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學校教材:金融風險管理

高等學校教材:金融風險管理

《金融風險管理(第5版)》是2012年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安東尼·桑德斯(Anthony Saunders) 馬西婭·米倫·科尼特(Marcia Millon Cornett)。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金融風險管理(第5版)》改編自金融學國際權威專家安東尼· 桑德斯教授和馬西婭· 科尼特教授共同撰寫的《金融機構管理——一種風險管理方法》(Financial Institutions Management: A Risk Management Approach)第5版的中譯本。《金融風險管理(第5版)》結構清晰,信息容量大,內容新而易懂,並融合了豐富的教學方法,對金融機構管理者面臨的風險,以及管理這些風險的方法和市場作了全面介紹和詳細分析。《金融風險管理(第5版)》共23章,內容包括:利率風險、市場風險、信用風險、表外風險、外匯風險、主權風險、流動性風險、負債和流動性管理、業務分散化、國內和國外地域分散化、期貨和遠期交易、互換交易、證券化等。

本書是金融學國際權威專家安東尼·桑德斯和馬西婭·科尼特共同撰寫的,《金融風險管理》的英文原版書在國外一直占據著金融學專業基礎教材的領導地位。《金融風險管理(第5版)》不像傳統的教科書以資產負債為核心,按照行業進行分析,而是從風險管理的角度分析金融機構也像其他股份公司一樣追求麗水最大化。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安東尼·桑德斯 (美國)馬西婭·米倫·科尼特 ,譯者:王中華 陸 軍
安東尼·桑德斯(Anthony Saunders)教授是紐約大學斯特恩(Stern)商學院金融系主任。桑德斯教授從倫敦經濟學院獲得了博士學位。自從1978年以來,他一直在紐約大學講授本科和研究生的課程。在他的整個學術生涯中(包括教學和研究活動),其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金融機構和國際銀行業務方面。他在全球一些知名大學裡擔任客座教授,其中包括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和墨爾本大學。目前,他正擔任紐約大學金融機構所羅門研究中心的執行委員。
桑德斯教授同時在美國聯邦儲備董事會的學術顧問委員會和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的研究顧問委員會任職。此外,桑德斯博士曾經在美國貨幣監理署和費城聯邦儲備銀行做訪問學者。 他也曾經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訪問學者。他是《銀行與金融雜誌》和《金融市場、工具與機構雜誌》的主編,同時還擔任其他8種刊物的副主編——其中包括《金融管理》和《貨幣、信貸與銀行雜誌》。他的研究成果發表在所有重要的貨幣、銀行與金融雜誌上和一些著作中。此外,他還撰寫和與他人合著過幾本專業著作,最新的一本書名為《信用風險管理——新的風險價值和其他的方法》(第2版),紐約John Wiley & Sons 出版社2002年出版。
馬西婭·米倫·科尼特(Marcia Millon Cornett)是南伊利諾斯(卡邦戴爾)大學的雷恩(Reln)商科教授。她從伊利諾斯州的諾克斯(Knox)學院(設在蓋爾斯堡)獲得經濟學學士學位,並且從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Bloomington)分校獲得了MBA和金融學博士學位。科尼特博士撰寫並發表了數篇與銀行業績、銀行監管和公司金融相關的學術論文。她的論文發表在如下學術刊物上:《金融雜誌》、《貨幣、信貸和銀行雜誌》、《金融經濟學雜誌》、《金融管理》、《銀行和金融雜誌》。她曾擔任《金融管理》的副主編。如今,她是《銀行和金融雜誌》、《金融服務研究雜誌》、《FMA線上》、《跨國金融雜誌》和《金融經濟學評論》等刊物的副主編。科尼特博士現為南伊利諾斯大學信用合作社董事會、執行委員會以及財務委員會的成員。她曾執教於科羅拉多大學、波士頓學院和南衛理公會大學(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目前,她是美國財務管理協會、美國金融協會和西部金融協會的會員。
王中華,天津商業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教授,是《聰明的投資者》的譯者。
陸 軍,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教授。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金融風險管理》(第5版)是美國金融機構與風險管理領域最具影響力的教科書。在亞馬遜網上被讀者讚譽為 “The best book o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Excellent first risk management”, “One of the best books of market and financial risk”。回想桑德斯和科尼特20餘年來在每一次修訂再版時始終堅持“風險管理”的視角不動搖,其睿智和遠見令人感佩。
據調查,從1953年到2002年,在全球最有影響力的16本金融學期刊上,《金融風險管理》作者桑德斯發表的論文數量位居首位。作者深厚的學術背景,使本書自1994年首次出版以來深受讀者的歡迎。”

