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辛[帝嚳別號]

高辛[帝嚳別號]
高辛[帝嚳別號]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帝嚳(kù),高辛氏,名俊(一作夋,夔),出生於高辛 (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高辛鎮),據說是黃帝的曾孫,中華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是《山海經》里天帝帝俊的原型。

姬俊的祖父玄囂(少昊)是黃帝元妃嫘祖的長子,父親名叫蟜極。姬俊5歲時受封為辛侯,15歲輔佐叔父顓頊,顓頊死後,時年30歲的姬俊繼承帝位,成為天下共主,以亳為都城, 以木德為帝,號高辛氏,深受百姓愛戴。死後葬於故地辛,建有帝嚳陵。

春秋戰國後,被列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帝嚳前承炎黃,後啟堯、舜,奠定華夏根基,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商、周兩朝先祖,帝摯、棄、契、帝堯之父。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傳說帝嚳因為母親踏巨人足跡而生。帝嚳少小聰明好學,德行高尚,聰明能幹,十二三歲便有盛名,十五歲時,被堂叔父帝顓頊選為助手,因有功被封於辛。

即位亳都

帝嚳 帝嚳

顓頊死後,侄子高辛即位,是為 帝嚳,時年三 十歲。因他出生並興起於高辛,故史稱高辛氏。帝嚳即位(部落首領)後,以木德為帝,以亳為都城。帝嚳明察秋毫,順從民意,為老百姓著想,仁威兼施,提升自我,使天下人民信服。可見帝嚳也是一位恩惠雨露,兆民誠服的帝王。後訂立節氣,改善人民生活質量,深受百姓愛戴。

為政舉措

遷都於亳

遷都於亳,民生上使得人民免於洪水之患,政治上便於徹底解決不安分的共工氏餘部。共工氏餘部一直從黃河中上游跑到長江中上游發展,建都於亳,便於將軍隊迅速投放到前線戰場。擊退外敵遊牧民族——犬戎之後 ,並沒有趁機窮追猛打,為的是將風險最小化,後將精力轉向內政,處理民族問題。

訂立節氣

傳說帝嚳以前,人們雖有一年四季的概念,但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從事農藝畜牧沒有一個科學的時辰順序,嚴重製約了農業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因此,帝嚳科學探索天象,物候變化規律,劃分四時節令,指導人們按照節令從事農畜活動,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華夏農業出現一次偉大的革命,農耕文明走進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知人善任

帝嚳以仁愛治國,生活儉樸;他平常神色莊重靜穆,品德崇高如山。他廣施恩惠、仁愛、講究信譽。他了解民間的疾苦,對天下人都一律平等。他絕不違背自然規律,又恭敬地祭祀天地鬼神,祈求神靈降福萬民。由於他德行崇高,因此深受百姓的愛戴。在他的治理下,社會富足,人民安居樂業。帝嚳亦能知人善任。羿的射箭技術天下無雙,帝嚳選拔他擔任射官,賜給他彤弓和蒿矢。羿也不負帝嚳深望,當白難反叛時,他一舉將其平定。鹹黑、柞卜長於音樂和製作樂器,帝嚳命他們為樂官,終於創作出《九招》之樂和鼙鼓、笭、管、塤、簾等新樂器。

締造盛世

帝嚳的部落,《春秋緯》中一本叫《命歷序》的書,說傳10世,400年,《易緯》中的《稽覽圖》說是350年。帝嚳時代可謂上古時期的太平盛世。他的治國方略是:一要博愛於人,二要讓民獲利,強調以誠信、仁德使天下治,帝嚳在人民民眾中尤以誠信而著稱。帝嚳作為一代帝王,不僅能養性自律,大公無私,而且倡導誠信,明察善惡,為歷代帝王所推崇,到了現代,仍有積極意義。

後世評價

司馬遷《史記》:“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鬱郁,其德嶷嶷。其動也時,其服也士。帝嚳溉執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

曹植《帝嚳贊》:“祖自軒轅,玄囂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撫寧天地,神聖靈賓,教訖四海,明並日月。”

