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薩達姆海珊從前線將陸軍中尉拉提夫召回到自己的辦公室,交給了他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執行這個任務,標誌著從此以後拉提夫進入了薩達姆的親衛行列,身價自然不可同日而語,但是也意味著他從此要失去一切自己的個人生活。而這個任務其實也並不複雜,充當薩達姆兒子“黑王子”尤達海珊的替身。尤達作為薩達姆的兒子從小依仗父親的權勢就胡作非為,無惡不作。女人、毒品和暴力是他生活中主要的組成部分。尤其是他對於暴力嗜血般的渴望以及極端兇殘的手段,讓人不寒而慄。現在拉提夫成為了他的替身,不僅要一舉一動都模仿尤達,還要時時刻刻圍繞在這個魔鬼的身邊。隨著戰爭的推進,尤達變得愈加的殘暴,而拉提夫也意識到,繼續扮演替身的後果不是死在美軍手中就是死在尤達的手中,唯一的出路只有想辦法逃出去。幕後花絮
影片改編自真實的故事,影片主人公的名字也保留了真實的原貌。影片記錄了拉提夫-亞希艾這位伊拉克共和國中尉的真實生活。製片方得資料大部分來自於拉提夫的自傳。而為了獲得更多的資料和直觀的認識,劇組也對於拉提夫進行了深入的採訪。編劇麥可托馬斯更是為了編寫劇本而特意來到敘利亞體驗生活,因為亞希艾曾經在這裡生活過一段時間。在那裡麥可托馬斯親眼目睹了薩達姆政權所遺留下得各種痕跡,他說:“來到故事的中心,我才能發現這其中有著宗教和家庭生活的內容。他們所希冀的就是有一個好的終結。對於這裡的人來說,這是宿命論,也是不可缺少的。當然,西方人可能並不理解這點。”出於對電影的觀賞性的考慮,托馬斯把創作的重點放在了他生活中最具有戲劇張力和衝突密集的部分,而同時他也省略了很多讓人不堪入目的場面。他說:“實際上,現實生活中有太多慘不忍睹的東西了,我並沒有把它們放在劇本里。而即便如此,這個故事也足以能打動人了。”
讓李塔瑪霍瑞來執導這部影片,則是考慮到本片需要處理大量的暴力、血腥內容,而塔瑪霍瑞在《夕陽武士》、《007》和《極限特工2》等影片中的拍攝經歷積累了足夠的經驗應對本片中更為真實的血漿,這也讓他很適合來執導這部電影。當然,李塔瑪霍瑞的加入主要還是為了考慮到影片的商業性,讓他用動作大片的手法來呈現這個真實的故事。
由此可見本片並不是一部完全真實的紀錄片,在經過了編導的再次加工創作後,原來真實的故事只是成為了創作者表達自己的一個工具。從中更多的還是透過編導的視角,以一個小人為線索看待整個世界。儘管如此,本片特殊的題材和接近紀實的手法還是吸引了不少眼球,雖然是限制上映,但本片依然有潛力製造一定的影響。
影片評價
《魔鬼的替身》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和處理,但是電影畢竟就是電影,好萊塢模式統治著編劇的頭腦。編劇者非要憑空捏造出一段莫名其妙的愛情和床戲來迎合消費市場,這個明顯的敗筆不但與影片本身沒有任何關係,而且虎頭蛇尾,沒有原因和結果,讓這部電影的嚴肅性和悲劇性大打折扣。
當然,影片的結尾還是處理的很巧妙,歷史中的烏代被美軍槍殺,但在1996年烏代被刺殺卻有其事,一直成為懸案。在電影結尾處,拉蒂夫和那位新娘的丈夫兩人變成了那兩個槍手,槍殺了烏代,影片也體現歷史背景,這也許就是好萊塢電影未來模式。(21世紀經濟報導評)
角色介紹
拉蒂夫·葉海亞
演員多米尼克·庫珀。伊拉克陸軍軍官,1987年,烏代找到他,強迫和威脅拉蒂夫擔任他的替身。為了能夠從形似到神似,拉蒂夫不但進行了一系列整容,還要求處處模仿烏代。進行了大量訓練,以及他抽古巴雪茄、舉杯喝酒時的動作。更讓拉蒂夫受不了的是,他還必須反覆觀看烏代和手下折磨、殺死敢反抗他的人的錄像。
烏代·海珊
演員多米尼克·庫珀。薩達姆·海珊的兒子,烏代·海珊是臭名昭著的黑暗王子,他做事惡毒、心狠手辣,熱衷於奢侈品、跑車,熱衷於派對,而且最要命的是他還很熱衷於美女。是一個做事不計後果,殘酷成性的花花公子。
賽拉布
演員露德溫·塞尼耶。烏代·海珊的情婦,她並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女人,來到烏代的身邊有她的目的,她怕有一天被烏代,所以為她自己的一些秘密而感到糾結萬分,只好跟拉蒂夫建立了一種親密的友誼關係。
獲獎記錄
時間 | 屆數 | 獎項 | 獲獎者 | 類型 |
---|---|---|---|---|
2013年2月21日 | 第38屆美國電影電視土星獎 | 最佳男主角 | 多米尼克·庫珀 | 提名 |
