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橋戰役烈士陵園

車橋戰役烈士陵園

車橋戰役烈士陵園是為紀念車橋戰役中光榮犧牲的革命先烈,緬懷烈士精神,繼承先烈遺志而建的.

基本信息

簡介

(圖)車橋戰役烈士陵園車橋戰役烈士陵園

為紀念車橋戰役中光榮犧牲的革命先烈,緬懷烈士精神,繼承先烈遺志,淮安縣委、縣政府於一九七六年在車橋鎮的東北面,建起了一處占地九畝的“車橋戰役烈士陵園”。一九八一年擴建,一九八四年、一九九四年又進行了整理維修。

概況

車橋戰役烈士陵園大門朝南。進入大門,便是一個能容納1萬8千人進行祭掃活動的廣場,廣場兩旁松柏蔥蘢,四季長青。正面是一座高15米的紀念碑,上面鐫刻的“車橋戰役英烈永垂不朽”十個大字,是葉飛同志於一九八三年親筆題寫,剛勁有力。

在祭掃廣場的東西兩側建有兩個六角亭,亭內分別豎立一塊石碑,刻有“車橋戰役簡要經過”以及五十三位烈士的英名。

由紀念碑向北,便是坐北朝南三間陳列室。陳列有:葉飛同志為車橋烈士陵園親筆題詞“車橋戰役英烈永垂不朽”墨跡;粟裕同志整理的文章《車橋戰役戰鬥經過》;曾如清同志回憶車橋戰役的文章:周國民梁竹吉、陳挺、陳登農、周維生、束恂、龔力朝、葛春和、廖政國等同志的車橋戰役回憶錄;葉飛同志為紀念車橋戰役勝利四十周年撰寫的文章《華中敵後抗戰史上的光輝一頁》;粟裕同志一九七六年九月八日給車橋公社(現為車橋鎮)黨委的覆信;曾濤同志《談車橋戰役的後勤工作》一文;原新四軍七團參謀處編印的《車橋戰鬥詳報》;中共淮陰市委黨史辦公室和淮安市委黨史辦公室撰寫的文章《新四軍要什麼,人民就給什麼——車橋戰役支前工作概述》;並有“車橋戰鬥經過要圖”、“攻占戰鬥要圖”等。

陳列室內還展有車橋戰役中使用過的迫擊炮彈頭、水壺、大鍬、鏟、砍刀等實物,在車橋戰役中英勇犧牲的部分烈士的簡歷以及張茂坤烈士的遺像等。多年來,許多參加過車橋戰役的老戰士以及全國各地許多民眾都來憑弔和參觀。

車橋戰役烈士陵園現為淮陰市文物保護單位,已成為對廣大幹群和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

車橋戰役

(圖)車橋戰役烈士陵園車橋戰役烈士陵園

1944年春,日軍為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陸續從華中地區抽調兵力參加豫湘桂作戰。為彌補兵力不足的缺陷,蘇中和蘇北地區的日軍採取強化偽軍、縮短戰線和加強對重點點線及沿海地區的控制等措施。在從淮安向東流經車橋的澗河沿岸,修築了許多重要據點,妄圖分割蘇中與蘇北根據地的聯繫。新四軍第1師兼蘇中軍區,根據中共中央關於集中力量打擊日偽軍、鞏固與擴大抗日根據地的指示,為溝通蘇中與蘇北、淮南、淮北地區的戰略聯繫,進一步改善蘇中地區的鬥爭局面,創造比較安定的整風、整訓等工作環境,決定於3月上旬發起以奪取車橋為主要目標的攻勢作戰。

參戰部隊臨時編成三個縱隊:以第7團為主的第二縱隊,擔任進攻車橋的任務;以第一團為主的第一縱隊在蘆家灘、韓家莊地區構築阻擊陣地,擔任淮陰、淮安方向的打援任務;以第52團為主的第三縱隊,在車橋以南崔河附近構築防禦陣地,擔任曹甸、寶應方向的打援任務;另以師教導團和第4軍分區的3個營組成預備隊。此外,第3師兼蘇北軍區以部分兵力活動在淮安東北的順河集、鳳谷村一線,保障攻擊部隊的北翼安全。