劉勰:“昔帝嚳之世,鹹墨為頌,以歌《九韶》。”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漢以前人相信黃帝、顓頊、帝嚳三人為華族祖先,當是事實。”

軼事典故

鳳凰來朝

帝嚳非常喜愛音樂,他叫樂師鹹黑製作了九招、六列、六英等歌曲,又命樂垂作鼙鼓、鍾、磐等樂器,讓64名舞女,穿著五彩衣裳,隨歌跳舞。在音樂起鳴之後,鳳凰、大翟等名貴仙鳥也都雲集殿堂,翩躚起舞。古時認為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招來鳳凰。

嫁女盤瓠

高辛氏有一位老婦居住在王室,夜夢天降婁金狗下界托生,醒來耳內疼痛,旨召名醫醫出一希奇美秀三寸長的金蟲,以玉盤貯養,以瓠葉為蓋,一日長一寸,身長一丈二,形似鳳凰,取名麟狗,號稱盤瓠,身紋錦繡,頭有二十四斑黃點。其時犬戎興兵來犯,帝嚳下詔求賢,提出誰如果能斬番王頭,就把三公主(帝嚳之女)嫁他為妻。龍犬揭榜後即往敵國,乘番王酒醉,咬斷其頭,回國獻給帝嚳。帝嚳因他是犬而想悔婚。三公主聽說後認為不應該違背承諾,請求出嫁。於是帝嚳同意了女兒的要求,盤瓠與公主結了婚。婚後,公主隨盤瓠入居深山,以狩獵和山耕為生。生三子一女,長子姓盤,名能,次子姓藍,名光輝,三子姓雷,名巨佑,女兒嫁給鍾智深(亦作“字”)。畲族人民世代相傳和歌頌始祖盤瓠的功績。盤瓠是畲族圖騰崇拜的物件。畲族先民以擬人化的手法,把盤瓠描塑成神奇、機智、勇敢的民族英雄,尊崇為畲族的始祖。

姓氏來歷

顓頊聽說姬俊聰明多智,就請姬俊幫助他出點子。姬俊說:“九個國家齊來攻打我們,我們如果跟他們硬打硬拼,必然顧此失彼,難以取勝。”顓頊說:“以你之見呢?”姬說:“九國敵人都想獨吞我們的地盤,他們彼此之間必然互不相讓。我們若能叫他們之間互相打起來,不就好平滅了嗎?”顓頊一想:對呀!姬想這個辦法就是好。於是就派人分別到九國敵人中調撥他們的關係,很快使他們彼此發起了戰爭。後來顓頊沒費多大力氣,就平滅了九國之亂。顓頊看姬有能耐,就把他封在“辛”這個地方掌管一切。那時,這兒經常鬧水災,水來了,老百姓就往另一個地方遷徙。而重新遷徙的地方又鬧了水災,老百姓便又重新遷回來。這樣遷來遷去,老是不能安居樂業。高辛氏又想了一個辦法:帶領大家把住處的地勢加高。但是加高的速度卻趕不上水漲的速度,頭天加高的,第二天又被水淹沒了。夜裡,姬睡不著,便跑到天上跟玉皇辯理,說:“天既然生了人,為什麼又故意與人們為難,不叫人們活下去呢?”玉皇辯不過他,便派天神下來,一下子把“辛”這個地方的地勢抬高到了水面以上。這兒的老百姓再也不被洪水趕得亂跑了。從此“辛”便稱為“高辛”,姬便被稱為“高辛氏”。

相關爭議

帝嚳之名初見於春秋時史料中。有說法為:商朝人祭祀帝嚳,另有記載說“商朝人祭奠舜”。三國韋昭認為“舜”當為“嚳”字之誤。殷墟甲骨卜辭記載商人有個叫夔的祖先,成湯曾追封其父為商夔宗,王國維考證後認為“夔”為“帝嚳”之名,因形訛而成“夋”。因此由夔神而分化成嚳、夋二神,同見於《山海經》神話中,唯“夋”寫作“帝俊”,為全書中最主要最顯赫的一個上帝神。“帝嚳”只偶爾提到兩三次,而另外分化出“帝舜”一神。自晉郭璞至近代學者多認為“舜”自“夋”音變而出,“嚳”與“俊”、“舜”原由同一神“夔”分化出來已可論定。而夔、舜、俊和嚳在甲骨文中拼寫一樣。因此帝嚳可能就是成湯之父,這也是三皇五帝里唯一在甲骨文里有記載的。

