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石(?-?),子姓,魚氏,名石,是子魚的曾孫,公孫友的孫子,宋國左師。
前576年八月,宋共公下葬。在這時,華元做右師,魚石做左師,盪澤做司馬,華喜做司徒,公孫師做司城,向為人做大司寇,鱗朱做少司寇,向帶做太宰,魚府做少宰。盪澤要削弱公室,就殺了公子肥。華元說:“我做右師,師所掌管的是對國君和臣下的教導。現在公室的地位低下,卻不能撥亂反正,我的罪過大了。不能盡職,豈敢以得到寵信為利呢?”華元便出奔晉國。[1]
華元和華喜屬於戴族;公孫師屬於莊族;其他六大臣(魚石、盪澤、公孫師、向為人、鱗朱做少司寇,向帶做太宰,魚府)都屬於桓族。魚石準備阻止華元逃亡。魚府說:“華元如果回來,必然要討伐盪澤,桓氏這一族就被波及而滅亡了。”魚石說:“華元如果能夠回來,即便允許他討伐,他也必然不敢。而且華元曾有大功,國人親附他,如果他不回來,恐怕國人會群起攻擊桓族,桓氏在宋國沒有人祭祀了。華元如果討伐盪澤,還有桓族的向戌在。桓氏雖然滅亡,必然只是亡掉一部分而已。”魚石自己在黃河岸上阻止華元。華元請求討伐盪澤,魚石答應了。華元這才回來,派遣華喜、公孫師率領國人進攻盪氏,盪澤被殺。[2]
魚石、向為人、鱗朱、向帶、魚府離開都城住在睢水旁邊,準備出奔國外。華元派人勸阻他們,他們不同意。十月,華元親自去勸阻,還是同意,華元就回來了。魚府說:“現在不聽從華元的話,以後就不能進入國都了。華元眼睛轉動很快,說話很急,已經有別的想法。如果不接納我們,現在就要疾馳而去了。”他們登上山頭一看,就看到華元疾馳而去。五個人驅車跟著華元,華元已經掘開睢水堤防,關閉城門登上城牆了。魚石、向為人、鱗朱、向帶、魚府就逃亡到楚國。華元派向戌做左師,老佐做司馬,樂裔做司寇,來安定國人。[3]
前573年六月,鄭成公入侵宋國,到達宋國曹門外,會合楚共王一起進攻宋國,占領了朝郟。楚國的子辛和鄭國的皇辰入侵城郜,占取幽丘。他們一起進攻彭城,將魚石、向為人、鱗朱、向帶、魚府送回,留下三百輛戰車做防守,然後回國。[4]
前572年正月己亥,晉國主導的諸侯聯軍包圍宋國彭城,彭城向晉國投降。晉國人將彭城的魚石、向為人、鱗朱、向帶、魚府帶回國,安置在瓠丘。
相關詞條
-
魚石[春秋時期]
華元如果討伐盪澤,還有桓族的向戌在。 華元請求討伐盪澤,魚石答應了。 魚府說:“現在不聽從華元的話,以後就不能進入國都了。
-
魚姓
魚姓是中國一個古老的姓氏,主要出自子姓,得姓始祖是春秋時期宋國君主宋襄公的庶兄子目夷(字子魚)。子魚的子孫有一支以先祖的字為姓,稱魚姓。 唐代亦有鮮卑族...
姓氏源流 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歷史名人 郡望堂號 -
魚[中國姓氏]
魚姓是中國一個古老的姓氏,主要出自子姓,得姓始祖是春秋時期宋國君主宋襄公的庶兄子目夷(字子魚)。子魚的子孫有一支以先祖的字為姓,稱魚姓。 唐代亦有鮮卑族...
姓氏源流 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歷史名人 郡望堂號 -
齊桓[春秋時期的齊國國君]
齊桓公(?-前643年10月7日),姜姓,呂氏 ,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上古五霸之一,與晉文公並稱“齊桓晉文”,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
人物生平 陵墓 為政舉措 家族成員 史書記載 -
華元
(公元前576年),宋共公去世。華元擔任右師,魚石擔任左師。司馬唐山攻殺太子肥,想殺掉華元,華元逃奔晉國,魚石阻止他,到黃河邊就返回來,殺死唐山...人物生平華元,宋戴公五世孫,華督曾孫,華生御事之子,春秋時期宋國大夫...
人物生平 留楚 歷史評價 史籍記載 -
《春秋左氏傳》
《春秋左氏傳》《春秋左氏傳》,記載中國春秋時期歷史的編年史書。多用事實...《春秋左氏傳》,簡稱《春秋左氏傳》。據西漢史學家司馬遷說,作者是魯國的左丘明。但左丘明是春秋末年人,《春秋左氏傳》卻提到戰國初期的某些史實,故許多...
簡介 編者簡介 寫作年代 思想內容 敘述方式 -
泓水之戰
重傷,不久死去,宋國由此失去了爭霸的實力。 戰爭過程春秋時期中原地區...押著宋襄公乘勢攻打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市),幸虧太宰子魚率領宋國的軍民...。因此,宋襄公不顧宋國國力尚弱,希望能以宋國的公爵地位壓服各國,並與楚國...
戰爭背景 戰爭起因 戰爭過程 戰爭影響 戰爭評價 -
百家姓[傳統蒙學三大讀物之一]
諸 左 石 崔 吉 鈕 龔 程 嵇 邢 滑 裴 陸 榮 翁 荀 羊 於... 連 茹 習 宦 艾 魚 容 向 古 易 慎 戈 廖 庾 終 暨 居 衡... 越 夔 隆 師 鞏 厙 聶 晁 勾 敖 融 冷 訾 辛 闞 那 簡 饒...
作品原文 部分由來 作品背景 作品鑑賞 後世影響 -
中國百家姓
虞萬支柯昝管盧莫經房裘繆乾解應宗丁宣賁鄧郁單杭洪包諸左石崔吉鈕龔程嵇邢滑...舄璩桑桂濮牛壽通邊扈燕冀郟浦尚農溫別莊晏柴瞿閻充慕連茹習宦艾魚容向古易慎戈廖庾終暨居衡步都耿滿弘匡國文寇廣祿闕東毆殳沃利蔚越夔隆師鞏厙聶晁勾敖融...
作品原文 部分由來 作品背景 作品鑑賞 後世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