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創作
高迎春酷愛文學創作。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在全國各類報刊上發表文學作品,其作品以散文見長,作品多次在全國散文大獎賽中獲獎:1999年,散文《樓頂那叢綠》獲得岳陽《文藝之家》三等獎;2001年11月,散文《特別祭奠》獲得華龍杯全國詩歌散文大獎賽三等獎;2002年12月,散文《用心靈定格發現》獲得圓夢之旅全國詩歌散文小小說大獎賽三等獎;2003年11月,散文《父親》獲得春風杯全國詩歌散文大獎賽優秀獎;2003年12月,散文《把書讀成山》、《用心靈定格發現》榮獲首屆“古風杯”華夏散文大獎賽優秀獎;2004年10月,散文《香椿樹》、《在危險邊緣走過》榮獲第二屆“華夏作家網杯”全國文學大獎賽優秀獎;2004年12月,散文《剪一縷陽光悄悄珍藏》榮獲第二屆“古風杯”華夏散文大獎賽優秀獎;2005年3月,散文《致母親》、《撐把雨傘去觀景》榮獲首屆“千重山杯”中華當代精美短文大獎賽優秀獎;2005年4月,散文《生龍活虎緣起足下》榮獲首屆全國中老年養生保健徵文大獎賽優秀獎;2006年7月,散文《念心兒》榮獲第三屆“古風杯”華夏散文大獎賽優秀獎;2009年5月,散文《又是柔絲弄碧時》在《魯北文學》2008年度優秀作品評獎中榮獲散文類優秀獎;2010年1月,散文《注目洋槐》被《山東工商》雜誌評為2009年度“讀者最滿意的文章”並頒發了榮譽證書。散文作品《追尋柳暗花明》、《記憶中的姥姥家》、《生龍活虎緣起足下》入選《中華散文百年精華》;《剪一縷陽光悄悄珍藏》入選《華夏散文精選》;《念想兒》入選《華夏散文選萃》;《致母親》、《撐把雨傘去觀景》入選《中華當代精美短文大賽優秀作品集》;《故鄉采采珍蔬香》、《翠綠嬌嫩和事草》入選《山東散文選》,現已發表散文200多篇,總計60多萬字。作品多發表於《山東文學》、《散文世界》、《滇池》、《東方文學》、《文學世界》、《太原日報》、《遼寧日報》、《魯北文學》、《德州日報》等報刊。個人傳略收入《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中華名人大典》、《世界名人錄》、《中華傳世通鑑》、《中華文學藝術界精英人物》、《中國藝術家寶典》。
社會兼職
高迎春,從2005年3月至2010年3月,曾任中財論壇散文版五年版主,現任火鳥論壇散文版超級版主。2009年5月出版33萬字個人散文集《剪一縷陽光悄悄珍藏》,計畫今年出版第二部30萬字散文集《撐把雨傘去觀景》。
作品賞析
寧津蟋蟀賦 高迎春
寧津土壤,地脈靈秀。燥濕得宜,秋蟲“聖地”。天南地北,美譽寧津:中華蟋蟀第一縣。
此地蟋蟀,體色漂亮;頭圓須長,胸寬體壯;齒鋒銳利,鳴聲高亢;驍勇善斗,武藝高強。香港斗蟋,兩度奪冠;北京斗蟋,爭雄稱王;南征北戰,威名遠揚。
公元一九九零年,寧津聯合中科院,成立蟋蟀研究會,由“蟲聖”吳繼傳教授執筆,編寫《中國寧津蟋蟀志》,出版發行,轟動全國,一版再版,洛陽紙貴。
公元一九九一年,率先舉辦“中國寧津蟋蟀文化藝術節”。招攬天下“蟲客”,弘揚蟋蟀文化。聯合中國郵政,連續三屆,發行蟋蟀紀念封。盛況,電視轉播;新聞,報刊搶發。經濟搭台,文化唱戲。工商管理,市場活躍。中外客商,蜂擁雲集。由此,華夏皆知:寧津蟋蟀,堪比“金蟲”;寧津蟋蟀,神州第一。