此後唯“嚳”與“舜”進入歷史文獻中。嚳保持了其東方鳥夷商遠祖地位,大都說他與簡狄因玄鳥生契。“舜”除《國語》(韋昭已改為嚳)中仍保持其為商族始祖神地位外,其餘文獻皆與堯並舉,成為“三王”前的二帝,失去商祖身份。後因夏禹、后稷等全境諸族融合成華夏族,帝嚳便被編排入黃帝世系中。

到《五帝德》提出第一種“五帝說”,他便為五帝之一;第二種、第三種兩“五帝說”沒有他;第四種“五帝說”又有他。至於他與高辛氏的關係,正如顓頊和高陽氏的關係一樣,也是到《五帝德》、《帝系》中才合而為一的,以後遂成了歷史的定說。

史籍記載

《左傳·昭公元年》子產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後帝不臧,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於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

《左傳·昭公元年卷四·魯語上》:“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

《楚辭.天問》:簡狄在台,嚳何宜?玄鳥致貽,女何喜?

《孔子家語·五帝德》:「高辛氏之子,曰陶唐,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能降,伯夷典禮,夔龍典樂,舜時而仕,趨視四時,務元民始之,流四凶而天下服,其言不忒,其德不回,四海之內,舟輿所及,莫不夷說。」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自玄囂與蟜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顓頊為族子。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勛。娶娵訾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崩),而弟放勛立,是為帝堯。

《藝文類聚·卷十一·帝王部一》

司馬遷《史記》:“帝嚳有四子:長曰鷙,次曰棄,三曰契,四曰堯。”

《史記·五帝本紀》:“帝堯者,放勛。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帝嚳次子,初封於陶,又封於唐,故有天下之號為陶唐氏。”

《帝王世紀》記載:“帝摯之母,於四人中,班最下。而摯於兄弟最長,得登帝位。封異弟放勛為唐侯。摯在位九年,政微弱。而唐侯德盛,諸侯歸之。摯服其義,乃率群臣造唐而致禪。唐侯自知有天命,乃受禪,乃封摯於高辛(商丘高辛鎮)。”

曹植《帝嚳贊》頌曰:“祖自軒轅,玄囂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撫寧天地,神聖靈賓,教訖四海,明並日明。”

後世紀念

河南商丘帝嚳陵

商丘帝嚳陵 商丘帝嚳陵

帝嚳陵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南20公里的高辛鎮。陵前 原有帝嚳祠、沐浴室、更衣亭、禪門等古建築,院中有大量碑刻。現僅存明代碑刻一通。現存的墓地為一高大丘,長200餘米,寬100餘米。帝嚳陵維修於西漢,在元明又經多次修復,廟堂內中央有一口古井,樑上繪有彩龍,相傳大旱之年求雨多有靈驗,所以被人們譽為“靈井”。在原址上重新修葺的帝嚳陵,高大壯觀,南北長233米,東西寬130米。陵前一高聳的石碑上鐫刻著著名書法家唐玉潤先生書寫的“帝嚳陵”三個字,整座陵墓莊嚴肅穆。

河南安陽二帝陵

安陽內黃二帝陵 安陽內黃二帝陵

顓頊、帝嚳陵簡稱二帝陵,是高陽氏顓頊和高辛氏帝嚳的衣冠冢, 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鄉三陽莊村西北土崗上。帝嚳陵與顓頊墓為鄰,稱“二帝陵”。墓前立石碑一塊,上書“帝嚳陵”。附近建有甬道和圍牆。陵墓坐北面南,南北長2050米,東西寬1060米,占地面積350餘畝。1986年,二帝陵被世人發現,後經對陵墓區和祭祀區上面厚厚的積沙進行初步清理,元、明、清歷代御祭碑碣165通展現於世人面前,中軸線上御橋、山門、陵冢、拜殿等唐至清代12處建築和基址也連續被發現。2000年晉升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