戰鬥於3月5日凌晨打響。車橋附近水網縱橫,鎮外有5米高的圍牆,據點較為堅固,但守軍大部為偽軍,戰鬥力較弱,警戒鬆懈。擔任主攻車橋的第7團避開外圍據點,採取遠程奔襲手段,利用夜暗從日偽據點之間直插車橋,以隱蔽迅猛的動作,從南北兩面同時發起突然攻擊。用雲梯架橋通過壕溝,又用雲梯翻越圍牆,僅用25分鐘就突破土圍子,攻入鎮內。隨後,在炮兵大隊的火力支援下,攻擊部隊分成數個戰鬥小組分散突擊,逐個消滅敵火力點。11時,炮轟偽軍大隊部,斃80餘人。戰至午後2時,摧毀敵碉堡50餘處,全殲偽軍一個大隊。16時起,又兵分兩路對日軍營區展開攻擊,日軍退居碉堡頑抗,第7團攻占暗堡、庫房多處。但因火力不足,協同不夠,久攻不下,使該敵於7日乘隙逃往淮安。

新四軍強攻車橋,出敵意外,使淮陰、淮安、泗陽、漣水之日軍極為震驚,紛紛出援。駐淮陰、淮安日軍第65師團第72旅團第60聯隊等部共700餘人,由山澤大佐率領,分批馳援車橋。第一批增援日軍240餘人,於下午3時乘汽車駛至蘆家灘附近。該處南臨澗河,北有水盪,不利日軍展開,而利於新四軍設伏。這股日軍一到此處就遭到第1團預伏部隊的迎頭痛擊,慌忙尋找有利地形,進行抵抗。又在韓莊附近闖入第1團預設的地雷陣,傷亡60餘人,銳氣大挫。敵後續部隊繞道迂迴,復受第1團的阻擊,被迫縮回韓莊固守。稍後,第二、第三批援軍共300餘人,先後到達。第1團以正面打擊結合側後突擊,再給逐次增援的日軍以打擊,迫其猥集於韓莊。5日黃昏,韓莊日軍多次偷襲第1團陣地。7時許,再次集中主力猛攻,妄圖從正面突破,未能得逞。隨後,第1團對韓莊日軍發起總攻擊。由第1營和特務營組成的突擊隊,猶如猛虎下山撲向敵陣。經過一場廝殺,刺死日軍60多人,擊斃日軍大隊長山澤大佐。正在韓莊展開激戰之時,有200多名日軍乘夜暗繞開正面防禦陣地,企圖從右翼偷涉蘆葦盪增援車橋。第1團立即予以堵擊,殲其一部,餘部竄入小馬莊亦被殲滅。

6日2時許,增援日軍遭受重大殺傷後,陷入混亂,紛紛向蘆家灘草盪突圍。又被第1團切成數段,大部被殲,少部在第四、第五批增援日軍的接應下,乘車逃竄。

在圍攻車橋和蘆家灘阻擊戰鬥激烈進行之時,由寶應城北塔兒頭、曹甸鎮出動日軍100多人,企圖向北增援。進至大施河時觸發地雷,並遭到阻援部隊第52團的阻擊,被迫撤回原防。

7日,新四軍第1師兼蘇中軍區所屬各部隊乘勝擴大戰果。至13日,相繼收復涇口、曹甸鎮等10餘處據點,戰役勝利結束。在戰役過程中,日軍反戰同盟蘇中支部盟員松野覺,勇敢參加火線政治工作,光榮犧牲。

經過一天兩夜戰鬥,新四軍攻點打援獲雙勝利,共消滅日軍大佐以下465人(內生俘24人)、偽軍480人(內生俘168人),攻克車橋及周圍據點12處。新四軍傷亡200餘人。此役,是華中新四軍殲滅日軍最多的一次殲滅戰,實現了蘇中抗戰形勢的根本好轉,成為華中敵後戰場轉入局部反攻的標誌。

車橋鎮

(圖)車橋戰役烈士陵園車橋戰役烈士陵園

車橋鎮位於江蘇淮安東南約20公里處,是聯繫蘇北、蘇中、淮南三塊抗日根據地的樞紐,居淮安縣城、涇口、涇河、曹甸鎮之間。同時,車橋又是華北日軍第65師團和華中日軍第64師團的結合部,較為孤立突出。鎮的四周築有大小土圍子,駐有偽軍一個大隊600餘人,日軍一個小隊40餘人。該區外圍為水網沼澤地帶,有利於新四軍阻擊圍殲援敵。為完成這一任務,第1師兼蘇中軍區集中5個多團的兵力,由副師長兼副司令員葉飛指揮,採取攻點打援戰法,奪取車橋及其周圍地區。

