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大學生創業群體主要由在校大學生和畢業生組成,由於大學擴招引起大學生就業等一系列問題,一部分大學生通過創業形式實現就業,這部分大學生具有高知識高學歷的特點,但是由於大學生缺乏相對應的社會經驗,所以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幫助。大學生創業逐漸被社會所認同和接受,創業者同時也肩負著提高大學生畢業就業率和社會穩定等歷史使命。在高校擴招之後越來越多大學生走出校門的同時,大學生創業就成為了大學生就業之外的一個社會新問題。
優勢
1.大學生往往對未來充滿希望,他們有著年輕的血液、充滿激情,以及“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而這些都是一個創業者應該具備的素質。
2.大學生在學校里學到了很多理論性的東西,有著較高層次的技術優勢,而目前最有前途的事業就是開辦高科技企業。技術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大學生創業從一開始就必定會走向高科技、高技術含量的領域,“用智力換資本”是大學生創業的特色和必然之路。一些風險投資家往往就因為看中了大學生所掌握的先進技術,而願意對其創業計畫進行資助。
3.現代大學生有創新精神,有對傳統觀念和傳統行業挑戰的信心和欲望,而這種創新精神也往往造就了大學生創業的動力源泉,成為成功創業的精神基礎。大學生夢想心了懷揣創業夢想,努力打拚,創造了財富。
弊端
1.由於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常常盲目樂觀,沒有充足的心理準備。對於創業中的挫折和失敗,許多創業者感到十分痛苦茫然,甚至沮喪消沉。大家以前創業,看到的都是成功的例子,心態自然都是理想主義的。其實,成功的背後還有更多的失敗。
2.急於求成、缺乏市場意識及商業管理經驗的缺乏,是影響大學生成功創業的重要因素。學生們雖然掌握了一定的書本知識,但終究缺乏必要的實踐能力和經營管理經驗。此外,由於大學生對市場行銷等缺乏足夠的認識,很難一下子勝任企業經理人的角色。
3.大學生對創業的理解還停留在僅有一個美妙想法與概念上。在大學生提交的相當一部分創業計畫書中,許多人還試圖用一個自認為很新奇的創意來吸引投資。這樣的事以前在國外確實有過,但在今天這已經是幾乎不可能的了。
4.大學生的市場觀念較為淡薄,不少大學生很樂於向投資人大談自己的技術如何領先與獨特,卻很少涉及這些技術或產品究竟會有多大的市場空間。就算談到市場的話題,他們也多半只會計畫花錢做做廣告而已,而對於諸如目標市場定位與行銷手段組合這些重要方面,則全然沒有概念。
基本能力
1、規劃人生、制定計畫
這一點對年輕人來說,是不容易實現的。尤其是大學生剛出校門,對社會和自己的認識還非常有限。要想清楚地知道自己以後發展方向在哪裡,僅靠自身的苦思冥想是找不到答案的。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自己去觀察別人,徵求“過來人”的意見,再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一些小的目標,通過確定和實現這小小目標,再慢慢地開始規劃自己的人生。
在創業過程當中,要經常性地提前計畫或規劃一些事情。
2、膽識和魄力
作為創業者,你就是團隊的靈魂。團隊運營後,甚至在籌備之初就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決策,你的一舉一動都左右著創業的發展走向和興衰。前期創業者可能會廣泛地徵求親朋好友的建議,一旦自己能夠獨立自主後,就必須要通過自己的智慧和膽識去決定各種大小事務。當在自主地做出決策時,謹慎是必不可少的,一旦優柔寡斷可能就會失去一個絕佳的商業的機會。同時,決策的膽識和魄力一定是要建立深思熟慮的基礎之上,既要選擇風險小又要兼顧利益最大化。
