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作為山東革命根據地之一,在蒼山這塊熱土上,1933年爆發了著名的“蒼山暴動”;八年抗戰中,曾發生過燕柱山伏擊戰、邊聯人民反掃蕩、東馬山、雲澗浴、陡溝莊、徐圩子等著名戰鬥和“10.27”戰鬥;解放戰爭中,由於蒼山處於國民黨重點進攻山東的前哨,著名的魯南戰役就發生在蒼山境內,在蒼山南部的糖稀湖殲滅了國民黨王牌軍二十六師及快速第一縱隊。據統計戰爭年代在蒼山境內共進行大小戰役、戰鬥380多次,總計3674位中華優秀兒女以身殉國。
主要展覽
魯南革命歷史紀念館
陵園內新建了一處集緬懷、陳列、展覽為一體的綜合性革命歷史館——魯南革命歷史紀念館。由前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上將親自題寫館名,20多為將軍、10多為國內外書畫家和國際友人為紀念館題詞。該館集緬懷、陳列、展覽為一體,為二層仿古式建築,中央大廳為紀念館,東、西側為陳列館、展覽館。館內採用文字、圖片、雕塑、聲像、戰爭沙盤等形式系統地展現了老一輩革命家和魯南人民各個歷史時期的革命鬥爭史,濃縮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和蒼山人民一道,與日本侵略者以及國民黨反動派浴血奮戰、英勇殺敵、寧死不屈、視死如歸的壯麗足跡。
革命烈士紀念堂
山腳下陵園中心處建有革命烈士紀念堂,系9間民族形式的磚瓦建築,堂內懸掛烈士譜,記載著3340位烈士英名。
烈士墓區
紀念堂後面是烈士墓區,安葬著2946位烈士遺骨。
銀廠慘案烈士紀念碑
沿盤山路拾級而上,過77盤397級台階可達文峰山主峰,“銀廠慘案烈士紀念碑”矗立於山巔。紀念碑呈四角形,高15米,正面鐫刻著碑名,北面和東西兩側刻著“四·二五”事件和“十·二七”慘案犧牲的33位烈士英名。碑的底部為柱亭式,下築有平台、台階,四周有金屬欄桿。
三座烈士大墓
文峰山前懷還有中共魯南區黨委書記趙鎛烈士,八師政治部主任曾明桃烈士,蒼山暴動領導人、中國工農紅軍魯南遊擊總隊司令郭雲舫烈士三座大墓。
趙鎛烈士墓
1944年修建。墓呈方形,青石結構,墓體基面25平方米,四角為石雕亭柱,上有石雕圓球,底部有4級台階,高1米,墓前壁鑲有烈士銅像一尊,鑄有“趙鎛同志遺像”6個大字。
趙鎛(1906~1941年),陝西府穀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入黃埔軍校學習,兩次被捕,坐牢7年,“西安事變”後出獄,歷任中共冀南區黨委、魯西區黨委組織部長,魯南區黨委書記。1941年10月27日,在國民黨投降派張本枝部製造的“銀廠慘案”中被俘,同年11月19日英勇就義。
烈士碑廊
為了更好的弘揚烈士事跡,加強魯南革命烈士陵園這一愛國主義教育陣地建設,民政局多方籌措資金,在園內新建了烈士碑廊,整修了“蒼山暴動”紀念碑亭。
英烈事跡
王麓水(1913-1945)原名培岳,1929年參加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跟隨毛澤東在井岡山堅持革命鬥爭,後隨工農紅軍長徵到陝北。1942年夏,任八路軍山東縱隊教導一旅政委。1943年春,任魯南軍區政委兼中共魯南區委書記。1943年秋,王麓水指揮部隊在費縣柱子村發起了”討劉(桂棠)戰鬥“。王麓水不顧個人安危,親臨前沿指揮,終於全殲劉部,劉桂棠被擊斃。
1945年秋部隊整編後,王麓水任魯南軍區政委兼黨委書記、山東八路軍八師師長兼政委。12月12日,為解放滕縣他率八師包圍了滕縣城。戰鬥打響後,王麓水親臨前沿陣地指揮,在東大門外馬神廟房家坑處觀察敵情時,一顆炮彈在附近爆炸,王麓水胸部中彈,英勇犧牲,年僅32歲。
為紀念王麓水,滕縣曾一度改為麓水縣。1952年臨沂烈士陵園落成,將王師長的遺骨從蒼山縣文峰山移葬陵園,黨和國家領導人朱德、董必武、陳毅、羅榮桓等分別為墓碑題詞。
羅炳輝(1897-1946)是雲南彝良人。童年在地主家幫工,備受凌辱。1915年到昆明投軍,參加討袁護國戰爭。1922年參加孫中山組織的北伐軍。1929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0月在江西吉安率靖衛大隊士兵起義,加入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任紅軍第十二軍軍長。1934年任紅九軍團總指揮,後參加長征。抗日戰爭爆發後,奉調到新四軍,先後任一支隊副司令員、五支隊司令員、二師師長,率部轉戰於江淮之間和津浦路兩側的蘇皖邊區,開創了淮南抗日根據地。抗日戰爭勝利後,任新四軍第二副軍長兼山東軍區第二副司令員。1946年6月21日,在山東蘭陵區(今蒼山縣)指揮反擊國民黨反動派進犯棗莊之敵,突患腦溢血,搶救無效,病逝在戰鬥崗位上。羅炳輝犧牲後,曾被短暫安葬於魯南革命烈士陵園,後安葬於臨沂文廟。1950年,羅炳輝的遺體遷葬於華東革命烈士陵園。現魯南革命烈士陵園內建有羅炳輝烈士原安葬處。
所獲榮譽
1988年1月,經省政府批准列為第一批省級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2016年9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民政部公布了第六批新增96處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名單,位於山東省蘭陵縣的魯南烈士陵園入列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