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農業

高效農業

農業是一個大概念,主要是農村的種植業和養殖業,實際上還應包括為土地產出服務的其它行業。設施農業和特色農業不一定是高效農業,只能作為高效農業的輔助措施。從當地資源條件出發,以國內、國際市場為導向,實行生態農業與農業產業化相結合,輔之“設施農業”和“特色農業”,生產品種更多、數量更大、質量更優的植物、動物、微生物符合標準的多系列質量安全農產品、食品,創造名、特、優品牌,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全面提高,才是真正的高效農業。

介紹

大家都在談高效農業,乾高效農業。不少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看起來很現代化,但是,僅看經濟效益也很差,甚至生產運營都虧本,更不用說收回基本建設的投資。有人認為跟著先進單位搞“一村一品”是高效農業;但是先進單位效益高,自己效益卻難提高。有的省市領導提出收入×000元以上是高效農業。不少有心人在問自己,也問別人,“什麼是高效農業”?怎樣才能發展優質高效農業?

概念內涵

概念

高效農業(南京新渡)圖片 高效農業(南京新渡)圖片

高效農業(high - efficiency agro; - efficiency agriculture; high efficiency agriculture)是以市場為導向,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充分合理利用資源環境,實現各種生產要素的最優組合,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綜合效益最佳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

內涵

高效農業絕不僅僅是賺錢多,經濟效益高的農業。效益的內涵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高效農業是經濟、社會、生態綜合效益最佳的農業。

經濟效益是指人類在取得經濟效果的基礎上所獲得的經濟利益。是指在經濟活動中各種耗費與成果的對比,經濟效益是一切經濟活動的核心。社會發展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不提高經濟效益,就不能擴大再生產,也就不會有社會的發展。經濟效果反映投入、產出關係,要求生產同量的有用效果,最大限度地節約勞動耗費;或者用同量的勞動耗費能生產儘可能多的有用效果。對於經營者來說,經濟效益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所以生產者往往能自覺地注意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的經濟效益。經濟效益的主要指標有:土地生產力(單位面積上的產量、產值、淨產值、純收入)、勞動生產率(單位勞動的產量、產值、淨產值、純收入)、資金生產率(單位投資的產量、產值、淨產值、純收入)、經濟產投比、資金利潤率、資金周轉率等。

社會效益

高效農業(泰州河蟹)圖片 高效農業(泰州河蟹)圖片

社會效益是指生產或服務等各種經濟活動對社會文化、政治、宗教、軍事、人口等方面的影響和效果。一般把社會效益集中在於滿足社會需要的程度上,即一切經營活動滿足於社會需要的程度越大,其社會效益也越大;否則社會效益就小,甚至沒有社會效益。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社會效益受到人們的重視,並能最大限度爭取社會效益。我們從事一切經濟活動,就要看是否符合最佳的社會效益。社會效益是經濟效益的前提。一般情況,沒有社會效益就不可能有經濟效益。就農業生態系統的社會效益而言,較多的農產品輸出,能夠滿足社會的需要,促進社會的安定;不斷提高質量、產量,才可以滿足人口增長和人類不斷提高的物質生活水平的需要;生產項目的增多還可以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在農業生態系統中還有一些項目,如自然風景區、飲食業、運輸業、社會福利業等,就是直接對社會的服務。社會效益的指標一般有:年人均各種生物產品占有量、年人均產值與純收入、系統開放度(產品中商品數量與產品總量之比)等。

生態效益

生態效益是人類在經濟活動中依據生態平衡規律,對自然生態系統,對人類的生產、生活條件及環境條件所產生的有益的或有利的結果。生態效益的基礎是生態平衡和生態系統的良性、高效循環。物質能量轉化效率,是功能指標;生態質量是指生態環境的現存狀態,包括環境質量和資源狀況,是結構指標;生態效益可以通過上述功能指標和結構指標計算。生態效益表現在生產活動對生態系統的物質生產過程、能量流動轉化過程、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以及對環境的治理和改善等方面的好的效果和影響。生態系統內的自然資源,合理利用有不同措施:對於生物資源,應注意資源增殖和永續利用,以增加系統的貯備能;對化石能源等限量資源,應注意節約,不可濫用和浪費;對陽光、空氣、水等恆定資源,要堅持充分利用、提高效率,儘可能將這些資源轉化為農業產品;空氣、淡水資源可循環利用,但其質量如被污染則會失去利用價值;特別淡水資源缺乏,必須節約用水、科學用水,讓每一滴水都為人類生存發揮效益。對已污染和破壞的環境的治理、對現有環境的改善、減少和防止對現有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其目的都是使現有環境變得更加有利於農業生物和人類本身的生存和生活,使環境的質量不斷提高。生態效益的目標和根本標誌,就是人類按照生態平衡規律和經濟生態規律,調節和控制經濟生態系統,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生物與環境的關係。促進經濟穩定、持續地迅速發展,人類生活環境不斷最佳化。生態效益可以反映在現在,更重要的是它也反映於長遠的未來;因而是關係到人類發展的最根本效益,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基礎和前提。生態效益的主要指標有:植物光能利用率、輔助能產投比、森林覆蓋率、水、空氣和土壤污染程度、土地沙化、鹼化、侵蝕面積及程度等。

我們必須運用經濟生態理論,分析和處理經濟活動中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辯證統一關係;使人類生存環境更加美好,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國民經濟不斷發展。高效農業與農民切身利益直接相關,高效農業的綜合表現就是:單位面積上農產品品種增多、質量更優、產量提高;農民經濟收入增加;農村生態環境改善。