名人推薦

“《金融風險管理》是一部為本科高年級學生和MBA學員而編寫的教科書。縱觀全書,可以看到這樣幾個顯著特點:整體性強,體系完整;分析透徹;緊密聯繫實際;學習資源豐富。
——《聰明的投資者》譯者王中華

圖書目錄

第1章 金融中介機構的特殊性 1
導 言 1
金融中介機構的特殊性 1
信息成本 3
流動性風險和價格風險 4
其他特殊服務 5
其他方面的特殊性 5
貨幣政策的傳導 5
信貸分配 5
代際之間的財富轉移或時間中介 6
支付服務 6
面額中介 6
特殊性與監管 6
安全性和穩健性的監管 7
貨幣政策監管 8
信貸分配監管 8
消費者保護監管 9
投資者保護監管 9
準入監管 9
練習題 10
第2章 金融中介機構的風險 11
導 言 11
利率風險 11
市場風險 13
信用風險 14
表外風險 15
技術與營運風險 16
外匯風險 16
國家風險或主權風險 17
流動性風險 18
破產風險 18
其他風險和風險間的相互作用 19
練習題 20
第3章 利率風險I 21
導 言 21
中央銀行與利率風險 21
再定價模型 23
利率敏感性資產(RSA) 24
利率敏感性負債(RSL) 25
RSAs與RSLs的利率變化相同 26
RSAs與RSLs的利率變化不同 26
再定價模型的缺陷 28
市場價值效應 28
過度綜合 28
支付流量問題 29
表外業務現金流量 30
期限模型 30
資產和負債組合的期限模型 32
期限模型的缺點 34
練習題 37
第4章 利率風險II 39
導 言 39
有效期限 39
有效期限的一般公式 41
付息債券的有效期限 41
零息債券的有效期限 43
統一公債(永久債務)的有效期限 44
有效期限的特點 44
有效期限和到期期限 44
有效期限和收益率 44
有效期限和息票利息 45
有效期限的經濟含義 45
半年付息一次的債券 47
有效期限和風險防範 47
有效期限和對未來付款的風險防範 48
金融機構整個資產負債表的風險防範 50
風險防範與監管方面的考慮 53
使用有效期限模型時遇到的困難 53
有效期限匹配的代價高昂 53
風險防範是個動態的問題 54
較大的利率變動和凸性 54
練習題 56
附錄4A 58
將凸性納入有效期限模型中 58
關於水平期限結構的問題 62
關於違約風險的問題 63
浮動利率貸款和債券 64
活期存款和存摺儲蓄存款 65
抵押貸款和抵押擔保證券 66
期貨、期權、互換、利率上限期權和其他
或有債權 66
第5章 市場風險 67
導 言 67
市場風險的測量 68
市場風險的計算 68
風險度量(Risk Metrics)模型 69
固定收入證券的市場風險 69
外 匯 72
股 票 72
資產組合總計 73
歷史(或後向模擬)法 74
歷史(後向模擬)模型與風險度量模型 77
蒙特卡羅模擬法 78
監管模型:國際清算銀行的標準化框架 78
固定收益證券 79
外 匯 82
股 票 82
BIS的監管與大銀行的內部模型 83
練習題 85
第6章 信用風險:單項貸款風險 86
導 言 86
信用質量問題 86
貸款的種類 88
工商業貸款 88
房地產貸款 89
個人(消費)貸款 91
其他貸款 92
貸款收益的計算 92
貸款的契約承諾收益 92
貸款的預期收益 94
零售和批發貸款決策 95
零售貸款決策 95
批發貸款決策 95
信用風險的計量 96
違約風險模型 97
定性模型 97
信用評分模型 99
新的信用風險計量和定價模型 102
信用風險期限結構的推導 102
信用風險的失敗率推導 106
RAROC模型 107
違約風險的期權模型 109
練習題 114
附錄6A 116
信用計量模型 116
信用級別的變動 116
附錄6B 119
信用風險 + 119
違約率的頻率分布 119
附錄6C 121
信用分析 121
第7章 信用風險:貸款組合與集中風險 122
導 言 122
衡量貸款集中風險的簡單模型 122
貸款組合分散化與現代資產組合理論(MPT) 123
KMV資產組合管理者模型 125
資產組合理論的部分套用 126
貸款損失率模型 128
監管模型 129
練習題 130
第8章 表外風險 131
導 言 131
表外業務與金融機構的清償力 131
表外業務的收益和風險 133
貸款承諾 134
商業信用證和備用信用證 136
衍生契約:期貨、遠期、互換和期權 138
證券發行前的遠期買賣 139
貸款出售 139
非L表業務的表外風險 139
結算風險 140
關聯風險 140
表外業務在降低風險中的作用 141
練習題 143
第9章 技術和其他營運風險 144
導 言 144
營運風險的來源 144