在創業者人際交往過程當中,與人談判的情況必不可少。談判對創業者的要求是綜合多面的,需要求創業者有一定的語言能力、心理分析能力、人文素養等。要想在談判當中占得主動地位,必須要有很強的談判能力。傑出的談判能力能夠讓創業者在談判過程當中直接獲得更多的利益。
3、社會交往能力
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僅能給人生帶來快樂,而且還能助人走向成功。大學生創業者在開始創業後必將會接觸到各種不同類型、身份的人,而接觸的人大多都是跟自己的利益攸關的。所以從創業最開始就要學會跟各種人打交道。要儘可能地去結交人脈,認識朋友,捨得給自己投資。在與前輩們的交流和學習當中不斷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針對性地加以完善。
4、保持身心健康
創業者經常是要與孤獨和挫折為伴,絕大多數的創業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時下流行一個詞“逆商”,也就是說人在適應逆境的能力。創業者如何保持樂觀而穩定的心態,需要在長時間的歷練當中找到方法。而對大學生創業者一般都比較心高氣傲,有著強烈的自尊。建議剛畢業的大學生一樣要放低姿態,平靜地去接受一切可能的打擊。同樣,在得意時,也要克服驕傲的情緒,切不可沾沾自喜,妄自稱大。
失敗原因
剛出校門的大學生滿腔熱情進行創業,有的成功,有的失敗,但以失敗居多。分析原因卻具有普遍性,這裡作個深度分析,給即將創業的大學生引以為鑑。第一,盲目崇拜偶像。在很多青年心目中,創業英雄已然成為他們最崇拜的人,無形中就使得大學生創業者“唯其馬首是瞻”,凡是李開復、史玉柱、馬雲、俞敏洪說的,就是對的。殊不知,這些成功的企業家自有他們令人望塵莫及的能力或品質,但成功永遠是小機率事件,那些商業奇蹟多少都有幸運的成分,而幸運卻是不可複製的。創業者一定要因事因地獨立自主思考和判斷對那些成功案例中的方式方法也要有辯證的批評的眼光,不可簡單照搬
第二,輕信“一面之詞”。要么被合作方表面的熱情和口頭承諾所蒙蔽,既不做邏輯上證偽的反思,又不做獨立深入的調研,輕易上當受騙;要么是在沒有考證對方商業信用的情況下把大批貨物發過去,最終收不回貨款;要么是輕信對方吹得天花亂墜的新技術,最終浮出水面的卻是粗製濫造的東西。
第三,迷信理論模型。高學歷的創業者往往有紙上談兵的傾向,他們把各種行銷曲線模型和時髦的商業模式理論背得滾瓜爛熟,可到了本土商業實戰上,卻寸步難行。任何理論都有其邊界和適用範圍,特別是在中國這個轉型期的市場經濟初級階段,商業生態極端複雜的現實面前,亦步亦趨地套用西方經濟學模型顯然是不行的。最終還是相信人脈就是錢脈,所以要建好團隊。
造成這樣的結局原因有二:一是中國學生從小到大,一心讀考試書,兩耳不聞窗外事,嚴重缺乏社會實踐經驗。二者也暴露出高校教育模式的軟肋,這與中國高校缺乏批判性思維能力知識教育有關。
必要特質
大學生要想有創業能力,必須把握核心能力的如下特徵:(1)價值優越性
核心能力應當有利於企業效率的提高,能夠使企業在創造價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競爭對手更加有優勢。
(2)異質性
一個企業擁有的核心能力應是獨一無二的,這是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核心能力的異質性決定了企業之間的異質性和效率差異。
(3)不可仿製性
核心能力是在企業長期的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中積累形成的,深深地印上了該企業特殊組成、特殊經歷的烙印,其它企業難以複製。
(4)不可交易性
核心能力與企業相伴而生,雖然可為人們感受到,但卻無法像其它生產要素一樣通過市場交易進行買賣。
(5)難以替代性
和其它企業資源相比,核心能力受到替代品的威脅相對較小。沒有核心能力的創業不過是曇花一現。
創業途徑
