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魚池村分為魚東(830來戶、近3000人),魚中(350來戶、1000多人),魚西(340來戶、1000多人)三個行政村,共有1500多戶、5000多人。原泰安至肥城的古街,寬約5.5米,長約2000米,古街道東西兩側原建的街樓被日寇炸毀拆除。沿街道西進有建於清朝末年民國初期的石塊壘砌房屋四合院一座,房頂上有約1.5m的石質水流子,屋內房頂用木板、榆木樑構建,一閻姓村民在此居住,家具古香古色。原奶奶廟及節孝牌坊已拆除,砸碎的石碑有的壘砌在牆上,殘存石碑有仙鶴的圖案,有關於“痘疹娘娘”的記載。
村名由來
據當地史料,魚池村名一說來自春秋范蠡之養魚池。清張開東《白蓴詩集》卷個二《魚池》詩注之:“魚池:為陶朱公種魚陂,在泰安縣西”。另一說是五代人王彥章,事於梁太祖,官至招討使。時在村北建一花園,內有養魚池,途經該村的人們前往觀看,長此以往,便以“魚池”代替“故鎮”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地理位置
魚池村古街
魚池村西一條青石條鋪就的古街,已修築約500餘年。古街西頭北側,有半塊“創置道路”的石碑,殘碑記載:“泰安神州正西大路60里名曰魚池”“壹畝受價銀四錢五分”,“立碣,此照萬年不朽”,“大明萬曆十五年歲次丁未四月初六吉日立”。在古街一側有百年歷史的李氏祠堂還巋然挺立。祠堂房頂坍塌,木雕、磚雕俱在,祠堂前有民國年間的重修碑一通,同治三年的碑一通。位於古街中間的關王廟內有重修關王廟碑記,是江西人在大明成化丁末年(1487年)立,已有500多年歷史。魚池村中心的東西街道是古時候泰安通往肥城的必經之路,長約三里(1500米),整個街形如“非”字,有三座戲樓,差不多等距離擺開,坐落在街心的南側,坐南朝北;街心北側與南面戲樓相對建有三座廟宇:東邊是泰山碧霞元君廟(俗稱老奶奶廟),中間是關王(帝)廟,西邊是三宮廟。在古街東段街心北側有節孝石牌坊,西段街心北側是一所1915年成立的山東省二等學堂(原屬崔氏私宅房舍)。由於年代久遠,學堂已是斷壁殘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