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華[北師大公司治理與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高明華[北師大公司治理與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高明華,男,山東禹城人。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北京大學經濟學博士後。現為北京師範大學公司治理與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二級),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

人物簡介

高明華,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北京師範大學公司治理與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兼任教育部工商管理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上海證券交易所第一屆信息披露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投資協會民營投資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產權協會董事分會發起人和理事,中國行為法學會企業治理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貿促會全國企業合規委員會專家委員,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清華大學中國現代國有企業研究院學術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民營經濟研究中心學術委員,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發展和改革研究院研究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產業經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新華社特約經濟分析師,中新社特約專家,中國出版集團顧問委員會委員,中華工商時報顧問,鳳凰財經研究院特約經濟學家,海南仲裁委員會仲裁員等職務。

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北京大學經濟學博士後,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北京市“新世紀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和北京市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工程、。先後就職於南開大學、北京大學和中國銀行總行。

2001年初,高明華教授創立北京師範大學公司治理與企業發展研究中心,這是公司治理領域最早的專門研究機構之一。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作為最早研究中國公司治理問題的學者之一,高明華教授就提出了國有資產三級運營體系的構想,對國有企業治理進行了較深入的探索。其關於國有資產三級運營體系、國有企業分類改革和分類治理、國有企業董事會制度、國企領導人分類與分層等觀點均為國家及有關政府機構所採納。27年來,作為中國公司治理理論的探索者和先行者,高明華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奠定了其在學術界的領先地位,在國內外具有廣泛的影響力。2007年,在國內外率先提出“中國公司治理分類指數”概念,並創立“中國公司治理分類指數資料庫”,推出“中國公司治理分類指數系列報告“,並創造了四個全國之最的成績:出版公司治理指數報告類型最多,已出版6類,包括高管薪酬指數、信息披露指數、財務治理指數、董事會治理指數、企業家能力指數和中小投資者權益保護指數;出版公司治理指數報告數量最多,已出版16部;列入國家重點圖書的公司治理著譯作最多,有18部;建成了國內最大規模的公司治理分類指數專業性資料庫。中國公司治理分類指數報告系列被認為是“可以列入公司治理評級史冊的重要研究成果”。

高明華教授曾經和正在主持和參與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重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以及全國人大財經委員、國務院國資委、英國SPF(戰略項目基金)等單位委託的各類研究課題40餘項,獨立、合作出版著譯作52部,發表論文和研究報告近300篇。相關研究成果(包括合作)曾獲第十屆和第十一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北京市第六屆和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和一等獎、天津市第五屆和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和一等獎。

高明華教授的代表性著作主要有:《關於建立國有資產運營體系的構想》(論文,1994)、《權利配置與企業效率》(專著,1999)、《公司治理:理論演進與實證分析——兼論中國公司治理改革》(專著,2001)、《完善公司董事會》(譯著,2008)、《公司治理學》(專著,2009)、《中國國有企業公司治理分類指引》(專著,2016)、《政府規制與國有壟斷企業公司治理》(專著,2016)、《公司治理與國有企業改革----高明華文集》(2017)、”中國公司治理分類指數報告系列(2009-2017)“(6類16部)。主編《治理譯叢》(4本),其中,主譯《政府公司的法人治理》(2010)、《治理公司:全球化時代的規制和公司治理》(2011)。主編《公司治理與國企改革研究叢書》(8本)

