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村的由來
高村古稱淇水關、高村橋,是一個有三千年歷史的古村寨。
商朝時,高村稱淇水關。該關平地起崗,九龍聚首,扼京都朝歌水陸交通之咽喉,殷紂王派大將黃飛虎在此鎮守,並在寨中高築牆,廣集糧,在寨子四面建有巍峨的寨門。寨內河流縱橫,間有大小石橋幾十座,跑馬走車如履平川。淇水關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明朝時,有一年淇水泛濫,一真人預言要淹死兩萬人。大水過後,朝廷派員來核查,見這一帶村民安居樂業,歌舞昇平,絲毫未見家家掛孝、戶戶啼哭的場面,大為詫異,即問死傷百姓的數目。當得知只淹死兩個人時,該官員更加不解,又問淹死兩人的姓氏,答曰姓萬。兩個姓萬的可不就是兩萬人。村民在佩服真人神算的同時,更感激這片高地救了自己,於是將該關更名為高村橋。後來逐步簡化,成為今天的高村。
而今,高村村人口2400人,其中,男性村民姓氏多達36個,相傳為當年發大水時附近百姓聚集避難所致。漫步高村街頭,古城牆、古寨門的蹤跡依稀可見,古蹟名勝歷歷在目。古高村遺址,被列為淇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高村的佛爺
歷史上,高村村佛爺眾多,根據村民的回憶,按材質分,有銅、石、木、泥四種。
供奉在南門玄帝廟中的銅佛爺,是高村村的一大勝景。該佛爺高三米許,用純銅鑄就,乃道教中玄帝的金身。相傳當年玄帝在武當山和普陀山修行,後來功德圓滿,雲遊四方,普渡眾生,成為道教中功力最高的神仙之一。當時,從武當山一共運來三尊玄帝銅像,到淇縣思德村,走不動了,卸下一尊;到高村和大賚店又卸下了另外的兩尊。所以說起來玄帝與鶴壁特別有緣。舊時高村的玄帝廟,是一個坐南朝北的兩進院子。第一進是三聖祠,供奉道教始祖老子、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和儒家始祖孔子。第二進供奉的就是玄帝銅像。在兩邊偏殿,供奉有十八羅漢,也都個個威風凜凜,神形兼備。一時間名揚四方,香火很盛。抗戰期間,為避免銅像被日本兵破壞,一村民將銅像藏到家中保護起來。據說銅像很重,四五個成年男子也抬不起,村民在燒香禱告之後,一個人就可移至家中,可見銅像之靈性非同一般。解放前夕,銅像被淇縣的土匪頭子楊富拉到黃門村融化煉了槍炮,到底未能倖免。文革期間,整個玄帝廟被拆除殆盡。唯一倖存的是一塊寫有玄帝廟三個大字兜板石。
供奉在北廟中的關帝、老奶及火神,匯集了泥、木、石三種材料。居中的關帝是泥塑。古時高村稱淇水關,水陸交通方便,過往客商雲集,關公一生忠義,文武兼備,漢封侯、明封相、清封帝,是商人心目中的保護神。居左的木像是三位送子老奶,據說是有求必應,靈氣十足,因此,方圓幾十里善男信女無不頂禮膜拜。右邊的石像是火神,掌管人間煙火,保佑百姓四季繁衍,歲歲平安。如今,泥關公和木奶奶已不復存在,只留下兩尊斷了頭的石佛,還在享受著人間的煙火。
高村的石獅
在高村村,有兩個年代已經非常久遠的石獅子,其靈性為不少村民津津樂道。
古高村位於淇河的包圍之中,由於高村地勢較高,遠望像一艘船的形狀,水漲船高,所以幾千年來相安無事。雖說是地勢使然,但其中也不乏石獅的功勞。高村的古石獅高不足兩米,粗看與普通石獅無異,但用石塊輕輕敲擊,一個聲音凝重,一個脆如銅鈴。更加奇異的,是據村裡的老者講,兩石獅晚上能自動行走,巡遊街道,防災鎮邪,所以保佑高村年年無憂,歲歲平安。兩古石獅原立於高村北廟的廟門,是古廟的一大看點和當家寶貝。文革期間,古廟拆了,石獅沒有了去處,為防止其走失,後來被村民修水利時壓於原址的水塔之下。這樣一來,敲擊石獅,再沒有了往日清脆的聲音,入夜後像孫猴子被壓於五行山下,再不能隨意走動,從此失去了自由。
??其實,這兩個石獅是一雌一雄。雌獅用本地西山的石頭雕刻,故而敲擊起來聲音凝重;雄獅乃選用山西銅山的響石雕就,所以聲音清脆。至於夜間行走之說,則不可考究,多半是人們的善良願望而已。
