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羽流

高空羽流

20世界60年代中期試驗土星V運載火箭,當其第2級工作時,由地面觀測站發現第2級的液體火箭發動機J-2的噴管的噴流呈現出美麗的羽毛狀氣流,其景像非常壯觀。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羽流現象。土星V第2級採用的J-2液體發動機每台推力為104t,由5台並聯而成。它採用的推進劑為液氧和液氫,噴管膨脹比為27.5。在以後的飛行試驗中,這種羽流現象不僅在土星第2級J-2發動機的噴流出現,而且在其他高空工作發動機的噴流也發生。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當發動機在高空工作時,大氣壓力很低,噴流離開噴管時有一定的壓力,於是在噴管出口處超聲速氣流在近似於真空條件下膨脹。因此,在噴管出口發生膨脹形成燃氣羽流現象。

研究歷史

國外對羽流流場的分析與模擬研究開始於20世紀60年代初期,但由於羽流問題的複雜性及當時計算條件的限制,人們只能採用簡單的實驗和半經驗的工程算法。比較有影響的有HiilandDraper模型、Simon模型和特性算法等。這三種簡化模型的不足之處是,都沒有考慮熱邊界層效應和邊界層內的聲速部分的影響,計算區域都在羽流中心線附近的連續流區域,不包括回流區和自由分子區;特性算法還假設羽流為理想氣體的絕熱、無黏、等熵流動,1963年G.A.Bird在氣體流動與傳熱問題領域提出直接蒙特卡洛模擬(Direct Simulation Monte Carlo.DSMC),即採用機率論方法判斷分子問是否發生碰撞,建立了DSMC方法。20世紀80年代,G.A.Bird提出可變硬球以及通過輸運係數確定分子碰撞截面的現象學方法,改進了由無結構分子組成的氣體流動分子碰撞對抽樣機率函式,並將DSMC方法引入火箭發動機羽流計算領域。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計算機和數值計算技術的發展,一般採用多方法結合模擬空間發動機羽流流場.尤其是在分析具有多種流動方式的羽流時,被廣泛採用的是將CFD方法和DSMC方法相結合。近些年,國內外羽流研究重點逐漸轉向真空羽流流場、反流特性以及潛在的污染效應;大氣巾及真空巾羽流一羽流的交會現象;新型發動機羽流及DSMC法機率模型的完善和建立。對空問發動機羽流複雜結構、特性和許多物理現象進行了模擬,且編制了一些比較複雜的電腦程式。這些數學模擬主要是預測各種羽流參數,如溫度、速度、壓力分布、雷達有效反射面積、傳熱、輻射、凝結、光學表面的沉積、撞擊力或化學成分。分析通常局限於羽流巾各獨立空問區域(例如核心區、外層、超聲速/亞聲速區、連續流/自由分子流區、近場/遠場)。且許多對流動的動力學或穩定性採用了不同的假設(一般是忽略了湍流效應或邊界層/激波之間的相互作用)。在處理化學反應、固態物含量、能量釋放、羽流內的組分變化、不同飛行高度、與空氣及飛行器的相互作用或選定的譜段等方面,算法也是各種各樣的。許多算法需要對顆粒尺寸、顆粒數量、空間和尺寸分布、氣體速度分布、混合層的形狀和邊界或湍流特性等作出假設。數學模型非常複雜,維數有一維、二維和三維。為預測不同的量,羽流分析常採用一個以上的模型,許多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要通過實際羽流測量數據的外推來指導求解過程。但需要注意的是,用計算機分析結果來預測許多羽流特性未必總是可靠和有效。然而,模型有助於了解羽流,並能夠在一定範圍內將試驗結果外推到不同的條件。空問發動機羽流中有些物理現象還未完全認識清楚,且所有模擬實際上都是不同程度的近似,為得到合理的數學解作了不少簡化假設,故數學模型的套用場合是有條件的。

特性

羽流的尺寸、形狀和內部結構隨高度而顯著變化。在低高空的羽流中,有一個非擾動非黏性的核心心(尚未與空氣混合的排氣)和混合區。混合區是圍繞核心區的湍流層,其厚度隨離噴管的距離以及高度而增加。在混合區中,來自外界空氣的氧會與排氣中的富燃組分發生二次燃燒或補燃。高空羽流場的複雜性還表現在羽流中的燃氣組分的構成多樣且不可忽略。在排氣中不完全氧化的燃料組分如H、CO、NO或CH與大氣中的氧發生化學反應,大部分燃燒成HO、CO或NO,這種二次燃燒產生的熱量提高了該補燃層的溫度和比容。在羽流巾場,激波強度減弱,較多的質量流量與外界空氣混合,輻射來自於羽流各處。在羽流遠場,排氣與外界空氣沿整個羽流截面充分混合,其當地壓力基本上為外界空氣的壓力。超聲速排氣從噴管噴出,將經歷普朗特-邁耶型膨脹波,這些膨脹波附著在噴管唇部,這些膨脹使緊接噴管出口的外側流線彎曲,並增加了羽流外層氣體的馬赫數。低空、中高空情況下,噴管出口羽流巾存在正激波,即形成馬赫盤。