技術創新和盈利能力 145
技術對收入和成本的影響 145
技術與收益 146
技術與成本 147
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成本效應實證分析與技術支出的意義 150
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以及X無效率 150
電子轉賬支付系統帶來的風險 151
其他營運風險 154
監管問題與技術和營運風險 155
練習題 157
第10章 外匯風險 158
導 言 158
外匯風險的來源 158
匯率的波動性與外匯裸露 160
外匯交易 160
外匯交易活動 161
外匯交易的盈利能力 161
外匯資產和負債頭寸 162
對外投資的風險和收益 162
風險與套期保值 162
利率平價理論 166
多種外匯資產和負債頭寸 167
練習題 169
第11章 主權風險 170
導 言 170
信用風險與主權風險 171
倒債與債務重新安排 172
國家風險評估 173
外部評估模型 173
內部評估模型 174
償債率(DSR) 174
進口率(IR) 174
投資率(INVR) 175
出口收入的波動性(VAREX) 175
國內貨幣供給增長率(MG) 175
利用市場信息來計量風險:欠已開發國家債務的二級市場 178
LDC市場價格及國家風險分析 180
練習題 182
附錄11A 183
應對主權風險的方法 183
債務股權互換 183
長期重組協定 184
貸款出售 185
債券貸款互換(布雷迪債券) 185
第12章 流動性風險 186
導 言 186
流動性風險產生的原因 186
存款機構的流動性風險 186
負債流動性風險 186
資產流動性風險 190
存款機構流動性風險的計量 191
流動性風險、非預期存款外流和銀行擠兌 195
銀行擠兌、貼現視窗和存款保險 196
人壽保險公司的流動性風險 196
財產事故保險公司的流動性風險 197
共同基金的流動性風險 197
練習題 199
第13章 負債和流動性管理 200
導 言 200
流動性資產的管理 200
實施貨幣政策的原因 201
流動性資產組合的構成 201
對流動性資產的收益和風險的權衡 202
美國存款機構的流動性資產準備管理問題 202
低於/高出準備金目標 205
負債管理 207
融資的風險和成本 207
負債結構的選擇 207
活期存款 208
生息支票(NOW)賬戶 208
存摺儲蓄 209
貨幣市場存款賬戶 210
小額定期存款和定期存單 210
大額定期存單 211
聯邦基金 211
回購協定 212
其他借款 212
美國存款機構的流動性和負債結構 213
保險公司的負債和流動性風險管理 214
其他金融機構的負債和流動性風險管理 215
練習題 215
第14章 存款保險和其他負債擔保 217
導 言 217
銀行和儲蓄擔保基金 217
存款基金喪失清償力的原因 219
金融環境 220
道德風險 220
恐慌的防範與道德風險 220
對存款機構風險行為的控制 221
股東約束 221
儲戶約束 228
監管約束 235
美國之外的存款保險制度 235
貼現視窗 236
存款保險與貼現視窗 236
貼現視窗 236
其他的擔保計畫 237
全國信用社管理局 237
財產事故保險公司和人壽保險公司 237
證券投資者保護公司 238
養老金擔保公司 238
練習題 239
第15章 資本充足率 240
導 言 240
資本與破產風險 241
資 本 241
資本的市場價值 241
資本的賬面值 243
權益市場價值和賬面值之間的差異 244
反對市場價值會計的理由 244
商業銀行和儲蓄機構的資本充足率 245
實際的資本規則 245
資本與資產比(或槓桿比) 246
風險資本比率 247
風險資本比的計算 249
其他金融機構的資本要求 263
證券公司 263
人壽保險公司 263
財產事故保險 264
練習題 265
附錄15A 267
計量信用風險調整資產的內部評級法 267
第16章 業務分散化 269
導 言 269
業務分割的風險 269
美國金融服務行業的分業經營 270
商業銀行業務和投資銀行業務 270
銀行業務和保險業務 272
商業銀行業務和商業活動 273
非銀行類金融服務企業和商業活動 273
與業務分散化相關的問題 274
安全與穩健問題 274
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效應 276
利益衝突 276
存款保險 278
監 管 278
競 爭 278
練習題 280
第17章 國內地域分散化 281