主要研究方向:公司治理、企業理論、轉型經濟、國有資產監管與運營、企業發展戰略等。

課題

(1)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研究”,批准號:14ZDA025,首席專家;
(2) 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深入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研究----基於國有企業分類改革的視角”,批准號:12AZD059,首席專家;
(3) 英國SPF項目:“The Reform of China SOEs in View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Regulation”,首席專家;
(4) 西鹹新區空港新城諮詢項目:空港新城管控模式和治理結構
(5) 國家985項目:“中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指數研究”,主持人;
(6) 國家985項目:“中國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指數研究”,主持人;
(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重大項目:“中國公司治理分類指數系列研究”,主持人;
(8)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基於案例推理的公司治理決策系統”,主持人;
(9)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終極產權、利益侵占和投資者權益保護”,批准號:09BJL023,主持人;
(10)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次貸危機與公司治理——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公司治理的啟示”,批准號:09YJA630010,主持人;
(11) 國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十五”規劃項目:“中國不同類型企業治理效率影響因素比較及政策含義”,主持人;
(12)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項目:“北京市自然壟斷產業的公司治理研究”,主持人。
(13) 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重點項目:“首都現代產業體系研究”,主持人;
(14) 北京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重點項目:“國有企業在北京市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主持人;
(15)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權利配置與企業效率”,獨立承擔;
(16) 中國博士後基金項目:“股份制企業治理結構的發展演變及中國的選擇”,獨立承擔;
(17) 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資助項目:“中國公司治理的轉型”,獨立承擔;
(1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國有企業轉軌中經營者行為制衡機制研究”,合作主持;
(19) 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委託項目:“國有資產法:國有資產監管與發展目標”,與樊綱教授合作;
(20)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委託項目:“深化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研究”,主持人;
(21) 北京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委託項目:“北京市國有資產授權經營制度研究”,主持人;
(22) 北京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委託項目:“北京市國有資產監管體系研究”,主持人;
(23) 天津新技術產業園區管理委員會委託項目:“天津新技術產業園區‘十一五’發展規劃”,主持人;
(24) 北京華鼎創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委託項目:“在華外商投資企業治理結構、治理績效及參與改造國有企業研究”,主持人;
(25)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程度研究”,核心成員並主持“企業市場化進程”子課題;
(26) 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委託課題:“重點產業競爭力研究”,核心成員;
(27) 國家商務部委託課題:“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報告(2004)”,核心成員並主持“企業市場化進程”子課題;
(28) 北京師範大學青年基金項目:“中國不同類型企業治理效率影響因素比較及政策含義”,主持人。
(29) 國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經濟成長方式轉型及2010年預測”,合作主持;
(30) 原國家經貿委(現國務院國資委)委託課題:“中國國有大中型企業產權多元化研究”,合作承擔;
(31) 國家商務部委託課題:“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報告(2003)”,核心成員並負責“企業市場化進程”子課題;
(32) 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谷書堂經濟科學基金項目:“中國企業市場化進程研究”,主持人;
(33)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特別項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主要成員;
(34) 北京市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北京對外經濟研究報告”,主要成員;
(35) 成都市科學技術局委託課題:“成都市中長期科技規劃”,核心成員;
(36) 日本亞洲經濟研究所和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大型課題:“中國企業集團的行為特徵和發展模式”,主要成員;
(37) 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研究課題:“轉型期政治經濟學研究”的研究,負責其中子課題“公司治理的變革”;
(38)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企業創新機制研究”,主要成員;
(39) 國家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國有企業轉換經營機制研究”,主要成員;、
(40) 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重點項目:“金融發展與企業改革”,主要成員;
(41) 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市場經濟新體制研究”,主要成員;
(42) 天津市科委軟科學項目:“引進外資與天津外資政策轉換”,主要成員。

著譯作

(1)《中國公司治理分類指數報告No,15(2016)》,主筆,80萬字,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2016;

(2)《中國國有企業公司治理分類指引》,主筆,18萬字,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2016;

(3)《政府規制與國有壟斷企業公司治理》,主筆,24萬字,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2016;

(4)《中國上市公司中小投資者權益保護指數報告2015》,主筆,54萬字,經濟科學出版社,2015;

(5)《中國上市公司董事會治理指數報告2015》,主筆,50萬字,經濟科學出版社,2015;

(6)《中國上市公司財務治理指數報告2015》,主筆,49萬字,經濟科學出版社,2015;

(7)《中國上市公司企業家能力指數報告2014》,主筆,57萬字,經濟科學出版社,2014;

(8)《中國上市公司自願性信息披露指數報告2014》,主筆,55萬字,經濟科學出版社,2014;

(9)《中國上市公司董事會治理指數報告2013》,主筆,52萬字,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
(10)《中國上市公司財務治理指數報告2013》,主筆,45萬字,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
(11)中國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指數報告2013》,主筆,40萬字,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
(12)《中國上市公司企業家能力指數報告2012》,主筆,57萬字,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
(13)《中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指數報告2012》,主筆,59萬字,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
(14)《中國上市公司財務治理指數報告2011》,主筆,64萬字,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
(15)《中國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指數報告2011》,主筆,76萬字,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
(16)《治理公司:全球化時代的規制和公司治理》,譯著,30萬字,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
(17)《中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指數報告(2010)》,主筆,64萬字,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18)《中國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指數報告(2009)》,主筆,32萬字,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19)《公司治理學》,主筆,64萬字,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
(20)《權利配置與企業效率》,個人專著,30萬字,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
(21)《公司治理:理論演進與實證分析——兼論中國公司治理改革》,個人專著,27萬字,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22)《完善公司董事會》,譯著,20萬字,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23)《政府公司的法人治理》,譯著,25萬字,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24)《政府扶持對中小企業的影響研究》,與朱松合著,經濟科學出版社,2016;
(25)《中國體育產業發展報告(2008-2010)》(副主編),61萬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26)《構建有效政府》,與胡家勇教授等合著,44萬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27)《現代企業創新論》,與常修澤教授等合著,36萬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28)《中國:“換體”的革命》,與常修澤教授等合著,26萬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29)《敢為天下先——菱花成功之路》,與鍾茂初教授合著,12萬字,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全書收入《中國企業管理科學案例庫》(中卷),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
(30)《勞動力經濟研究》,與谷書堂教授合著,23萬字,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31)《一個經濟學人的足跡——谷書堂教授學術傳記》,合著,22萬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32)《轉型期的國有企業重組》,與劉偉教授合著,30萬字,上海遠東出版社,1999;
(33)《中國經濟體制市場化進程研究》,與陳宗勝教授等合著,25萬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4)《金融發展與企業改革》,與樊綱教授等合著,25萬字,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35)《社會主義經濟學通論》,與谷書堂教授等合著,91萬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6)The Extent of Marketization of Economic Systems in China,Huntington, New York: Nova Science, 2000.
(37)《戰略與制度:中國企業集團的成長分析》,與韓朝華教授等合著,32萬字,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38)《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研究》,與谷書堂教授等合著,45萬字,中國審計出版社,2001;
(39)《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參與編寫(谷書堂主編),陝西人民出版社,2003;
(40)《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報告2003》,與李曉西教授等合著,35萬字,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3;
(41) A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ket Economy,China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Publishing House, 2003.
(42)《轉型經濟學》,與胡家勇教授等合著,55萬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4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研究》(修訂版),谷書堂教授等合著,52萬字,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5;
(44)《公司治理學》,與李維安教授等合著,50萬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5)《現代商務通論》,與李曉西教授等合著,48萬字,中國商務出版社,2005;
(46)《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報告2005》,與李曉西教授等合著,47萬字,中國商務出版社,2005;
(47)《社會主義經濟學通論》(第3版),與谷書堂教授等合著,80萬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8)《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報告2008》,與李曉西教授等合著,69.5萬字,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49)《公司治理學》(第2版),與李維安教授等合著,50萬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0)《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報告2010》,與李曉西教授等合著,65萬字,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主要論文

