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指要:尺子·鏡子·路子

《高考作文指要:尺子·鏡子·路子》是2003年9月1日重慶出版集團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余成憲。

內容簡介

高考作文,在高考語文試題中歷來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能否交出一篇優秀的作文,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考生的總體成績,作文也就成了許多學生的大難題,《尺子·鏡子·路子——高考作文指要》將指導考生如何應付這隻攔路虎。

媒體推薦

書評
知己知彼 點鐵成金
《尺子·鏡子·路子——高考作文指要》一書與讀者見面了。本書撰寫的目的,是通過對高考作文《等級評分標準》(以下簡稱《標準》)的學習和考場信息的回顧,以期探明在高考作文時對考生的要求,了解考生在考場中的得失,從而尋找一條提高考生高考作文水平的途徑,指導考生在高考作文時,知己知彼,發揮優勢,寫好作文,在寫作中產生點鐵成金的效果。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我國著名兵法家孫武在《孫子·謀攻》篇中的一句名言。在高考中,“己”指考生,“彼”則指教育部國家考試中心根據《考試說明》的要求,為指導評卷工作而制定的《標準》以及閱卷者。因此,認真學習《標準》,就能了解國家對考生在作文方面的具體要求;了解往屆考生在作文中的得失,就能有的放矢地制定應對方略去指導考前的作文訓練。為此,我們把《標準》當作一把“尺子”;把往屆考生在高考作文中的得失視為一面“鏡子”;把根據《標準》,結合往屆考生作文的得失和當前學生的實際制定應對方略,實施強化訓練定為一條正確的“路子”,在訓練中,進一步吃透《標準》,發現問題,注意信息的收集,擴大知識的積累,整理零星的感悟,提高思想的修養,強化思維的訓練,學好祖國的語言,最佳化考前的心理,掌握寫作的技能,在考前來一個全面“備戰”,全力實現知己知彼、點鐵成金的奮鬥目標。
有人問:把《標準》當尺子,按《標準》寫文章,不就成了“八股文”嗎?
這是一個必須回答的問題。“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古人云:“言為心聲。”好的文章總是心聲的自然流露,是個人感悟的盡情揮灑。縱觀古今,無論是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陶潛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魯迅的“救救孩子!”“我以
我血薦軒轅”,全是作者的肺腑之言。正因為如此,《標準》才非常強調:作文要感情真摯、見解新穎、材料新鮮,推理想像有獨到之處,有個陸特徵。可見,《標準》本身就旗幟鮮明地反對八股調,提倡創新作文。但作為“開科取士”的高考,為求評分的公平、公正、合理,就
不能沒有《標準》作為尺度,去給每一位考生的作文正確評分。如:切合題意、中心突出、內容充實、感情真摯、結構嚴謹、語言流暢、符合文體要求,字跡工整等等,而這,正是寫好一篇作文的起碼要求,不然,還叫什麼高考?梁章鉅在《制藝叢話》中曾說:“題目千變萬化,而行文總不越規矩二字。”舉凡成功的高考作文,全是遵循“規矩”所產生的,而失敗的作文,多由不知“規矩”所致。2002年高考的當天,怪才魏明倫應中央電視台《實話實說》專欄主持人之邀,在央視“考場”按高考作文題目作文,他寫的一篇題為《考場思考》的作文,雖屬上乘之作,但因未緊扣話題,評捲入只好將它劃人四等,給以低分(見《重慶晚報》2002年7月)。曹聚仁說:“考試的文章是見得考官,見不得朋友的。”考官衡量文章好壞的是《標準》,而朋友要的則是真情。試想:拋開《標準》,憑什麼給作文評分?所以梁章鉅指出:“人知其弊而守之不變者,非不欲變,誠以變之而未有良法。”可喜的是:現在的高考作文,試題明確規定:在符合作文要求,緊扣話題的前提下,允許考生“自選文體,自定主旨,自擬題目”。每位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擅長縱橫馳騁,施展才華。
基於以上情況,本書將引導臨考前的學生認真學習《標準》,以《標準》為“尺子”,以往屆考生作文的得失為“鏡子”,以圍繞《標準》要求,結合考場信息和當前學生的實際而提出的應對方略,強化考前訓練作為一條提高寫作水平的“路子”,並要求應考學生堅定不移地沿著這條路子走下去。誠如是,就會在考場中寫好高考作文。這就叫“知己知彼,點鐵成金”。
余成憲
2003年仲夏