導 言 281
國內擴張 281
影響地域擴張的監管因素 281
保險公司 281
儲蓄機構 282
商業銀行 282
影響併購地域擴張的成本和收入協同效應 285
成本協同效應 285
收入協同效應 287
認可併購的指導原則 287
影響地域擴張決定的其他市場和企業因素 288
地域擴張的成功 290
投資者的反應 291
併購後的業績 291
練習題 292
第18章 國際地域分散化 293
導 言 293
全球及國際擴張 293
設在外國的美國銀行 294
設在美國的外國銀行 296
國際擴張的利弊 298
國際擴張的好處 298
國際擴張的弊端 299
練習題 300
第19章 期貨和遠期交易 301
導 言 301
遠期和期貨契約 301
即期契約 301
遠期契約 302
期貨契約 302
遠期契約與利率風險套期保值 303
利用期貨契約進行利率風險套期保值 304
單項套期保值 304
總體套期保值 304
日常套期保值和選擇性套期保值 304
期貨總體套期保值 305
基差風險問題 310
外匯風險套期保值 311
遠期套期保值 311
期貨套期保值 312
套期保值比率的估算 312
利用期貨和遠期進行信用風險套期保值 317
信用遠期契約和信用風險套期保值 317
期貨契約與災害風險 318
期貨和遠期監管政策 319
練習題 319
附錄19A 321
期貨單項套期保值 321
第20章 期權、利率上限期權、利率下限
期權和領式期權 322
導 言 322
期權的基本特徵 322
購買債券看漲期權 322
出售債券看漲期權 323
購買債券看跌期權 324
出售債券看跌期權 324
購買和出售期權 325
不願意出售期權的經濟原因 325
監管方面的原因 326
期貨套期保值與期權套期保值 327
債券和債券組合的套期保值方法 327
利用二項式模型進行債券期權保值 328
實際的債券期權 331
利用期權進行表內利率風險套期保值 331
利用期權進行外匯風險套期保值 335
利用期權來防範信用風險 336
利用差價看漲期權來防範災難風險 338
利率上限期權、利率下限期權和領式期權 338
利率上限期權 338
利率下限期權 341
領式期權 341
利率上限期權、利率下限期權和領式期權的
信用風險 344
練習題 344
附錄20A 346
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模型 346
第21章 互換交易 347
導 言 347
利率互換 347
利率互換實際產生的現金流 350
通過互換進行總體套期保值 351
貨幣互換 353
定息與定息貨幣互換 353
定息與浮息貨幣互換 354
信用互換 355
總收益互換 356
純信用互換 357
互換交易的信用風險問題 358
互換交易的沖抵 358
支付流量只涉及利息而不涉及本金 358
備用信用證 358
練習題 359
附錄21A 360
利率互換的定價 360
互換交易定價實例 360
第22章 貸款出售和其他信用風險管理方法 365
導 言 365
貸款出售 365
銀行貸款出售市場 366
貸款出售的定義 366
貸款出售的種類 367
貸款出售契約的種類 368
貸款購買者和貸款出售者 368
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出售貸款的原因 371
準備金要求 372
費用收益 372
資本成本 372
流動性風險 372
阻礙未來貸款出售發展的因素 372
進入商業票據市場的能力 372
客戶關係的影響 372
法律上的問題 372
促進未來貸款出售發展的因素 373
國際清算銀行的資本要求 373
市場價值會計 373
資產經紀業務和貸款交易 373
政府貸款的出售 373
信用評級 373
外國銀行貸款的購買和出售 374
練習題 374
第23章 證券化 375
導 言 375
轉手證券 375
政府國民抵押貸款協會(GNMA) 375
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FNMA) 376
聯邦住房抵押貸款公司(FHLMC) 376
發行轉手證券的動機及方法 376
轉手證券的提前還款風險 380
提前還款模型 383
擔保抵押債券(CMO) 389
擔保抵押債券的產生 390
A級、B級和C級擔保抵押債券的購買者 392
其他級別的擔保抵押債券 392
抵押擔保債券(MBB) 393
證券化創新 395
抵押轉手分離債券 395
其他資產的證券化 397
是否所有資產都可以被證券化 398
練習題 399

