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載
魾、鱯(《爾雅》),魤(《本草拾遺》),懶魚(《本草圖經》),蛔魚、蜾魚(《綱目》),白戟魚(姚可成《食物本草》),闊口魚(《本經逢原》),白冀(《隨息居飲食譜》)。魤魚不為人知,其實是因為這傢伙太難得了,以前只有它偶爾游到淺水區時漁民才有機會捕捉。據說美食第一人蘇東坡老先生便是有口福品嘗過魤魚,而且是交贊推薦的大V。當年他在品嘗魤魚後,曾寫下《戲作魚一絕》詩句,專門描繪了魤魚不同凡響的美味:“粉紅石首仍無骨,雪白河豚不藥人。寄予天公與河伯,何妨乞與水精靈。”
外形特徵
魤魚的成魚與南美著名的亞馬遜鮎魚一樣,一般都個頭很大,泉魚一樓水池裡的魤魚,基本上也不會低於10斤的。兩條白白的粗鬍鬚很長,淺綠色的大頭和灰白身體,翻轉過來,可以看到它的下巴和肚皮是略帶粉紅色的,寬大的嘴巴里牙齒參差猙獰,相信它的食物無疑都是活物,長成這么大的個子,不知吞噬了多少長江的魚蝦。
長吻鮠體延長,長約25厘米,為體高的5~6倍;吻錐形,向前顯著突出;口下位,呈新月形,唇肥厚,眼小,須4對,上下頜上均具鋒利的細牙齒數排,肩骨顯著突出,位於胸鰭前上方,頭頂部多少裸露,側線平直;背鰭Ⅱ6~7,硬棘後緣有細鋸齒;胸鰭刺發達,內緣也有鋸齒;臀鰭14~18,無硬刺;臀鰭前上方有一肥厚的脂鰭;全體裸露無鱗,背部稍帶灰色,腹部白色;鰭為灰黑色;生活於江河中,多棲於水的底層。捕食小型魚類、蝦、蟹、螺及水生昆蟲等。產卵期5~6月。季在有岩石的深水處越冬。分布長江流域。
烹飪方法
魤魚的做法,多以砂鍋為主,辣味開道,徽派烹飪法的辣味紅燒更適合料理魤魚。雖然看它的樣子,似乎並不太適合一般江鮮經常採用的清蒸,但根據幾位廚師朋友的說法,其實簡單的清蒸口味也是值得一品的。
魤魚除了魚色嬌美和肉質鮮嫩外,魚頭更是難得的好食材,特別是嘴角和下頜的皮層尤厚,全是鱉裙那樣的膠質肉,無比滑爽鮮美。與其他魚頭相比,魤魚頭絕對是最高級別的美餐。
魤魚因為無鱗刺少,吃這種魚,不需要像對待刀魚、白魚那么小心翼翼,張口大快朵頤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