(1)《企業經理人員素質探微》,載《山東社會科學》,1992年第5期; (2)《關於國有資產運營問題的研究》,載《理論與現代化》,1993年第2期;
(3)《論布坎南對科斯定理的重構》,《經濟學動態》,1993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政治經濟學(總論部分)》1993年第7期全文轉載;
(4)《關於建立國有資產運營體系的構想》,載《南開學報》,1994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國民經濟管理與計畫》1994年第7期全文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1994年第5期部分轉載;
(5)《論國有經濟的困境與出路》,載《山東經濟》,1994年第6期;收入劉詩白、胡代光教授主編《中國經濟發展前景——海峽兩岸學者論中國騰飛之路》,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6)《產權交易:部分國有企業的非國有化》,載《市場經濟研究》,1995年第2期;
(7)《關於建立國有資產經營公司的構想》,載衛興華教授主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理論與實踐》(論文集),經濟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
(8)《國有企業機制轉換:障礙及對策》,載《經濟縱橫》,1995年第12期;
(9)《關於國有企業改革的觀點述評》,載《南開經濟研究》,1996年第2期;
(10)《論對外國直接投資的國民待遇》,載《經濟學家》,1996年第3期;
(11)《比較·批評·創新——評<產權經濟學導論>》載《財經問題研究》,1996年第8期;
(12)《從外商直接投資的產業趨向看實施國民待遇後天津外資政策的轉換》,載《天津商學院學報》,1997年第1期;
(13)《孜孜以求,努力把握經濟科學制高點——谷書堂經濟思想評介》,載《生產力研究》,1997年第4期;
(14)《對勞動力市場化與勞動者社會地位之關係的再認識》,載《齊魯學刊》,1997年第6期;
(15)《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排泄資源經濟學>評價》,載《湖南社會科學》,1997年第6期;
(16)《中國企業市場化:含義、測度及國際比較》(上),載《中國研究》(日本),1997年10月號;
(17)《中國企業市場化:含義、測度及國際比較》(下),載《中國研究》(日本),1997年12月號;
(18)《雙軌中的企業效率》,載《特區與港澳經濟》,1997年第12期;
(19)《權利博弈與政府對企業的行為》,載《天津社會科學》,1998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1998年第4期全文轉載;
(20)《權利博弈中的政府、企業與企業效率》,載朱光華教授主編《企業本質、治理結構與國有企業改革》(論文集),南開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21)《我國國民經濟市場化的推進程度及發展思路》,載《經濟研究》,1998第11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國民經濟管理與計畫》1999年第2期全文轉載;人民日報《內部參考》(秘密)1998年第40期部分轉載;
(22)《雙軌過渡:中國市場體系的形成與發展》,載韓志國、樊綱、劉偉、李揚主編《中國改革與發展的制度效應》(論文集),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23)《兩級出資人制度與國資運營市場化》,載黃河主編《國企生死路》(論文集),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年版;
(24)《政府和企業的角色:從權利配置角度的考察》,載《經濟科學》,1999第1期;
(25)《侵權與違約的經濟學分析》,載《學習與探索》,1999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報刊資料《民商法學》1999年第4期全文轉載;
(26)《制度定位下的政府、企業和市場的角色》,載《財經科學》,1999第2期;
(27)《再談經濟學在中國未來發展的幾個問題》,載《經濟學動態》,1999第3期;
(28)《對內部人的約束:從所有者角度的考察》,載《經濟縱橫》,1999第4期;
(29)《法制建設:中國市場經濟發展新階段》,載《學術論叢》,1999年第4期;
(30)《對內部人的約束:從外部角色進入角度的考察》,載《學習與探索》,1999第5期;
(31)《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治理的實證分析——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治理問卷調查報告》,載《管理世界》,1999年第6期;
(32)《計畫體制下的政府:權力超越權利》,載《經濟評論》,2000年第4期;
(33)《中國企業經營者行為內部制衡與經營績效的相關性分析——以上市公司為例》,《南開管理評論》,2001年第5期;
(34)《論國有企業經營者激勵制度的改革》,載《學習與探索》,2001年第6期;
(35)《論外部控制主導型公司治理中的內部控制》,載《天津社會科學》,2001年第6期;
(36)《南開經濟學今昔談》,載《經濟學家茶座》,2001年第5輯;
(37)《論國家獨資公司內部治理的改革》,載《中外管理導報》,2002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工業企業管理》2002年第5期全文轉載;
(38)《獨立董事制度與公司績效關係的實證分析——兼論中國獨立董事有效行權的制度環境》,載《南開經濟研究》,2002年第2期;
(39)《浪費與浪費的制度經濟學》,載《財貿經濟》,2002年第5期;
(40)《中國上市公司治理績效的影響因素分析》,載《國際金融研究》,2002年第11期;
(41)《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報告》,載《戰略與管理》,2002年第6期;
(42)《關於非國有企業治理績效影響因素的調查報告》,載《2002’中國博士後經濟與管理前沿論壇》2003年5月14日;
(43)《應注重產業革命中的制度創新》,載《新華文摘》,2003年第11期;原載《光明日報》,2003年6月10日理論周刊;
(44)《國有大中型企業產權多元化改革研究報告》,載《中國工業經濟》,2003年第7期;
(45)《中國企業市場化進程研究》,載《管理世界》,2003年第8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工業企業管理》2004年第1期全文轉載;
(46)《國有企業改制的制度供求》,載《南開經濟研究》,2003年第6期;
(47)《大股東持股適度區間與公司績效——對我國民營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實證分析》,載《齊魯學刊》,2004年第4期;
(48)《家族企業繼任者選擇問題探討》,載《天津社會科學》,2004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鄉鎮企業、民營經濟》2004年第1期全文轉載;
(49)《中小企業成長的機遇》,載《科技與企業》,2004年第8期;
(50)《國資委與國有資產經營公司的產權分割》,載《前線》,2004年第9期;
(51)《關於國有資產監管問題》,載《首都國資》,2004年9月“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國企改革發展論壇”專刊,總第5期;
