昌二年(1191年)開州刺史高德裔監修孔廟時,在魯靈光殿遺址西南三十步太子釣魚池得之。書家多斷為隸書定型的例證。康有為也認為此刻石為“漢隸之始”。石現存山東曲阜市漢魏碑刻陳列館。

◆ 基本情況

魯孝王刻石 又名《五鳳二年刻石》 。共十三字,曰:“五鳳二年魯卅四年六月四日成”。公元前56年刻,縱38.4厘米,橫73.6厘米。存山東曲阜孔廟。
此石於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重修曲阜孔廟時,得自魯靈光殿基西南三十步之太子釣魚池。靈光殿建於漢景帝之子魯共王劉余之世。
《魯孝王刻石》為現存最早的西漢刻石之一。此石自明清以來迭經著錄。西漢前期(武帝以前)的隸書,承襲秦隸,篆隸夾雜。由《魯孝王刻石》可以看出,其結體尚不夠方整,無明顯波勢,用筆圓轉且篆意較濃,其“年”字長腳與出土的這一時期的漢簡(如《流沙墜簡》)同趣。明趙崡《石墨鐫華》云:“西漢石刻傳者極少,此字簡質古樸。”清翁方綱《兩漢金石記》謂其“渾淪朴古,隸法之未雕鑿者也。”清方朔《枕經金石跋》云:“字幾十三,無一字不渾成高古,以視東漢諸碑,有如登泰岱而觀傲萊諸峰,直足俯視睥睨也。”
此刻拓本傳世者以明拓較多,字口雖已殘泐,但字尚完整。清初拓字漸細瘦但無裂痕。近托多裂紋,字亦漫漶不可讀。

相關條目

旅遊自然 環境 地球 地理 建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