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通信與信息專業規劃教材·現代通信網

通信網的業務 移動通信網網路結構 數據通信網路的拓撲結構

圖書信息

出版社: 機械工業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7月1日)
叢書名: 高等院校通信與信息專業規劃教材
平裝: 188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111239871
條形碼: 9787111239871
尺寸: 25.6 x 18 x 1.4 cm
重量: 299 g

內容簡介

《高等院校通信與信息專業規劃教材?現代通信網》從現代通信網路的基本概念、原理人手,以網路處理信息的具體對象為主線,對各類通信網路的系統組成、結構原理、關鍵技術、工程套用及發展等進行了較全面的闡述。全書共8章,主要內容包括:現代通信網綜述、電話通信網、移動通信網、數據通信網、寬頻綜合業務數字網、接人網、支撐網、下一代網路等。
《高等院校通信與信息專業規劃教材?現代通信網》結構合理、內容充實。既注重基礎知識的闡述。又注重新技術和新概念等的介紹。對抽象複雜知識的介紹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每章配有小結、思考題,便於教學實施,又適合讀者自學。

目錄

出版說明
前言
第1章 現代通信網概述
1.1 現代通信網基礎
1.1.1 通信系統基本組成
1.1.2 通信網路構成要素
1.1.3 通信網組網結構
1.1.4 通信網的分類
1.1.5 通信網的業務
1.1.6 通信網的服務質量要求
1.1.7 通信網的體系結構及標準化組織
1.2 現代通信網基礎技術
1.2.1 套用層技術
1.2.2 業務網技術
1.2.3 傳送網技術
1.2.4 支撐網技術
1.3 現代通信網路的發展趨勢
1.4 本書的組織結構
1.5 小結
1.6 思考題
第2章 電話通信網
2.1 電話通信網概述
2.1.1 電話網的組成
2.1.2 電話網的結構
2.2 電話網的技術
2.2.1 電話網的路由選擇
2.2.2 電話網的編號計畫
2.3 小結
2.4 思考題
第3章 移動通信網
3.1 移動通信網基礎
3.1.1 移動通信概念與分類
3.1.2 移動通信發展史
3.1.3 移動通信特性
3.1.4 移動通信的主要技術
3.2 移動通信系統的組網方式
3.2.1 移動通信網網路結構
3.2.2 移動通信區域覆蓋方式
3.2.3 移動通信系統的組成
3.3 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網
3.3.1 GSM系統的多址技術
3.3.2 GSM系統網路結構及接口
3.3.3 GSMPLMN網路結構
3.3.4 信道類型及幀結構
3.3.5 呼叫接續與移動性管理
3.3.6 通用分組無線業務
3.4 CDMA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網
3.4.1 CDMA系統
3.4.2 CDMA系統的基本原理
3.4.3 CDMA系統的特點
3.4.4 CDMA網路結構及信道類型
3.4.5 CDMA系統的呼叫處理及移動性管理
3.4.6 CDMA系統的關鍵技術
3.5 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
3.5.1 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概況
3.5.2 IMT-2000系統結構
3.5.3 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的關鍵技術
3.6 移動通信的發展趨勢—4G
3.7 小結
3.8 思考題
第4章 數據通信網
4.1 數據通信網概述
4.1.1 數據通信系統的基本構成
4.1.2 數據通信網路的拓撲結構
4.2 數據通信網體系結構
4.2.1 通信協定
4.2.2 高級數據鏈路控制規程
4.2.3 X25
4.2.4 TCP/IP
4.3 分組交換數據網
4.3.1 數據交換方式
4.3.2 分組交換數據網的構成
4.3.3 分組交換網中的數據流控制
4.3.4 網際互聯的方法
4.4 數字數據網
4.4.1 數字數據網的組成及特點
4.4 2數字數據網的網路結構
4.4.3 數字數據網的套用
4.5 幀中繼
4.5.1 幀中繼概述
4.5.2 幀中繼業務套用
4.6 計算機通信網
4.6.1 計算機通信網概述
4.6.2 計算機區域網路
4.6.3 高速網路技術
4.6.4 網際網路
4.6.5 網路安全與防火牆簡介
4.7 小結
4.8 思考題
第5章 寬頻綜合業務數字網
5.1 ISDN的基本概念
5.1.1 ISDN的網路結構
5.1.2 ISDN的用戶/網路接口
5.1.3 ISDN的信道與接口
5.1.4 ISDN業務
5.2 B-ISDN概述
5.2.1 從N-ISDN到B-ISDN
5.2.2 B-ISDN用戶/網路接口的參考配置
5.3 B-ISDN/ATM參考模型及協定
5.3.1 B-ISDN參考模型
5.3.2 物理層
5.3.3 ATM層協定
5.3.4 ATM適配層擠議
5.4 寬頻ATM交換技術
5.4 1ATM交換原理
5.4.2 ATM交換系統
5.4.3 ATM網路
5.4.4 ATM和IP的融合
5.5 擁塞控制與流量控制
5.6 小結
5.7 思考題
第6章 接入網
6.1 接入網的基本概念
6.1.1 接入網的定義和定界
6.1.2 接入網的功能結構和分層模型
6.1.3 接入網的接口與業務
6.1.4 接入網的接入技術分類
6.2 V接口
6.2.1 V5接口
6.2.2 VB5接口
6.3 數字用戶線接入
6.3.1 xDSL概述
6.3.2 ADSL接入技術
6.3.3 ADSL採用的調製技術
6.4 光纖接入網
6.4.1 光纖接入網的基本結構
6.4.2 光纖接入網的種類
6.4.3 ATM無源光網路
6.5 混合光纖同軸接入網
6.5.1 HFC的系統結構
6.5.2 HFC的頻譜安排
6.5.3 HFC的特點與套用
6.6 無線接人技術
6.6.1 固定無線接入技術
6.6.2 移動無線接入技術
6.7 本地多點分配業務
6.7.1 LMDS概述
6.7.2 IMDS系統結構
6.7.3 LMDS提供的業務
6.8 小結
6.9 思考題
第7章 支撐網
7.1 信令網
7.1.1 信令的概念與分類
7.1.2 No.7信令
7.1.3 No.7信令系統的基本功能結構
7.1.4 No.7信令電話用戶部分
7.1.5 No.7信令網的組成與網路結構
7.1.6 No.7信令網的編號計畫
7.2 ATM/B-ISDN網路信令
7.2.1 ATM/B-ISDN網路信令概述
7.2.2 B-ISDN用戶網路接口信令
7.2.3 B-ISDN網路節點接口信令
7.3 同步網
7.3.1 同步的基本概念
7.3.2 同步方式
7.3.3 同步網的組網方式及等級結構
7.4 電信管理網
7.4.1 電信管理網的基本概念
7.4.2 電信管理網的體系結構
7.4.3 TMN的邏輯層次模型與管理功能
7.5 小結
7.6 思考題
第8章 基於軟交換的下一代網路
8.1 智慧型網
8.1.1 智慧型網的特點
8.1.2 智慧型網提供的新業務
8.1.3 智慧型網的結構及功能
8.1.4 下一代智慧型網
8.2 軟交換技術
8.2.1 軟交換技術的概念
8.2.2 軟交換的網路體系結構
8.2.3 軟交換的接口協定
8.2.4 軟交換設備的功能特點
8.2.5 軟交換的優缺點
8.3 下一代網路
8.3.1 下一代網路的概念
8.3.2 下一代網路的特點
8.3.3 下一代網路的分層結構
8.3.4 軟交換在下一代網路中的功能
8.4 小結
8.5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