(52)《是子承父業還是請人打理:民營企業經理人的分期選擇路徑》,載《投資北京》(原《首都經濟》),2004年第12期;
(53)《多角化還是專業化:基於核心競爭力的併購方式選擇》,載《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05年第1-2期;
(54)《國有資產形態轉化與監管體制》,載《開放導報》,2005年第2期;《經濟學訊息報》2005年3月18日;
(55)《學校收發室雜誌收發中公權對私權的侵犯》,載《經濟學茶座》,2005年第1期,總第19輯;
(56)《北京市企業競爭力比較研究報告》,載《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科),2005年專刊;
(57)《北京市國有資產授權經營研究》,載《北京社會科學》,2005年第4期;
(58)《關於建立國有資產經營預算制度的幾點思考》,載《經濟研究參考》,2005年第50期;
(59)《中國企業市場化指數研究2002~2003》,載《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年第5期;
(60)《金融控股:緣何引無數英雄競折腰》,載《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05年第10期;
(61)《課堂上的博弈》,載《經濟學家茶座》,2005年第4期。
(62)《非金融企業投資金融業的風險及防範》,載《經濟界》,2005年第6期;
(63)《國有資產監管企業治理結構的實證分析——以北京市為例》,載《統計研究》,2006年第10期;
(64)《自然壟斷企業企業改革:政府規制與公司治理的融合》,載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編:《全球經濟失衡與中國經濟發展》(第2屆“中國經濟論壇”論文集),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633~639頁;
(65)‘Marketization of Enterprises’, in Xiaoxi Li (ed.), Assessing the Extent of China’s Marketization, Ashgate, pp.25-45.
(66)‘Evaluation of the Degree of China’s Market Economy Development’, in Xiaoxi Li (ed.), Assessing the Extent of China’s Marketization, Ashgate, pp.169-184.
(67)《獨立董事和監事會的職權衝突及制度選擇》,載《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6年第6期;
(68)《由SOX法案所想到的》,載《經濟學茶座》,2006年12月第26輯;
(69)《國企本性與紅利走向》,載《中國報導》,2007年第2期;
(70)《國有企業是做什麼的》,載《經濟學家茶座》2007年第4期(總第30輯);
(71)《自然壟斷企業改革:政府規制和公司治理的融合》,載《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7年第4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7年第5期轉載;
(72)《北京市國有資產授權經營制度研究》,載《調查與研究》,新華出版社,2007年版;
(73)《完善北京市國有資產監管經營體系研究》,載《調查與研究》,新華出版社,2007年版;
(74)《債務融資、公司績效與國有銀行改革》,載《產業經濟評論》,2008年第7卷第3輯;
(75)《企業與科研機構的合作創新效應:基於製造業數據的實證分析》,載《當代經濟管理》,2008年第5期;
(76)《基金治理中的相對績效激勵》,載《西部金融》,2008年第4期;
(77)《股權分置改革政策效果的實證檢驗》,載《金融發展研究》,2008年第6期;
(78)《交強險中的福利損失》,載《經濟學家茶座》,2008年第1期;
(79)《“面子”與公眾利益》,載《經濟學茶座》,2008年第3期;
(80)《國有企業作業評價:指標體系與實證分析——以北京市為例》,載《改革開放與理論創新——第二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文集》,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81)《湖南經濟成長的要素貢獻率:1991-2006》,載《湖南社會科學》,2009年第1期;
(82)《產品市場競爭、經理人薪酬與代理成本》,載《公司治理評論》,2009年1月,第1卷第1輯;
(83)《次貸危機與公司治理》,載《經濟學茶座》,2009年第2期;
(84)《運動員人力資本‘產權困境’及俱樂部模型》,載《體育科學》,2009年第2期;
(85)《中國企業市場化進程指數研究(2004~2006)》,載《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9年第2期;
(86)《中國城鄉居民日常耐用品消費市場的實證比較——基於彩電、冰櫃、洗衣機消費數據的協整檢驗》,載《消費經濟》;2009年第2期;
(87)《次貸危機何以發生》,載《西部金融》,2009年第7期;
(88)《審計委員會與信息披露質量: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載《南開管理評論》,2009年第4期;
(89)《目標公司股權結構與跨國併購可能性——基於交易費用理論的分析》,載《黑龍江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
(90)《關於完善國有股份公司董事會制度的幾點思考》,載《北大商業評論》,2009年12月第12期;
(91)《外部效應、公司治理與企業社會責任》,載《公司治理評論》,2009年12月,第1卷第4輯;
(92)《創新能力與創新欲望——錢學森之問的思考》,載《經濟學茶座》,2009年12月第6期;
(93)《終極股東的所有權、控制權與利益侵占:來自關聯交易的證據》,載《南方經濟》,2010年2月第2期;
(94)《壟斷企業高管薪酬:不足還是過度》,載《學海》,2010年第3期;
(95)《公司特徵與證券分析師關注度——基於中國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載《黑龍江社會科學》,2010年第3期;
(96)《有限責任無限精彩的一人公司》,載《經濟學茶座》,2010年3月第1期;
(97)《金融危機背景下銀行業公司治理的反思與啟示》,載《上海金融》,2010年第7期;
(98)《股權結構與信息披露質量:來自證券分析師盈餘預測特徵的證據》,載《產業經濟評論》2010年9月第9卷第3輯;
(99)《金融監管治理的指標體系:因應國際經驗》,載《改革》2010年第9期;
(100)《國際金融危機成因的新視角:治理風險的累積》,載《經濟學家》2011年第3期;
(101)《揭開國有企業“美麗的面紗”》,載《經濟學茶座》,2011年第3期。
(102)《系族企業信息披露行為研究:基於民營上市公司的經驗分析》,《當代經濟管理》,2011年第9期。
(103)《基於錦標賽理論的上市公司高管繼任模式選擇研究》,《管理現代化》,2011年第5期。
(104)《中國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指數——對1581個上市公司的評價》,《商業研究》,2011年第8期。
(105)《法與經濟學視角下民營企業的政治關聯與權益資本成本》,《經濟經緯》,2011年第2期;
(106)《中國上市公司內控制度實施效果解析》,《資本市場》,2012年第2期;