對於高高空羽流,由於火箭發動機噴管出口壓強與外界當地壓力之比非常大,羽流形狀變化很大,直徑不斷增大,形成一個開花結構。噴管出口羽流中不出現正激波,即不會形成馬赫盤。附著在噴管唇部的普朗特-邁耶型膨脹波能使超聲速羽流某些部分的彎曲與噴管軸線的夾角超過90°,還有可能出現高欠膨脹引起的炮口效應那樣的燃氣噴出。普朗特-邁耶型膨脹波引起超聲速羽流某些部分的彎曲與噴管軸線的夾角理論極限值對k=1.4的空氣為129°,對k=1.3的氣體(接近火箭發動機排氣南值)約為160°。估計羽流對太空飛行器部件的熱效應、撞擊效應以及可能的污染效應時,需對這種倒流現象進行分析。

羽流效應

出現羽流後引起的一些效應,稱為羽流效應。主要有:

(1)引起外流離體。這是超聲速氣流由於羽流影響,發生向內轉折造成的。其結果出現渦流區,引起飛行器阻力增加。

(2)產生附體斜激波,形成附加波阻。這是外流向轉折引起的。

(3)增加了飛行器的熱影響。太空飛行器在軌飛行時,姿控發動機點火後形成的羽流回流和熱輻射等將對位於流場內的太空飛行器表面及太陽能帆板產生撞擊,引起力和熱載的效應。這些效應將引起在軌太空飛行器的無控移動,使部組件受熱導致失去功能。

(4)電磁效應。羽流中存在各種帶電微粒,且面積很大,在飛行器後面形成一定強度的電磁場。這個電磁場對飛行器的無線電通訊聯繫有一定的影響。

(5)增大了目標面積。羽流面積大,且有一定的亮度。當武器在飛行時,更容易被敵方發現,遭到敵方的攔截。

(6)污染影響。由於羽流形成的燃氣回流將有害有污染的燃氣帶給太空飛行器,使太空飛行器部組件受到污染。太空飛行器往往對表面的污染物濃度有著一定的要求,微量的污染物在功能表面上沉積可能會引起太空飛行器功能的退化和失效。

影響因素

太空飛行器發射時,羽流環境主要受到以下兩部分影響:一部分是星箭分離後,為減少空間碎片的產生或是末級離軌需要,需在軌排放火箭末級貯箱內的剩餘推進劑,排放出的推進劑進入太空後,在高真空環境下立即失穩破碎為大量液滴,很快在箭體周圍形成由液滴和蒸氣組成的氣液羽流場。另一部分是運載火箭上的反推火箭發動機工作時也會產生含有少量固體顆粒的噴射羽流。此外,因發射任務需求有的火箭還帶有上面級,而上面級在和衛星分離後其減速或離軌時的姿控發動機噴流也會對衛星產生污染作用。國外研究指出,羽流場中包含的一些燃燒產物會對太空飛行器形成污染,其主要是羽流中的燃燒產物碰撞太空飛行器後形成凝結或附著,污染沉積物使太陽電池矩陣功率降低.使衛星光學系統圖像失真變形,使熱控塗層表面反射率和發射率降低等。目前.美國航天局和歐洲航天局規定:光學衛星表面通常可允許的最大污染量為2×10 g/cm 。

意義

隨著空間技術的發展和相關研究的深入,人們要求太空飛行器具有更高的精度、更長的壽命、更小的設計裕度,以適應空間探測巾日趨激烈的競爭。另外,羽流主動污染和防護措施在國防上有著深遠和現實的意義,從這點出發,羽流問題的研究尤為迫切。這就要求對羽流的理解進一步深入,分析模型、數值模擬和實驗方案更加可靠和精確。這使得對羽流的準確分析成為高質量飛行器及其負載設計的重要一環。羽流的研究是上個世紀沒有揭開的謎,特別是羽流的污染問題,目前國際上還沒定論。羽流問題的研究,是一個艱難的探索,也是一個航天大國不可迴避的領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