途徑一:學習途徑創業者通過課堂學習能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在創業過程中將受益無窮;大學圖書館通常能找到創業指導方面的報刊和圖書,廣泛閱讀能增加對創業市場的認識,大學社團活動能鍛鍊各種綜合能力,這是創業者積累經驗必不可少的實踐過程。
途徑二:媒體資訊
一是紙質媒體,人才類、經濟類媒體是首要選擇。例如比較專業的《21世紀人才報》、《21世紀經濟報導》、《IT經理人世界》
二是網路媒體,管理類、人才類、專業創業類網站是必要選擇。例如《中國行銷傳播網》、《中華英才網》、《中華創業網》、《人才中國網》、《校導網》等。此外,從各地創業中心、創新服務中心、大學生科技園、留學生創業園、科技信息中心、知名的民營企業的網站等都可以學到創業知識。
途徑三:與人交流
商業活動無處不在。你可以在你生活的周圍,找有創業經驗的親朋好友交流。在他們那裡,你將得到最直接的創業技巧與經驗,更多的時候這比看書本的收穫更多。你甚至還可以通過電子郵件和電話拜訪你崇拜的商界人士,或諮詢與你的創業項目有密切聯繫的商業團體,你的謙遜總能得到他們的支持。
途徑四:曲線創業
先就業、再創業是時下很多學生的選擇。畢業後,由於自己各方面閱歷和經驗都不夠,能夠到實體單位鍛鍊幾年,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和經驗再創業也不遲。
先就業再創業的學生跳槽後,所從事的創業項目通常也是在過去的工作中密切接觸的。而在準備創業的過程中,你可以利用與專業人士交流的機會獲得更多的來自市場的創業知識。
途徑五:創業實踐
真正的創業實踐開始於創業意識萌發之時。大學生的創業實踐是學習創業知識的最好途徑。
間接的創業實踐學習主要可藉助學校舉辦的某些課程的角色性、情景性模擬參與來完成。例如積極參加校內外舉辦的各類大學生創業大賽、工業設計大賽等,對知名企業家成長經歷、知名企業經營案例開展系統研究等也屬間接學習範疇。
直接的創業實踐學習主要可通過課餘、例如大學校園各樓宇做飲水機清洗消毒有償服務等,假期在外的兼職打工、試辦公司、試申請專利、試辦著作權登記、試辦商標申請等事項來完成;也可通過舉辦創意項目活動、創建電子商務網站、謀劃書刊出版事宜等多種方式來完成。
途徑六:校園代理
大學生由於經驗、能力、資本等方面都存在不足,直接創業存在很大困難,既不現實成功率也很低,而校園代理對經驗、資金等方面一般沒有太高要求,可以利用課餘時間代理校園暢銷產品,積累市場經驗、鍛鍊創業能力,做校園代理沒有成敗之分,對於大學生來說多多益善,如果做得較好,還可以積累一定的資金,總之,通過校園代理可以為畢業後的創業之路準備必要的物質和精神條件。
總之,創業知識廣泛存在於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的視野之中,只要善於學習,總能找到施展才華的途徑,但在信息泛濫的社會裡,“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也是很重要的。善於學習和總結永遠是贏者的座右銘。
途徑七:個人網店
大學生是最具活力的群體,也是新技術和新潮流的引導者和受益方。隨著網路購物的方便性、直觀性,使越來越多的人在網路上購物。一些人即使不買,也會去網上了解一下自己將要買的商品的市場價。此時,一種點對點、消費者對消費者之間的網路購物模式開始興起,以國外的ebay為開始,國內的淘寶為象徵,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個人在網上開店,線上銷售商品,引發了一股個人開網店的風潮。而大學生正是這一群里的主要力量,不少大學生看到這一潮流紛紛投身個人網店,成功者比比皆是,更有不少大學生選擇輟學而投身網店。
途徑八:城市嘉年華
在中小學生的寒暑假,組織藝術、動漫專業的學生,開展城市cosplay展,可租用或借用學校的操場,藉助人氣招攬學生用品攤位、小吃攤,組織城市遊樂嘉年華,考慮風險因素,可以租了可移動的充氣城堡、電動玩具、動漫水世界等城市移動狂歡嘉年華項目。
創業方向.