(107)《政府介入公司治理的錯位》,載《經濟視野》,2012年第2/3期;
(108)《契約精神與高管薪酬》,《經濟學茶座》,2012年第3期;
(109)《財務治理、投資效率與企業經營績效》,《財經研究》,2012年第4期;
(110)《中國證券監管治理的國際經驗借鑑與評估體系重構》,《改革》,2012年第7期;
(111)《民營企業的政治關聯能降低權益資本成本嗎》,《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年第8期;
(112)《內部提升、外部選撥與高管薪酬差距》,《黑龍江社會科學》,2012年第4期;
(113)《上市公司年報預披露行為研究──基於信號傳遞模型》,《公司治理評論》,2012年3月,第3卷第2輯;
(114)《物業服務的經濟學分析》,《經濟科學》,2012年第6期;
(115)《職位補償、攀比效應與高管薪酬差距——以中國上市公司為例》,《經濟經緯》,2013年第1期;

(116)《市場結構、企業家能力與經營績效——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

(117)《信息化提升對中小企業成長空間研究——來自中小企業的調查分析》,《現代財經》,2013年第3期;

(118)《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應堅持的基本思路》,《前線》2013年第5期;

(119)《企業家能力、信息披露質量與上市公司績效—基於CCEI 指數的實證研究》,《廣東商學院學報》,2013年第7期;

(120)《企業家能力評價之我見》,《經濟學茶座》,《經濟學茶座》,2013年總第60輯;

(121)《企業家能力、信息披露水平與審計師選擇——基於CCEI 指數的實證研究》,《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3年第8期;

(122)《政府支持、制度環境與企業家信心》,《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5期(9月);

(123)《行業景氣程度、政府支持力度與企業擴張決策——基於中小企業調查問卷的分析》,《財經研究》,2013年第10期;

(124)《國企如何分類改革和治理》,《改革內參》,2013年第46期(12月6日);

(125)How does Corporate Governance Affect Earnings Management in China?: In the View of Financial Monitoring. Economic Science, Vol.61, No.3,2013,pp.15-33.(日本雜誌《経済科學》);

(126)《外部監管、內部控制與經營風險——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南方經濟》,2013年第12期;