文摘

在過去的70年內,金融服務行業經歷了一個完整的循環過程。起初,銀行業是一個提供全方位服務的行業,直接或間接提供所有金融服務(商業銀行業務、投資銀行業務、證券投資業務和保險業務等)。20世紀30年代初,經濟及行業危機導致了其業務活動的分離。20世紀70~80年代,不受嚴格監管約束的新的金融服務行業(共同基金、經紀基金等)迅速崛起,從而使得金融服務職能更加分散。進入21世紀後,由於管制障礙解除、技術進步以及金融創新的影響,金融服務企業又能夠提供一整套的金融服務了。不僅傳統行業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而且還出現了全球化競爭。隨著競爭環境的改變,人們對利潤尤其是對風險的關注已顯得日益重要。本書的主題是金融機構風險的度量與管理。金融機構(例如銀行、信用社、保險公司與共同基金)的功能就是把資金從盈餘者(資金的提供者)導向資金短缺者(資金的使用者)。
雖然我們可以把金融機構分成保險公司、銀行、金融公司等,但是它們面對許多共同的風險。具體而言,首先,所有金融機構都面臨如下問題:(1)持有的資產可能面臨違約或信用風險;(2)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與負債的期限會在一定程度上不匹配,因而暴露於利率風險之下。第二,所有的金融機構都面臨某種程度的負債提現或流動性風險(風險大小取決於向負債持有者出售的債權憑證的種類)。第三,大多數金融機構都面臨某種承銷的風險,不管是通過證券的出售,還是發行各種類型的表內或表外的信用擔保。最後,所有的金融機構都面臨經營成本風險,因為金融服務的提供需要使用實際資源與後台支持系統(要共同使用勞動力與技術來提供服務)。
因為這些風險以及金融機構在金融體系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金融機構被給予了特殊的監管關注。1在本章中,我們首先考察與這種特殊性有關的問題。具體而言,金融機構——包括存款機構(銀行、儲蓄機構與信用社)和非存款機構(保險公司、證券公司、投資銀行、金融公司與共同基金)具有哪些特殊的功能?表1-1對這些特殊功能進行了歸納。這些功能是如何促進經濟發展的?其次,我們將考察什麼原因使得某些金融機構比其他機構更為特殊。第三,我們要看一看金融機構的特殊功能到底是怎樣的獨一無二及有多長的歷史。