寧津縣柴胡店陳莊村,自古出“蟲王”。田園蟋蟀,體魄強壯,剽悍好鬥,力量超群。明清兩代,貴為貢品。公元一九九八年,此處一隻寸長蟋蟀,賣得萬元,價高黃牛。斯事飛播,知者稱奇。公元一九九九年,陳莊村蟋蟀“紅砂青”,被上海客商慧眼識寶。此蟲紅色斗線,頭頸青中隱血,翅色轉紅起砂,性情暴烈,格鬥兇猛。連戰十數場,皆奏凱歌,確乎英豪,被人譽為“常勝將軍”。隆冬飄雪,紅砂青壽終,壯士去而不返。客商憐惜,特製金棺裝殮。乘滬航至濟南,租車飛奔,直達陳莊村。含淚祭拜,葬之田野;“常勝將軍”,魂歸故里。古人云:“不忘恩而報之,是仁;有功必報之,是義也。”斯事仁至義盡,知者莫不感懷濺淚。
蟋蟀溯源,遠涉太古。此蟲,目睹恐龍興衰;此蟲,見證人類出現。原始社會,崇拜圖騰;氏族部落,兼併融合;虛擬神靈,緣此誕生:海中之王“蛟龍”;鳥中之王“鳳凰”;獸中之王“猛虎”。觀六朝之景物兮,有蟋蟀之聲飛。古代先民,聰慧先知,百蟲之王,當屬“蟋蟀”。謂其有五德:“鳴不失時,信也;遇敵即斗,勇也;重傷不降,忠也;敗則哀鳴,知恥也;寒則進屋,識時務也。”將蟋蟀加以人格化,足見對蟋蟀之推崇。其形、其鳴、其勇,載入諸多古籍中。
蟋蟀振羽,金聲若琴。眾多名稱,始於鳴聲。曰“蛐蛐”;曰“吟蛩”;曰“促織”;曰“絡緯”。長安宮女,金籠養蟋。畜聽其歌,如聞天籟。眾多詩人,為其舞墨。阮籍詩錄:“蟋蟀吟戶牖,蟪蛄鳴荊棘。”杜甫謂曰:“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范成大稱讚:“壁下秋蟲語,一蟄鳴獨雄。”白居易吟詠:“西窗獨暗坐,滿耳新蛩聲。”蟋蟀鳴叫,和聲動聽,清音入詩韻;蟋蟀抖翅,歌姿美妙,入畫好丹青。
斗蟋遊戲,始於民間;田邊地頭,挖土築坑;放入蟋蟀,折草引鬥。口傳趣事,遍及華夏。宋代顧文薦,撰寫《負暄雜錄》,首記斗蟋之風:“斗蛩亦始於天寶年間,長安富人鏤象牙為籠而畜之,以萬金之資,付之一啄,其來遠矣。”盛唐時期,天下太平,享樂之風,愈演愈烈。鬥雞斗蟋,捉對廝殺;聚眾圍觀,樂由中取。宋代奸臣賈似道,酷愛斗蟋,著《促織經》,人稱“蟋蟀宰相”。宋度宗迷戀斗蟋,言稱斗蟋“軍國大事”,以致誤國,人稱“蟋蟀皇帝”。可見凡事有度,審慎把握為佳。
寧津蟋蟀,頗有來歷。是年,宋徽宗被俘,押送金國。途經滄州臨津(今德州寧津),隨行紅棚大車行李散落,車上蟋盆摔碎路旁,內中“金頭大王”、“銀頭大王”,悉數歸隱田野。宋徽宗見心愛之物逃離,黯然神傷,垂淚而言:去吧,去吧,有朝一日,你們定會稱雄華夏。看今朝,寧津蟋蟀,雄冠天下,似乎印證了宋徽宗之預言。
公元二零一零年,金秋又是,“中國寧津蟋蟀文化藝術節”,隆重舉辦。中國蟋蟀協會會長吳繼傳,親筆題寫“中華蟋蟀第一縣”匾額,為之揭牌。寧津蟋蟀文博館,同時開館。此館集收藏、研究、交流、展示、觀賞於一體,弘揚蟋蟀文化,展現民俗底蘊。申報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紀錄,被授予“最大的蟋蟀主題展示館---中華蟋蟀文化第一館”。寧津“百年黃河澄漿紫泥蟋蟀罐”,書法舞龍、丹青巧繪、雕刻鏤空,載入山東省“百種特色旅遊商品”名錄。
寧津蟋蟀,源遠流長。聽其鳴,可賞天籟之音;觀其斗,可視拼搏廝殺。以蟲娛情,遊戲其中,消愁解悶;以蟲雅興,陶醉其中,調劑生活,注定豐贍民眾之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