(127)《論國有企業分類改革和分類治理》,《行政管理改革》,2013年第12期;

(128)《中國上市公司企業家能力指數研究》,《黑龍江社會科學》,2014年第1期;

(129)《影響企業家能力諸因素分析:個人特質還是環境決定》,《黑龍江社會科學》,2014年第1期;

(130)《企業家能力特徵與企業債務期限選擇》,《黑龍江社會科學》,2014年第1期;

(131)《企業家能力、產權性質與投資效率》,《黑龍江社會科學》,2014年第1期;

(132)《國企分類改革必須對應國資分類監管》,《前線》,2014年第2期;

(133)《國有企業分類改革與分類治理——基於七家國有企業的調研》,《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4年第2期;

(134)《董事會治理、產權性質與代理成本——基於中國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經濟與管理研究》,2014年第2期;

(135)《中國上市公司董事會治理評價及有效性檢驗》,《經濟學動態》,2014年第2期;

(136)《滬深上市公司高管薪酬評估及政策建議》,《改革內參》,2014年第2期(綜合);

(137)《滬深上市公司董事會治理評估及政策建議》,《改革內參》2014年第14期(綜合);

(138)“Does external finance pressure affect corporate disclosure of Chinese non-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 January 2014;

(139)《什麼影響了中國企業的空心化?——來自1628家上市公司的證據》,《學習與探索》,2014年第6期。

(140)《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關鍵是要“裝新酒”》,載《改革內參》,2014年第26期 。

主要評論

(1)《市場化:我們走了多遠》,載《人民日報》,1998年12月21日;
(2)《失靈是如何造成的——在“中國法治論壇”上的講話》,載《今日中國》,2001年第7期;
(3)《公司為誰的利益服務》,載《21世紀經濟報導》,2001年8月;

(4)《解決國有股“一股獨大”的兩條途徑》,載《證券市場周刊》,2002年51期;
(5)《國有企業市場化進程研究》,載《人民日報》,2002年12月14日第六版;

(6)《從珠證消亡看證券公司治理的漏洞》,載《證券市場周刊》,2003年第41期;

(7)《高管薪酬排行榜凸現激勵機制缺陷》,載《證券市場周刊》,2004年第19期;

(8)《集團整體上市的風險》,載《證券市場周刊》,2004年第9期,《新華文摘》2004年第10期《論點摘編》;

(9)《國資委是人大的,還是政府的》,載《經濟》2005年第2期;

(10)《提升信息披露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載《證券市場周刊》,2004年第22期;
(11)《中國全面“入市”了嗎?》,載人民日報《中國經濟周刊》,2004年第20期;
(12)《無序競爭還是利益之爭》,載《新京報》,2005年5月24日經濟評論版;
(13)《中航油事件啟示:制度健全並不等同於制度有效》,載《新京報》,2005年6月14日經濟評論版;
(14)《制度成了橡皮圖章——從顧雛軍案談起》,載《財經時報》,2005年8月8日-8月14日;
(15)《中小企業經營環境還欠缺什麼》,載《新京報》,2005年9月16月經濟評論版;
(16)《海外戰略投資者帶給中航油的得與失》,載《新京報》,2005年11月23日經濟評論版;
(17)《規範國企職位消費行為需要完善的激勵約束機制》,載《新京報》,2006年1月19日經濟評論版;
(18)《職工權益保護是國企改制成功的保障》,載《新京報》,2006年1月24日經濟評論版;
(19)《重組後的中航油:讓董事們切實負起責任來》,載《新京報》,2006年3月29日經濟評論版;
(20)《收購信息披露觸發點提高至10%更有效用》,載《新京報》,2006年5月24日經濟評論版;
(21)《<新破產法>規定職工優先補償權的意義》,載《新京報》,2006年8月25日經濟評論版;
(22)《從徐工併購案看企業自主創新意識的缺失》,載《新京報》,2006年10月19日經濟評論版;
(23)《遵守規則從“硬化”制度始》,載《新京報》,2006年11月4日,時事評論版;
(24)《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面子”》,載《新京報》,2006年11月26日,時事評論版;
(25)《國企紅利要讓全民受益》,載《新京報》,2006年12月7日,經濟評論版;
(26)《對待大學資金入市要一分為二》,載《新京報》,2006年12月16日,時事評論版;
(27)《優先保護勞動者利益是正確選擇》,載《新京報》,2006年12月28日,經濟評論版;

(28)《國有獨資公司董事會須體現公共性》,載《國企》,2006年第12期;

(29)《國資調整應以公眾為先》,載《西部論叢》,2007年第1期;

(30)《石油企業的詭辯應該休矣》,載《西部論叢》,2007年第2期;
(31)《政府公司的補償機制》,載《國企》,2007年2-3期;

(32)《國企高管高薪低效在於體制沒有理順》,載《西部論叢》2007年第3期;

(33)《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編制需要明確五個問題》,載《西部論叢》2007年第4期;

(34)《關於四層次國有資產監管體制的基本構想》,載《國企》2007年第4期;