最佳驚悚電影 | 《魔鬼的替身》 | 提名 |
製作發行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
美國 | 2011年7月29日 |
美國 | 2011年1月22日聖丹斯電影節 |
德國 | 2011年2月11日柏林國際電影節 |
中國香港 | 2011年3月28日香港國際電影節 |
法國 | 2011年5月12日坎城電影市場 |
美國 | 2011年6月20日洛杉磯電影節 |
俄羅斯 | 2011年7月14日聖彼得堡國際電影節 |
加拿大 | 2011年7月31日Fantasia國際電影節 |
加拿大 | 2011年8月5日多倫多 |
英國 | 2011年8月10日 |
哈薩克斯坦 | 2011年8月11日 |
俄羅斯 | 2011年8月11日 |
英國 | 2011年8月12日 |
愛爾蘭 | 2011年8月12日 |
馬爾他 | 2011年8月31日 |
冰島 | 2011年9月2日 |
荷蘭 | 2011年9月8日 |
巴西 | 2011年10月6日裡約熱內盧國際電影節 |
土耳其 | 2011年10月14日 |
瑞典 | 2011年11月12日斯德哥爾摩國際電影節 |
日本 | 2012年1月13日 |
瑞典 | 2012年2月22日DVD首映 |
澳大利亞 | 2012年3月8日 |
巴西 | 2012年4月13日 |
韓國 | 2013年6月13日 |
演職員表
替身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
---|---|---|---|
拉蒂夫·葉海亞、烏代·海珊 | 多米尼克·庫珀 | ||
賽拉布 | 露德溫·塞尼耶 | ||
Munem | 拉得·拉維 | ||
Kamel Hannah | Mem Ferda | ||
Azzam Al-Tikriti | 達爾·薩利姆 | ||
Yassem Al-Helou | Khalid Laith | ||
Said Kammuneh | Pano Masti | ||
Latif's Father | Nasser Memarzia | ||
Saddam Hussein | 菲利普夸斯特 | ||
Rokan | Selva Rasalingam | ||
Mohammed Al Ramzi | Mark Mifsud | ||
Ali | Mimoun Oaïssa | ||
Jamal Al - Harza | Stewart Scudamore | ||
Qusay | Jamie Harding | ||
Saad Abd Al-Razzeh | Akin Gazi | ||
Hennahead | Marama Corlett | ||
Abdel Akle | Rachel Fabri | ||
Sajida Hussein | Frida Cauchi | ||
Bride | 艾波·羅絲·雷瓦 | ||
|
替身職員表
製作人 | Paul Breuls、Michael John Fedun、Alexandra Lodewijk、Emjay Rechsteiner、Guy Tannahill、Arjen Terpstra、Harris Tulchin、Catherine Vandeleene、Niels Bourgonje、Joyce van Diepen、Veronique Huyghebaert、Atilla Meijs |
導演 | 李·塔瑪霍瑞 |
副導演助理 | Colin Azzopardi、Louise Caruana Galizia、Will Haynes、Sian Angharad Lewi、Matthew Penry-Davey、Lance Roehrig、Gerard Caruana |
編劇 | 麥可·托馬斯 |
攝影 | Sam McCurdy |
剪輯 | Luis Carballar |
選角導演 | Amy Hubbard、Edward Said |
藝術指導 | Paul Kirby |
動作指導 | Charlo Dalli |
服裝設計 | Anna B.Sheppard |
視覺特效 | Simon Giles |
布景師 | Caroline Smit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