序言

編 者 前 言
始於2006年的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金融風暴給全球經濟帶來了重創,同時也使得金融風險管理問題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隨著經濟的發展及時代的變遷,現代金融體系已變得非常龐大和異常複雜——無論從機構組成,還是從業務種類方面看都是如此。因此,為了維護金融體系的平穩運行以及巨觀經濟的安全與穩定,金融風險管理顯得日益重要。
美國的兩位學者桑德斯和科尼特教授撰寫的這本《金融機構管理——一種風險管理方法》,基於對各類金融機構所面臨的諸多風險所做的深入分析,提出了詳盡的風險管理方法。本書是作者在積累多年的教學和研究經驗的基礎上,針對大學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和MBA而編寫的教科書。可以說,該書為學習和研究金融風險管理的讀者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考慮到《金融機構管理——一種風險管理方法》(第5版)本身的內容所要求的教學時數太多,為了便於教學,我們對原文進行了適當的改編。具體而言,我們將原來的28章內容進行壓縮,改編成了23章。其中有5章內容,在原書中只是作為風險管理這一核心內容的“鋪墊”,因此被刪去。剩餘的23章內容只是進行了部分改編和壓縮。這樣,儘管進行了改編,但是原文的主體框架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而且重要的內容也都得到了保留。
從整個體系來看,改編後仍然包括具有嚴密邏輯聯繫的三個部分:首先,導論部分介紹了金融機構的特殊性以及金融機構所面臨的各類風險。之後,在風險衡量這部分,作者對利率風險、市場風險、信用風險、表外風險、技術與營運風險、外匯風險、主權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的計量方法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最後,在風險管理部分,作者從資產負債管理、存款保險與擔保、資本充足率、業務與地域分散化、衍生工具交易和資產證券化等方面,對各種風險管理方法作了深入、細緻的探討。
王中華
2012年4月
中 文 版 序
不僅是美國,實際上全世界都處在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最嚴重金融危機之中。2009年3月,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的價值在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內下降了54%,下降幅度超過了1937~1938年的股市崩盤(當時的下降幅度為49%)。2008年下半年,被美國的金融機構收回的欠債房屋達到了創紀錄的水平,其中全美有6.99%的借款人至少有一項拖欠,有11.1%的次級抵押貸款逾期未還。2009年初,美國的失業率超過了8%。商業銀行的巨頭花旗集團曾向政府尋求巨額的損失擔保和注資,以防止倒閉。在經歷了倒閉和併購之後,投資銀行的五大公司中只剩下了兩家(高盛和摩根史坦利),而且這兩家也都轉變成了商業銀行控股公司。作為美國最大的一家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僅僅是因為聯邦政府的緊急拯救才得以倖存下來。如果沒有聯邦緊急援助,美國的三大汽車製造商將會隨時破產,而且,即使在政府援助之下,克萊斯勒還是於2009年5月尋求了破產保護(通用汽車公司也於2009年6月1日宣布申請破產保護——譯者注)。國民經濟研究局(由頂尖經濟學家組成的一個私人團體,其任務是負責追蹤經濟衰退的起訖時間)聲稱,美國的經濟從2007年12月開始陷入衰退,這已經是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長的一次衰退了。事態仍在繼續,且每天都在變化。衰退何時終止及其對金融體系和金融機構的影響都還未能確定。
需要著重指出的是,儘管金融機構行業的狀況及參與者已經發生了改變,而且還將繼續發生改變,但倖存下來的金融機構將和以往一樣提供相同的服務。1999年的《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導致了全能金融機構的產生,這些機構類似於1933年之前存在於美國的金融機構。在21世紀頭10年的後期金融危機發生之前,這些金融服務控股公司(即同時提供多重金融服務的金融機構)已經成為了金融機構的主流(按總資產衡量)。目前的危機過去之後,繼續從事經營的金融機構將只能延續這種趨勢。換句話講,儘管金融機構行業的狀況及參與者會繼續發生改變,但金融機構提供的服務將仍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商業銀行和消費銀行業務、保險業務、投資銀行和經紀業務、共同基金和退休基金投資等。經歷過此次金融危機的金融機構將仍然提供多重金融業務,而不會只提供某一領域的金融業務。
科尼特和桑德斯教授非常高興地看到本書中文版的面世,並希望本書的這次出版能夠與世界其他地方的出版一樣取得成功。衷心希望中國的讀者能夠從中受益。
安東尼·桑德斯,馬西婭·科尼特
2009年5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