(35)《誰來“當家作主”——民營企業的股權與控制權》(“北大圓桌”),載《北大商業評論》,2007年第1期;
(36)《紅利上繳國庫,國企本性回歸》,載《上海證券報》,2007年1月6日;
(37)《增加公眾福利才是真正“與國際接軌》,載《新京報》2007年1月20日時事專欄;
(38)《中國油價仍然偏高》,載《上海證券報》,2007年1月24日;
(39)《國企高管高薪低效的體制內因》,載《上海證券報》,2007年2月14日;
(40)《地方師範院校師範生享受免費更合理》,載《上海證券報》,2007年3月28日;
(41)《政府應對小區物業做什麼》,載《上海證券報》,2007年4月13日;
(42)《怎樣促使企業樂於承擔社會責任》,載《上海證券報》,2007年4月25日
(43)《應設立國有獨資的國企改制重組基金》,載《新京報》2007年4月26日經濟評論版;
(44)《中國公司治理指數缺少什麼》,載《上海證券報》,2007年5月23日;
(45)《合作創新機制最是稀缺》,載《上海證券報》,2007年6月21日;
(46)《謹防國有股轉讓新規強化壟斷》,載《新京報》2007年7月11日經濟評論版;
(47)《董事會監事會何以都失效了——趙新先獲刑留下的諸多問號》,載《上海證券報》,2007年7月18日;
(48)《三項新規對公眾福利意味著什麼》,載《上海證券報》,2007年7月26日;
(49)《勿忽視公司債對公司治理的影響》,載《新京報》2007年8月17日經濟評論版;
(50)《債權人也是公司治理重要參與者》,載《上海證券報》,2007年8月29日;
(51)《交強險閃現部門利益長長背影》,載《上海證券報》,2007年9月26日;

(52)《國企法人治理的四個基本問題》,載《國企》2007年第5期;

(53)《如何使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載《西部論叢》2007年第5期;

(54)《自然壟斷企業如何治理》,載《國企》2007年第6期;

(55)《國企老總高薪低效的體制內因》,載《首都國資》2007年第7期;

(56)《重新認識國有企業的作用》,載《國企》2007年第7期;

(57)《“新59歲現象”反思》,載《西部論叢》2007年第8期;

(58)《從交強險看規制的缺陷》,載《西部論叢》2007年第10期;

(59)《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思考》,載《國企》2007年第10期;

(60)《社會和諧因子就在傳統習俗中——基於新制度經濟學視角的分析》,載《上海證券報》,2007年10月22日;
(61)《國有企業大呼隆上市之憂》,載《上海證券報》,2007年11月16日;
(62)《最難把握股權稀釋度——話說成長性企業之一》,載《上海證券報》,2007年12月7日;
(63)《職業經理人市場制度缺位——話說成長性企業之二》,載《上海證券報》,2007年12月14日;
(64)《做強做大、確保控股兩者能兼得嗎——話說成長性企業之三》,載《上海證券報》,2007年12月21日;

(65)《國有企業上市應慎行》,載《西部論叢》2007年第12期;
(66)《改善外部環境三項制度為先——話說成長性企業之四》,載《上海證券報》,2008年1月4日;
(67)《高管辭職套現:誘惑太大規制太軟》,載《上海證券報》2008年2月28日;
(68)《相對控股:完善公司治理新趨勢》,載《上海證券報》2008年4月7日;
(69)《獨立董事竟如此尷尬》,載《上海證券報》2008年4月18日;
(70)《“杭蕭鋼構案”警示意義有限》,載《上海證券報》2008年5月7日;
(71)《賑災捐款凸顯中國公司治理的尷尬》,載《上海證券報》2008年6月20日;
(72)《中國運動員人力資本產權困境》,載《上海證券報》2008年8月15日;
(73)《公司治理模式趨同化潮流在加速》,載《上海證券報》2008年9月9日;
(74)《北京多項解決行車難政策之優劣比較》,載《上海證券報》2008年10月24日。

(75)《國有企業改革的發展階段及成就》,載《國企》,2008年第10月刊;

(76)《國企改革目標:公共性還是贏利性》,載《國企》,2008年第11月刊;

(77)《國有資產盤活與流失》,載《國企》,2008年12月刊;

(78)《國資監管體制邁出重要一步——評北京國有資本經營管理中心成立》,載《國企》,2009年2、3月合刊;

(79)《拒絕分紅是對投資者利益的剝奪》,載《董事會》,2009年第6期;

(80)《公共性:國有企業改革的理性回歸》,載《中國企業報》,2009年7月3日;
(81)《如何完善國有企業董事會治理》,載《中國企業報》,2009年8月7日。