粟裕將軍

粟裕將軍整理的《車橋戰役經過》,陳列在車橋戰役陵園的紀念室里。

粟裕(1907.8.10—1984.2.5),湖南會同人,侗族。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 、軍事理論家。被譽為中國軍事科學的奠基人、中國近代戰爭之父。

粟裕1907年8月10日生於湖南會同坪村鄉楓木樹腳村。1924年春到常德,入湖南省立第二師範學校讀書,參加中共領導的學生運動。1926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5月參加葉挺為師長的國民革命軍第24師,任教導隊班長。6月轉入中國共產黨。8月參加南昌起義,任警衛隊班長,是南昌起義革命委員會成員之一。起義軍在廣東潮(安)汕(頭)地區失敗後,堅定地跟隨朱德、陳毅轉戰閩粵贛湘邊,10月任連政治指導員。

1928年,粟裕參加湘南起義後到井岡山。歷任中國工農紅軍的連長、營長、團長、師長,紅4軍參謀長、紅7軍團參謀長等職。參加井岡山鬥爭,轉戰贛南、閩西和中央蘇區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

1934年7月,粟裕任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參謀長,轉戰閩浙贛皖邊。1935年1月同劉英率500餘人突破封鎖線到浙南,任挺進師師長、閩浙軍區司令員,在國民黨統治的腹心地區開闢浙南遊擊根據地。在與上級黨組織失去聯繫的情況下,獨立領導部隊開展游擊戰爭。他摒棄“左”傾冒險主義的影響,從實際情況出發,調整政策,注意團結中間階層,重視民眾經濟利益,並把公開的武裝鬥爭與隱蔽的民眾工作結合起來。採取“敵進我進”的指導方針,挫敗了國民黨軍多次“進剿”和兩次兵力各達40個團的大規模“圍剿”,使浙南遊擊根據地得到鞏固和發展。

抗日戰爭爆發後,粟裕於1938年1月在閩浙邊講授游擊戰術時論述了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意義。4月任新四軍第2支隊副司令員、先遣支隊司令員,率部挺進江南敵後,首戰韋崗告捷。接著率領第2支隊在南京、蕪湖、溧水地區抗擊日軍。1939年8月任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副指揮,同陳毅一起,執行中共中央關於新四軍東進北上、獨立自主地開展游擊戰爭的戰略方針,開闢了蘇南抗日根據地。1940年7月率部挺進蘇北,任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副指揮兼參謀長。10月協助陳毅指揮黃橋戰役,粉碎了4倍於己的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進攻,鞏固發展了蘇北抗日根據地,開創了華中敵後抗戰的新局面。

皖南事變後,粟裕任新四軍第1師師長(後兼政治委員)、蘇中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蘇中區委員會書記。制定游擊戰與要點爭奪相結合的作戰方針,保持基本區的相對穩定,發動民眾改造地形,攔河築壩,設定水下障礙,限制日軍汽艇機動,開展海上游擊戰,在臨江瀕海、交通發達的平原水網地區開展游擊戰爭,挫敗日偽軍頻繁“掃蕩”、“清剿”和“清鄉”,建成了鞏固的蘇中抗日根據地。1944年3月開始對日軍發動局部反攻,組織指揮車橋戰役,創華中敵後殲滅戰的範例。同年12月率第1師主力南渡長江,任蘇浙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後又兼中共蘇浙區委員會書記,鞏固和發展了蘇南、浙東抗日根據地,開闢了浙西抗日根據地。1945年指揮所部在天目山區對國民黨頑固派軍隊進行3次自衛反擊戰,繳獲大批美械裝備,率先實現了從游擊戰向運動戰的轉變。

日本投降後,粟裕回師江北。1945年10月任華中軍區副司令員、華中野戰軍司令員。指揮高郵戰役和隴海線徐(州)海(州)段戰役,殲滅拒降日偽軍2萬餘人,為迎擊國民黨軍的進攻準備了內線作戰的有利條件,使華中、山東解放區連成一片。1946年6月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後,中共中央採納他的建議,改變太行、山東、華中3支大軍同時出擊外線的計畫,同意華中野戰軍主力先在蘇中內線作戰。7月起,指揮華中野戰軍主力3萬餘人,與12萬美械裝備的國民黨軍作戰,七戰七捷,每戰均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殲敵一部,一個半月中殲敵5.3萬餘人,鼓舞了解放區軍民敢打必勝的信心,為解放戰爭初期的作戰指導提供了實踐經驗。中央軍委將蘇中作戰經驗通報全軍,要求各區“仿照辦理”。10月山東、華中野戰軍會師後,根據中共中央決定,負責戰役指揮。