高村的石橋
高村村舊稱高村橋,全村有大小石橋幾十座,全部用青石鋪就,高低、長短、大小不一,均各具造型,爭奇斗研。而圍繞其石橋的“走橋不見橋,見橋不走橋,一步三孔橋”之說,最能概括高村石橋的特色。
所謂走橋不見橋,說的是人在橋上走,而絲毫不知是在過橋。原來,古高村雖地勢較高,卻是九龍會首之處,即九條河流繞高村匯入淇河,為了方便河水的流過,古人在高村的地底下修了一些石橋,後來河流陸續都乾涸了,兩邊的涵洞口就給堵上了,所以有了走橋不見橋之說。
所謂見橋不走橋,是說有很多橋,不走它照樣可以到對岸去。由於古高村河流縱橫,建橋很多,有一些河流早已乾枯,順河底完全可以過去,有一些由於道路的改變,已經不再走人,遂有了見橋不走橋這樣的說法。
至於一步三孔橋,說的是在高村有些橋一步就可以跨過去。這樣的橋雖然小,卻也雕樑畫棟,精緻得很,在做工上同樣滲透了工匠們的很多心血。
在高村歷史上,修橋補路蔚然成風。筆者在村北頭的大廟前,就曾見到一塊修橋補路的功德碑,記述的是光緒年間知府大人捐資五十金修橋補路的事。無獨有偶,村裡的縣政協委員、致富帶頭人閆國際,也先後捐資六十餘萬元,為村里修橋補路、建學校,一時傳為美談。
高村的字號
古高村是古代重要的驛站和渡口,眾客商雲集之地,在淇縣北部,乃至整個豫北,都是有名的集鎮。既是名集鎮,當然少不了老字號。
高村村的老字號最早的有四百年的歷史,晚的也有上百年。清初,山西打鐵的段家最早來到高村做生意,厲經數世,後來衰敗後將店鋪賣給了做糧食生意的太順張家。與太順張家同時,高村的錢莊、當鋪、鹽鋪及商號如雨後春筍一般湧現出來。在高村老大街,有“南德勝,北青城,中間夾著個匯聚龍”之說。南德勝,德裕,是淇縣王家開的錢莊,北青城,是山西人開的錢莊,小小高村村,這么多專營銀票匯兌的錢莊,可見當時生意之興盛,規模之宏大,影響之深遠。中間的匯聚龍,是淇縣的劉老匯開的鹽鋪,專一從天津販鹽,在此批發零售。北至宜溝,南到淇縣,東至白寺,西到廟口,方圓幾十里都到高村來趕集。
而今,在高村大街,仍有不少老商號留下的房子。這些商號臨近大街,一般為上下兩層,一層住人,二層經商,牆體外磚內坯,厚度可達一尺半厚,均雕樑畫棟,建築十分精緻和考究。可惜年久失修,多數已岌岌可危。這些店鋪的后街,是拉糧食進馬車的地方,如今也已改造的面目全非,往日興盛的場面已成為過眼煙雲。
高村的水手
舊時淇河波濤洶湧,水勢很大。高村人常在水邊住,撐船打漁,自然練就了不少好水手。象《水滸》里的浪裏白條,在高村就不下十幾位。當地有“西高村出水手,東高村出吹手”之說。
高村水手的游泳技術可謂頂峰造極,遊刃有餘。在深水區游泳,立可露出肚臍,坐可在膝蓋上放盤子,還可在水中端碗拿筷子吃飯。潛泳的技術更是出奇,一個猛子紮下去,可以扎出四、五里地遠。高村水手的技藝一時名震四方。
有一年發大水,淇河泛濫,舟船吃緊。一位娘娘要過淇河,因一時找不到渡船,就命高村的水手給背過去。高村水手的技藝也實在高超,游至河中間,娘娘的身上滴水未沾。這時,岸上娘娘的伺衛喊“風擺旗子落”,水手誤聽為“摸摸娘娘腳”,就於水中摸了一把。水中的娘娘顧命要緊,當然不會怪罪什麼。等上了岸後,才變了臉,要拿高村的水手問罪。水手見勢不妙,一個猛子扎入河中。岸上娘娘的伺衛就放箭,一時間箭如牛毛,要傷水手性命。誰知水手一個猛子紮下去,到了古城彎,兩個猛子出水,已到了黑龍潭,游出了十里開外。娘娘的伺衛連水手的影子都沒見著,只得悻悻地離開了高村。靠高超的技術,高村水手終於安然無恙,名聲更加遠揚。
高村,一個歷經三千年風風雨雨的古村寨,象一首無韻的詩,吟唱著新城鶴壁曾經的榮耀;象一幅厚重的畫,承載了帝都畿地的興衰悲歡。一個村寨,濃縮中華幾千年的文明;一串故事,道出一方水土人情。在旅遊業日趨走紅的今天,如果你有暇來高村,佛爺不可不看,石獅不可不摸,石橋不可不走,美麗的傳說不可不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