圖書目錄

知己知彼 點鐵成金 余成憲
第一部分 總論
第一章 高考作文發展趨勢
第一節 作文的地位有望在穩定中攀升
第二節 題型取向看好供材作文
第三節 作文題材呈多元化發展的態勢
第四節 自主選擇文體,放寬限制
第五節 評分改革正在日趨完善
第二章 強化三向訓練 最佳化應試心理
第一節 強化三向訓練
第二節 最佳化應試心理
第三章 怎樣寫好創新作文
第一節 什麼是創新作文
第二節 為什麼要寫創新作文
第三節 怎樣寫好創新作文
第二部分 高考作文指要
第一章 切合題意 按題行文
第一節 切合題意的內涵
第二節 切合題意的考場作文例析
第三節 怎樣審題
第二章 中心突出 意高文勝
第一節 中心突出的內涵
第二節 立意不當的種種表現
第三節 處處顯山露水 字字旁敲側擊
第三章 內容充實 有血有肉
第一節 內容充實的內涵
第二節 內容不充實的表現
第三節 用事實說話 讓思想放飛
第四章 感情真摯 思想健康
第一節 感情真摯 思想健康的內涵
第二節 高考作文選評
第三節 高尚自我情操 精通表達藝術
第五章 結構嚴謹 構思巧妙
第一節 結構嚴謹的內涵
第二節 結構安排得失舉例
第三節 巧妙結構的四大法寶
第六章 語言流暢 連貫得體
第一節 語言流暢的內涵
第二節 語言不流暢的種種表現
第三節 下苦功學好語言
第七章 書寫規範 字型美觀
第一節 書寫規範、字型美觀的內涵
第二節 應對策略
第八章 符合文體 體定文正
第一節 符合文體的內涵
第二節 考場信息反饋
第三節 揚長避短,按自選文體要求作文
第九章 深刻、豐富、有文采、有創新
第一節 大膽地“亮”出自己的見解
第二節 言之有物 持之有故
第三節 用鮮活的語言表現燦爛的思想
第四節 寫出自己的個性
第十章 話題作文的特點及寫作
第一節 話題作文的命題特點
第二節 話題作文常見失誤例析
第三節 怎樣寫好話題作文
第三部分 訓練設計與例文點評
石集太聚 山高水闊 左瑞林