(圖)車橋戰役烈士陵園車橋戰役烈士陵園

1947年1月,粟裕任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仍負責戰役指揮。在戰略上仍處於內線的條件下,先後指揮了宿北、魯南、萊蕪、泰蒙、孟良崮等戰役,共殲敵7個軍(整編師)和1個快速縱隊,內有國民黨號稱“王牌軍”的整編第74師。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後,同陳毅一起率華東野戰軍主力挺進魯西南,掩護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南下大別山,指揮沙土集戰役,殲敵1個整編師,迫使敵從山東和大別山區抽調4個整編師來援,實現了華東戰區由內線向外線、從戰略防禦到戰略進攻的轉折,隨即挺進豫皖蘇邊區。他體察軍事政治形勢的發展,於1948年1月、4月提出3個縱隊暫緩渡江南進,集中兵力在黃淮地區打大殲滅戰的建議,為中共中央採納。5月陳毅奉調到中原工作,他任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6月兼任豫皖蘇軍區司令員。六七月間,指揮華東野戰軍8個縱隊、中原野戰軍2個縱隊進行豫東戰役,殲敵9萬餘人,取得了大規模攻城打援作戰的勝利,改變了中原、華東戰場的戰略態勢,打亂了國民黨軍防禦體系,為爾後進行更大規模的殲滅戰創造了有利條件。9月指揮濟南戰役,攻克堅固設防的大城市濟南,殲敵10萬餘人。9月24日提出進行淮海戰役的建議,經中央軍委批准,中原、華東野戰軍並肩作戰,於11月6日發起淮海戰役。11月8日與華東野戰軍副參謀長張震聯名提出將南線國民黨軍主力抑留於徐州及其周圍逐步殲滅的重要建議,為中央軍委採納,對擴大淮海戰役規模,發展成為南線的戰略決戰起到了積極作用。在戰役中,作為中共淮海前線總前委成員,直接指揮了華東野戰軍17個縱隊作戰。

1949年1月,粟裕任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治委員(仍代理司令員、政治委員職務)。在渡江戰役中指揮所部追殲逃敵5個軍8八人於皖南郎溪、廣德山區,解放南京、杭州。5月指揮上海戰役,殲敵主力8個軍15萬人於上海外圍,使上海免遭嚴重破壞。先後兼任上海市軍管會副主任、南京市軍管會主任、南京市市長、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在解放戰爭中,他富有戰略遠見,善於關照戰略與戰役和各戰役、各階段之間的聯繫,適時集中和轉用兵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戰役的勝利,積累了組織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豐富經驗。

1951年,粟裕任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1954年任總參謀長。堅持真理,實事求是。深入研究國防戰略,制定作戰計畫,探索未來反侵略戰爭的戰略方針、作戰指導和國家戰備等問題,提出諸軍兵種建設方針和富有戰略創見的構想,使總參謀部在軍隊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中發揮重要的組織領導作用。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是第一至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

1958年,粟裕在軍委擴大會議上受到錯誤的批判,並因此長期受到不公正的對待。同年調任國防部副部長兼軍事科學院副院長。1972年任軍事科學院第一政治委員。他致力于堅持和發展毛澤東軍事思想,提倡學習軍事辯證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提出要在軍事領域解放思想,研究和回答現代戰爭提出的新問題。是軍事科學研究實踐的一位開拓者。“文化大革命”中曾任國務院業務組成員,在周恩來領導下,分管鐵道、交通、郵電、港口建設和造船統籌。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至第十一屆中央委員。1967~1968年、1975~1982年任中央軍委常委。1980年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82年當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1984年2月5日病逝於北京。

主要軍事著作有收錄在《粟裕軍事文集》、《粟裕論蘇中抗戰》、《粟裕文選》(三卷),著有《粟裕戰爭回憶錄》,相關書籍有《粟裕年譜》、《粟裕傳》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