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頭舞龍燈

高頭舞龍燈

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高頭鄉,高頭舞龍燈歷史悠久。高頭5個村上萬人口,大部分是同宗共祖的江姓人。每年祖祠鬧元宵,最有特色的是舞龍燈,俗稱“迎龍”。全鄉三十多個較大的自然村,每村都不肯屈居人後,都要製作一條至兩條引以為豪的龍燈,到祖祠參拜,表演各種舞技,以增加祖祠元宵的熱烈氣氛。漢文化中龍是吉祥的象徵,客家話中“燈”與“丁”同音,又素有“鬧丁鬧財”之說,因此,高頭鄉江姓人每當元宵節臨近,都要大張旗鼓地張羅舞龍燈事宜。如今,它已成為一個高雅的民俗活動而延續下來。 龍燈一般用竹、木、紙、布等材料製成,龍身節數為單數,有9節、11節、13節不等。高頭的龍燈多為9節,外加一顆籃球般大小的戲龍彩珠。龍燈用竹篾紮成“骨架”,覆以棉彈紙,再用紅綠顏色畫上龍鱗等。為便於龍燈舞起來上下左右靈活擺動,節與節之間要隔開約1.6米的距離。一個個貼滿彩色紙條的篾環串接後,再和前後兩個龍燈的“節”相連。節內一般點上兩支紅燭,如今代之以燈泡。龍頭的兩角間掛一條紅綢子,下巴則貼著密密麻麻的彩色細長紙條,是為龍鬚。

高頭舞龍燈歷史悠久。高頭5個村上萬人口,大部分是同宗共祖的江姓人。每年祖祠鬧元宵,最有特色的是舞龍燈,俗稱“迎龍”。全鄉三十多個較大的自然村,每村都不肯屈居人後,都要製作一條至兩條引以為豪的龍燈,到祖祠參拜,表演各種舞技,以增加祖祠元宵的熱烈氣氛。漢文化中龍是吉祥的象徵,客家話中“燈”與“丁”同音,又素有“鬧丁鬧財”之說,因此,高頭鄉江姓人每當元宵節臨近,都要大張旗鼓地張羅舞龍燈事宜。如今,它已成為一個高雅的民俗活動而延續下來。

龍燈一般用竹、木、紙、布等材料製成,龍身節數為單數,有9節、11節、13節不等。高頭的龍燈多為9節,外加一顆籃球般大小的戲龍彩珠。龍燈用竹篾紮成“骨架”,覆以棉彈紙,再用紅綠顏色畫上龍鱗等。為便於龍燈舞起來上下左右靈活擺動,節與節之間要隔開約1.6米的距離。一個個貼滿彩色紙條的篾環串接後,再和前後兩個龍燈的“節”相連。節內一般點上兩支紅燭,如今代之以燈泡。龍頭的兩角間掛一條紅綢子,下巴則貼著密密麻麻的彩色細長紙條,是為龍鬚。

正月初五“開小正”後,龍燈製成,便開始練習打“龍鼓”。“龍鼓”是舞龍燈時的鼓樂伴奏。“龍鼓樂隊”以一面兩人抬著打的大鼓(俗稱“龍鼓”)為主,另外配上兩面銅鑼、一面銅鐘、兩副鈸。鑼鼓的節奏要與舞龍燈的動作緊密配合。一時間,敲鑼鼓的各展其能,舞龍燈的跳擲騰挪,村民往往把練習場圍個水泄不通。

舞龍燈的時間從正月十四至十六共三天。十四晚上,一般是持龍燈到有水潭的溪邊舉行“請水”儀式:燒香放鞭炮後,緊鑼密鼓合著《請水譜》的節奏震耳欲聾,龍頭對著水潭舞三下象徵潛水的動作。請了水,據說龍燈就有了龍的靈性,舞起來便得心應手。接著,龍燈率先去祖祠參拜列祖列宗牌位,再到各神壇如民主公王、媽祖廟等處參拜,然後到本自然村中的各樓各屋去參拜設在大廳里的觀音。在高頭,每一座樓都歡迎別村的龍燈到樓里來舞弄,多多益善,一為增添喜慶氣氛,二為增強樓的“龍勢”。

正月十五元宵之夜,龍燈都要集中到祖祠表演。表演分單龍戲珠和雙龍戲珠兩種。單龍戲珠舞姿活潑,變化多端;雙龍戲珠舞姿熱烈,妙趣橫生。短(9節)龍燈側重表演花式技巧,長(11節以上)龍燈側重表演翻騰旋轉。高東、高北、高南江姓上祖添澄、添侑、添滿是三兄弟,各建有祖祠,當地有尊長的習俗,全鄉的龍燈從七點半開始集中,先到高東祖祠表演,然後依次到高北、高南祖祠表演,約到十點半才結束。表演結束後,龍燈便有選擇地到鄉中有名望的長輩樓里,近.年則時興到港澳台僑胞樓里參拜。樓主在答謝他們時,燃放長長的鞭炮,還另加一個豐厚的紅包。

正月十六晚上,唯有高東的龍燈仍在如火如荼地舞弄。高東村有兩大坊,江宏海裔眾稱“上六家坊”,江孟策裔眾稱“下四家坊”,人丁都十分興旺。十五夜由“上六家坊”主持,叫“慶賞元宵”;十六夜由“下四家坊”主持,叫“重賞元宵”。雙方除在舞龍燈上下功夫外,還都要投入一大筆資金購買鞭炮和煙花。真的是群龍歡騰鬧元宵,火樹銀花不夜天,直鬧到大家精疲力竭,才盡歡而散。

舞龍結束,龍燈又要擎到原來“請水”的溪邊,同樣舉行簡短的儀式,象徵送“龍”回歸水府,然後才把龍燈收起來,留待來年再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