方向一:高科技領域身處高新科技前沿陣地的大學生,在這一領域創業有著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優勢,“易得方舟”、“視美樂”等大學生創業企業的成功,就是得益於創業者的技術優勢。但並非所有的大學生都適合在高科技領域創業,一般來說,技術功底深厚、學科成績優秀的大學生才有成功的把握。有意在這一領域創業的大學生,可積極參加各類創業大賽,獲得脫穎而出的機會,同時吸引風險投資。
推薦商機:軟體開發、網頁製作、網路服務、手機遊戲開發等。
方向二:智力服務領域
智力是大學生創業的資本,在智力服務領域創業,大學生遊刃有餘。例如,家教領域就非常適合大學生創業,一方面,這是大學生勤工儉學的傳統渠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另一方面,大學生能夠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資源,更容易賺到“第一桶金”。此類智力服務創業項目成本較低,一張桌子、一部電話就可開業。
推薦商機:家教、家教中介、設計工作室、翻譯事務所等。
方向三:連鎖加盟領域
統計數據顯示,在相同的經營領域,個人創業的成功率低於20%,而加盟創業的則高達80%。對創業資源十分有限的大學生來說,藉助連鎖加盟的品牌、技術、行銷、設備優勢,可以較少的投資、較低的門檻實現自主創業。但連鎖加盟並非“零風險”,在市場魚龍混雜的現狀下,大學生涉世不深,在選擇加盟項目時更應注意規避風險。一般來說,大學生創業者資金實力較弱,適合選擇啟動資金不多、人手配備要求不高的加盟項目,從小本經營開始為宜;此外,最好選擇運營時間在5年以上、擁有10家以上加盟店的成熟品牌。
推薦商機:快餐業、家政服務、校園小型超市、數碼速印站等。
方向四:開店
大學生開店,一方面可充分利用高校的學生顧客資源;另一方面,由於熟悉同齡人的消費習慣,因此入門較為容易。正由於走“學生路線”,因此在要靠價廉物美來吸引顧客。此外,由於大學生資金有限,不可能選擇熱鬧地段的店面,因此推廣工作尤為重要,需要經常在校園裡張貼廣告或和社團聯辦活動,才能廣為人知。
推薦商機:高校內部或周邊地區的餐廳、咖啡屋、美髮屋、文具店、書店等。
創業動態零註冊資金,意味著可把“在校即創業”作為大學生創業教育重要內容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進公司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主題是降低創業成本,激發社會投資活力。其中亮點包括:取消有限責任公司最低註冊資本3萬元,不再限制公司設立時股東(發起人)的首次出資比例和繳足出資的期限。
上述訊息被輿論解讀為降低投資門檻,將大大鼓勵民間投資。在筆者看來,對於我國高等教育來說,這一政策調整也有著風向標的意義。大學應該針對這一改革,大力推進學生創業教育改革。
取消註冊資本,意味著所有在校大學生都可“零註冊資金”創業,由此可把“在校即創業”作為創業教育的重要內容。此前,有些地方為鼓勵大學畢業生創業,曾推出註冊資金“零首付”政策,但那隻針對大學畢業生。教育部也在2012年發文要求各高校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學生單獨開設“創業基礎”必修課。但客觀而言,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創業教育還比較薄弱,尚未真正激發出大學生的創業熱情,大學畢業生選擇創業的比例並不高。
如何推進“在校即創業”的教育?受上海興韋學院創始人陳韋明先生啟發,筆者得知這一教育模式起源於芬蘭的韋斯屈萊大學,該校在芬蘭套用型大學排名第一。學校里有一個學院,專門鼓勵學生創業。在學院裡,完全顛覆原有的教授教學、學生課堂參與的模式,實行學生邊學邊乾,教授只當學生“教練”指導的新方式。學生在大學4年求學過程中,可以完全參與到公司創業之中。學院要求學生組成20人的公司,成立董事會,定期召開各種會議,教練在一邊觀察。學生在4年求學期間,每學年讀教師布置的20本書,並結合自己的創業實踐寫讀書心得,由教師評分。4年間,學生至少要從事15個左右項目的創業活動,自己尋找項目,進行經營管理,從中掙錢。
這種創業教育對教授提出很高的要求——不能再按傳統的教學方式指引學生,而必須有廣闊的視野,讓學生在創業實踐中既學到知識,又學會團隊合作、自我管理,並積累創業的經驗,有的學生就根據求學期間的項目成立公司。
據筆者所知,即使在芬蘭這樣鼓勵學生創業的環境中,這所學校採取的創業教育方式,也顯得“另類”,負責教育的教授面臨很大的壓力。但從教育多元化角度說,這種探索是極有價值的,因為教育就應該多元發展,不能千校一面。另外,這種求學期間學與做緊密結合的創業教育,允許學生失敗,失敗之後可與同伴、導師傾訴並從中吸取教訓,恰恰彌補了現在大學畢業生創業中最薄弱的部分——創業者擔心失敗,遭遇挫折後一蹶不振。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教育模式並不適合所有學校、學科、專業。以筆者之見,這種模式對於我國綜合性院校的套用學科,以及培養套用技術人才的學校,是很合適的。不妨借目前取消公司註冊金改革的東風,改變我國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小打小鬧,僅僅停留在淺層次給學生作幾次報告、動員的局面,全面推進學校的創業教育。對此,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從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鼓勵培養創新人才出發,允許學校在教育教學模式、課程設定方面大膽地進行探索。(熊丙奇作者系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教育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