文摘

書摘
1.不扣材料,自行其是
雖然近年來的高考話題作文已明顯放寬了對審題的要求,但“淡化審題”並不等於不審題。尤其是文章立意必須立足於材料,緊扣話題。有的考生往往是逮著一半就開始跑,還沒看清看透材料就下筆了。由於不顧材料中暗含的限制,寫出來的文章也就往往是天馬行空,離題萬里了。
1998年全國高考作文題是《戰勝脆弱》,這個題目的重點應該落腳在“戰勝”二字上,文章的重點則應該是闡述或描寫“戰勝”的經過,從這些具體的經過中才可能體現出作者的修養與品性,以達到命題者的意圖。結果,有的考生用了大量篇幅來寫“脆弱”,強調其如何難於克服,甚至去分析其產生的原因,說明它最終可能導致的危害,梗概沒與命題的要求和作者本人的主觀思想意識聯繫起來。
有這么一個作文題目,材料是這樣的:一個年輕人老是抱怨自己窮,一位老人問他:“如果切斷你一根手指,給你5 000元,你幹嗎?”年輕人不乾。“如果讓你的雙腿癱瘓,給你10 000元,你幹嗎?”年輕人還是不乾。“如果讓你馬上死去,給你三百萬元,你幹嗎?”然後老人說:“你看,你現在是一個已經擁有三百萬家產的富翁了。”要求以“生命的價值”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某位同學寫出了這樣的一篇文章,他的中心立意是:生命的價值在於對夢想的追求。文章內容翔實、結構清晰,獨立地來看,不失為一篇好文章。可是,仔細分析我們會發現:“追求夢想”這個觀點與材料並無相關之處。“生命的價值”可以有很多表現方式,擁有夢想、追求夢想必然是其中之一,但由於與材料脫節,以此立意有些欠妥當。材料中老人向年輕人指出的“財富”都來自於年輕人自身,也就是說年輕人沒有發現自己的身上其實隱藏著巨大的財富,比如智慧、青春、健康……再由此延伸開去,能夠正確地認識自我,全面地肯定自我就是人生最大的意義。因此,中心立意可以定為:生命的價值在於認識自我,不斷挖掘自我潛力。
2.劍走偏鋒,首尾不合
出現這類情況的同學在寫作之前其實也有構思,所以一般文章的開頭都寫得不錯,能夠切入主題,扣緊材料立意。但是,由於構思尚不完善,或者在寫作過程中沒有一脈相承,一以貫之,導致偏離主題,越走越遠,最終得出的結論與開頭的立意並不吻合。
1994年的高考作文題是《嘗試》,文體要求是記敘文。命題者的意圖是明顯的:“嘗試”即為實現某一目的而試探性地開展實踐,最終必有收穫;儘管可能失敗。某位考生在文章的開頭即點題,記敘自己嘗試與父母溝通的一次經歷。本來這個選材和立意都是不錯的,但是作者寫著寫著就漸漸偏離了正軌,極力表現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代溝之深。結尾還提出了很多對現代親職教育的反思和探討,實際上已完全與主題脫節。
3.穿靴戴帽,材料游離
這種類型的作文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因為它的開頭、結尾都注意到了點題和照應,也有明確的中心,三大塊式的結構清晰。由於這些表象,很多同學容易麻痹,以為大功告成,得保險分是十拿九穩了。殊不知在寫作過程中實際已經橫生枝節,游離於主題之外了,結尾不過是強行回扯,裝點門面而已。這種游離的主要成因在於材料的選擇。因為所選材料與中心不能很好吻合,內容自然就“自成一格”了。
以2001年高考作文為例,“誠信”指誠實守信,是一種道德修養.某位考生人題之後即舉例展開論述。他選擇的材料是一位科學家不畏艱難從國外歸來,立志為祖國的航天事業奉獻終身的事跡。材料的很多細節都在反覆強調這位科學家堅信自己的祖國會日漸強大,堅信自己的理想會得以實現。表現的是這位科學家“排除萬難,堅守信念”的精神品質,與“誠信”的概念相去甚遠。不過,作者並沒意識到這一點,他在這則材料結尾的評論與文章的總結中仍然強調“誠信”。儘管穿上了靴子,戴好了帽子,在閱卷老師的眼中還是偏離話題,本質昭然。
二、中心不明
如果說中心不當通常是由考生的思想認識水平決定的,那么中心不明的情況很大程度上則是由構思時不周全、不重視造成的。很多同學在寫作時心裡亮堂,卻沒有明確地體現在行文之中,讀後讓人稀里糊塗,不知所云。
通過對此類作文的歸納整理,我們總結出這樣一些典型表現:中心雜亂,表述模糊,羅列現象。這三種情況都直接造成了中心立意的不明確,並且導致基礎等級的失分。可以說,一般的閱卷老師都非常重視中心是否明確的問題,並將此作為評判得分等級的關鍵因素。下面就分別來認識一下這三種情況的具體表現。
(一)中心雜亂
由於很多考生在寫作文之前沒有明確、單一的立意,寫作過程中不斷產生新的靈感,又一時難以抉擇,於是出現了千軍萬馬齊頭並進的局面,中心多而雜亂,沒有統一的聯繫,文章自然成了一片散沙。
2002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題是《面對大海》,雖然題乾中並沒有對中心立意作出過多的限制。但“大海”這箇中心意象本身就有非常明顯的特徵:比如寬容、博大。有一位同學完成了這樣一篇文章:
[例文] 面對大海
生在重慶,長在重慶,自然看海的機會很少。我親眼看到的,是涓涓的細流,形狀規則的河塘,滾滾的長江。而人海,在我眼裡,是一個神秘的未知數。
打開電視看到的人海,是藍藍的,在遠處,與天邊連為一線。
……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