(82)《國企併購改制應以職工利益為先》,載《鳳凰周刊》,2009年9月第25期;
(83)《上市壟斷國企高管激勵過度》,載《董事會》,2010年第1期。
(84)《讓選聘權回歸董事會》,載《董事會》,2010年第2期。
(85)《破除董事長總經理的等級觀念》,載《董事會》,2010年第3期。
(86)《高管薪酬制度將全球化》,載《董事會》,2010年第4期。
(87)《集體訴訟制度當立則行》,載《董事會》,2010年第5期。
(88)《讓境外投資者更“安定”》,載《董事會》,2010年第6期。
(89)《證券分析師緣何輕視治理》,載《董事會》,2010年第7期。
(90)《民企造系:“協同”還是“掏空”》,載《董事會》,2010年第8期。
(91)《機構為何不願摻和A股治理》,載《董事會》,2010年第9期。
(92)《上市公司自願信息披露不合格》,載《董事會》,2010年第10期。
(93)《雙輸的結局》,載《董事會》,2010年第11期。
(94)《壞年報患上披露拖延症》,載《董事會》,2010年第12期。
(95)《信披違規須用重典》,載《董事會》,2011年第1期。
(96)《國新公司性質何屬》,載《董事會》,2011年第2期。
(97)《公司治理:病態的官僚化》,載《董事會》2011年第2期;
(98)《信息披露制度演化新趨勢》,載《董事會》,2011年第3期。
(99)《銀行業監管的進步與不足》,載《董事會》,2011年第4期。

(100)《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模糊藝術”》,載《董事會》2011年第4期。
(101)《陳曉兵敗治理規則》,載《董事會》,2011年第5期。
(102)《股權激勵請減速緩行》,載《董事會》,2011年第6期。
(103)《中石油三年壟斷租金近4500億》,載《董事會》,2011年第7期。
(104)《央企為何啃老哭窮》,載《董事會》,2011年第8期。
(105)《上市公司財務治理僅一成合格》,載《董事會》,2011年第9期。
(106)《國企紅利是偽命題》,載《董事會》,2011年第10期。
(107)《高管/員工薪酬差距正加大》,載《董事會》,2011年第11期。
(108)《ST金頂的財務治理墊底之謎》,載《董事會》,2011年第12期。
(109)《股票期權激勵怪相頻出》,載《改革內參》,2012年第2期;
(110)《財務治理:新興跑贏傳統》,載《董事會》,2012年第2期;
(111)《中國上市公司內控制度有效嗎》,《經濟視野》,2012年第4期;
(112)《央企盈利後如何分錢》,載《人民論壇》,2012年5月(下);
(113)《輪值CEO制度是偽命題》,載《董事會》,2012年第6期;
(114)《“四大”本土化實屬捨本逐末》,載《董事會》,2012年第7期;
(115)《制度偏差讓獨董形似神不似》,載《董事會》,2012年第8期;
(116)《國企改革應放棄利潤至上思維》,載《中國新聞周刊》,2012年第24期;
(117)《員工持股卡殼治理難題》,載《董事會》,2012年第10期;
(118)《經理人市場欠缺下的無奈選擇》,載《董事會》,2012年第11期;
(119)《績效不是社會責任評價的唯一標準》,載《董事會》,2013年第1期;
(120)《集體訴訟:退市制度之痛》,載《董事會》,2013年第2期;
(121)《防控上市公司違規需綜合治理》,載《董事會》,2013年第3期;

(122)《國有企業分類改革和治理是必然趨勢》,《經濟參考報》,2013年10月18日;

(123)《四大缺陷致董事會治理不合格》,載《企業觀察報》,2013年11月11日;

(124)《大不同類型國企的未來改革趨向分析》,載《人民論壇》,2013年11月25日;

(125)《新一輪國資國企管理體制改革路線圖》,載《中國經濟時報》,2013年12月4日;

(126)《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切忌一刀切》,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12月20日;

(127)《國企推進混合所有制的關鍵問題》,載《企業觀察報》,2014年2月24日;

(128)《混合所有制只能在競爭性領域推行》,載《中國企業報》,2014年3月8日;

(129)《七大領域放開應採取不同方式》,載《企業觀察報》,2014年3月24日;

(130)《對稀缺資源壟斷國企實行混合所有制》,載《國企》,2014年5月刊;

(131)《國改革的方向與阻力》,載《中國科學報》,2014年5月30日;

(132)《獨立董事之“怪相”》,載《中國報導》,2014年第7期;

主要研究報告

(1)《國有大中型企業產權多元化研究報告》(執筆人),提交原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2002年;
(2)《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報告(2003)》(主要撰稿人),提交原對外經濟貿易部,2003年;
(3)《中國2002-2003年市場化新進展》(主要撰稿人),提交國家商務部,2004年;
(4)《中國市場經濟補充報告——答歐盟專家組提問》(主要撰稿人),提交國家商務部,2004年;
(5)《深化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研究》(主持人),提交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2004年;
(6)《國有資產監管的目標模式》(與樊綱教授合作),提交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2004年;
(7)《北京市國有資產授權經營研究報告》(主持人),提交北京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2004年;
(8)《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報告(2005)》(主要撰稿人),提交國家商務部,2005年;
(9)《北京市國有資產監管體系研究報告》(主持人),提交北京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2005年;
(10)《天津市新技術產業園區“十一五”發展報告》(主持人),提交天津市新技術產業園區管理委員會,2005年;
(11)《國有企業在首都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主持人),提交北京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2008年;
(12)《2007年北京國際馬拉松賽調研報告》,提交國家體育總局田徑運動管理中心,2008年;

(13)《西鹹新區空港新城治理結構諮詢報告》,提交西鹹新區空港新城管委會,2014年。
另外,為企業設計改制方案若干,大部分被採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