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源[民國時期東北軍將領]

高福源[民國時期東北軍將領]

高福源(1901—1937),字紹卿,祖籍直隸(今河北)鹽山,1901年出生於遼寧省營口縣馬家屯村(今大石橋市博洛鋪鎮神樹村)。其父高玉麟曾任袁世凱時期的管帶(騎兵營長)。高福源十多歲時,從家鄉營口到綏遠,後在北京匯文中學讀書。1921年考入北京輔仁大學。1923年秋,考入東北講武堂第五期學習。畢業後,歷任東北軍連長、張學良衛隊營長、少校團副、中校主任、上校團長、少將旅長等職。1936年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2月5日被105師師長劉多荃誘殺。1981年,西安市人民政府舉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儀式,把他的骨灰盒和遺像安放在西安市烈士陵園。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頒發了革命烈士證書。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高福源(1901—1937),字紹卿,祖籍直隸(今河北)鹽山,1901年出生於遼寧省營口縣馬家屯村(今大石橋市博洛鋪鎮神樹村)。其父高玉麟曾任袁世凱時期的管帶(騎兵營長)。高福源十多歲時,從家鄉營口到綏遠,後在北京匯文中學讀書。1921年考入北京輔仁大學。1923年秋,考入東北講武堂第五期學習。畢業後,歷任東北軍連長、張學良衛隊營長、少校團副、中校主任、上校團長、少將旅長等職。1936年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高福源隨東北軍在南京政府的“日軍此舉不過尋常尋釁性質,為免除事件擴大起見,絕對抱不抵抗主義”(《民國日報》1931年9月27日)命令下,被迫退守關內。他在目睹了日寇給東北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後,總是以身為軍人,在國難當頭之日,未能報效祖國而引為憾事。1933年初,日寇發動了長城之戰,高福源與其他愛國官兵一起勇敢地投入到抗擊日寇的前線。當年秋,他升任六十七軍一○七師六一九團團長。此後,高福源為了能夠早日收復祖國疆土,從嚴治軍,狠抓訓練,對全團官兵既能做到嚴肅軍紀,又能做到身體力行,深得部下的擁護和當地民眾的愛戴,以致部隊開拔時,駐地百姓扶老攜幼為其送行,這在當時實屬少見。

1933年秋,升任東北軍六十七軍一○七師六一九團團長。曾與東北軍著名愛國將領黃顯聲商談過抗日大計。1935年10月22日,與紅軍交戰被生俘。在中國共產黨教育下,他更加擁護抗日。不久,又返回東北軍,積極宣傳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說服張學良聯共抗日,說服了東北軍一一○師兩個營投誠,在紅軍同東北軍之間搭起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橋樑,促成了“西安事變”、兵諫蔣介石抗日的局面。“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東北軍內主戰的“少壯派”槍殺了六十七軍軍長王以哲。105師師長劉多荃誤認為高福源也參與了殺害王以哲活動,派人於1937年2月5日將他誘殺。1981年,西安市人民政府舉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儀式,把他的骨灰盒和遺像安放在西安市烈士陵園。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頒發了革命烈士證書。

主要功績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高福源隨東北軍在南京政府的“日軍此舉不過尋常尋釁性質,為免除事件擴大起見,絕對抱不抵抗主義”(《民國日報》1931年9月27日)命令下,被迫退守關內。他在目睹了日寇給東北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後,總是以身為軍人,在國難當頭之日,未能報效祖國而引為憾事。1933年初,日寇發動了長城之戰,高福源與其他愛國官兵一起勇敢地投入到抗擊日寇的前線。當年秋,他升任六十七軍一○七師六一九團團長。此後,高福源為了能夠早日收復祖國疆土,從嚴治軍,狠抓訓練,對全團官兵既能做到嚴肅軍紀,又能做到身體力行,深得部下的擁護和當地民眾的愛戴,以致部隊開拔時,駐地百姓扶老攜幼為其送行,這在當時實屬少見。

1933年秋,升任東北軍六十七軍一○七師六一九團團長。曾與東北軍著名愛國將領黃顯聲商談過抗日大計。1935年10月22日,與紅軍交戰被生俘。在中國共產黨教育下,他更加擁護抗日。不久,又返回東北軍,積極宣傳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說服張學良聯共抗日,說服了東北軍一一○師兩個營投誠,在紅軍同東北軍之間搭起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橋樑,促成了“西安事變”、兵諫蔣介石抗日的局面。

人物評價

高福源是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革命烈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