與設施農業

設施農業

高效農業(興化稻鴨)圖片 高效農業(興化稻鴨)圖片

設施農業是指在採用各種材料建成的、具有環境因子調控設施的半封閉式空間裡進行農業生產的方法。分為設施栽培和設施養殖兩大類。設施農業通過利用先進的農業設施提高對太陽能的利用率、提高對生物能的轉化率來提高生物產品的產量和質量,是生產條件現代化的表現。設施農業對不同國家和地區農業現代化的實現起到了重要的先導帶動和示範輻射作用。

設施農業的運用和管理科學合理,可以大幅度提高效益,反之則會造成虧損,甚至設施的投資成本也收不回。設施農業不一定高效。

幾乎絕大多數農業現代化示範區、高效農業示範區都是設施農業;而且,幾乎絕大多數都是由國家農業科技示範項目經費投資建設。且不談示範區的效益如何,只思考如此高效農業示範推廣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1、廣大農村、廣大農民至少在目前仍沒有經濟條件全面實施設施農業;

2、國家經濟力量也不可能支持全國實施設施農業;

3、部分農業生產項目或生產某個階段發展設施農業可顯著提高效益,但不是任何項目任何階段都能提高經濟效益,沒有必要全面推廣設施農業;

4、國家農業科技示範項目經費投資建設設施農業,能讓少部分農民富裕起來,對廣大農民和農村示範意義不大,而且也不公平,更不用說那些沒有效益和示範意義的政績工程;

高效農業(姜堰肉鴿)圖片 高效農業(姜堰肉鴿)圖片

5、全面示範推廣設施農業條件不成熟,而且沒有必要;解決中國十三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決不能靠設施農業;解決絕大多數農民的致富方法,也決不可能靠設施農業。

高效農業

特色農業、“一鄉一品”、“一村一品”實質是通過產業化使農民經濟收入提高的一種形式。“一鄉一品”是廣大農民在新的形式下組織起來共同富裕的起點,能使農民經濟收入顯著提高。這只是農村經濟發展的起步,農民致富的起步。這種形式也受資源和市場因素的制約,有些村通過發展某一產品,實現供、產、銷“一體化”,打開了市場,一個村的農民富了;其它村的農民跟著學,後搞的農民就不一定能致富。因此,特色農業、“一鄉一品”,從眼前看,也不一定是高效農業,一定不是最高效農業;如果從長遠觀點看,一定不是高效農業。

特色農業、“一鄉一品”,如果不與其它相關副產品生產或相關產業相配套,就會造成部分資源閒置、資源浪費、甚至資源和環境破壞。例如:養牛村的牛糞就污染了環境,成為難題;後來又發展了牛糞培養食用菌,不但解決了環境污染問題,經濟效益也翻了一番。

在生態農業與農業產業化相結合的現代化高效農業示範區中,必須把設施農業、特色農業作為輔助措施。為了提高示範區的經濟、社會、生態綜合效益,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科學分析,合理採用必要的農業設施,合理生產特色產品,提高資源產出率,增加品種,提高質量和產量,提高龍頭企業的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高效農業思路

實現高效農業的途徑,就是要根據農業生態學原理, 以市場為導向,按照自然規律和商品經濟規律,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發展生態農業,實現農業產業化。

資源條件出發

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必須以適宜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為基礎。人類的生存、生活必須依賴自然環境,必須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當地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條件是發展地方經濟的前提。各地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條件都有各地的特點,各種資源的差異,形成各地不同的資源組合。不同我們必須從當地資源的實際狀況出發,對資源及其開發條件、利用現狀做出科學的分析評價,分析其合理利用的可能性、適宜性,按照經濟生態規律的要求,採取合理的科學措施,就可以使資源的開發利用達到最適度和最適點,使資源得以充分、合理、永續利用,避免因利用不當而造成資源衰退和環境破壞。

以市場為導向

高效農業必須以國際、國內市場為導向。農產品不符合市場的需求,賣不出去,就失去了生產的意義,就不可能有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產業發展的市場定位必須遵循國際化原則。要實現高效農業,生產的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不僅要適應國內市場需求,還要能更多地走向海外市場。根據國內、外市場需求情況,確定產業門類、產品種類和產品質量標準,在更寬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內和國際市場競爭;只有在國內、外市場站穩腳跟,才能實現農業高效,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以發展生態農業為基礎

生態農業是在經濟生態學的原理指導下,運用系統工程的方法進行的農業生產。

高效農業(姜堰香菇)圖片 高效農業(姜堰香菇)圖片

發展生態農業就是不斷提高太陽能轉化成生物能、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的效率,加速能量轉化和物質循環過程,使其達到最高指標;並保持和改善經濟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從而獲得較好的綜合效益。發展生態農業就是更好地利用空間、時間和土地,更好地固定太陽能。採用科學的耕作制度,發展庭院十邊空地的種植,選用優良品種和優質種子,採用先進的栽培技術等措施,提高植物產品產量,提高太陽能轉化為生物能的效率。要把植物主、副產品及其廢棄物儘可能轉化為品種更多、質量更好,數量更豐富的人類能直接利用的產品。改變對秸稈、樹葉、雜草等直接燃燒,為作飼料,植菇,最後作肥料還田;通過對生物產品的多層次加工,大大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求得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全面提高,使自然資源能夠長期地、永久地利用。例如: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基地就可推行種植和養殖結合,誘蟲燈誘集害蟲控制蟲害和餵養動物結合的生產模式。在種植業大田內放養魚、蟹、鱉、蛙、雞、鴨等小型動物;以一盞燈誘蟲的範圍的農田為一個生產單元,中心部位設水產養殖塘或小型養殖場,塘(場)內設誘蟲燈;燈光誘蟲減輕作物蟲害,可以不用或少用農藥,減少了種植業成本和用工,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昆蟲誘集到養殖塘(場)內,又成為動物高蛋白飼料,變害為寶,一舉兩得,提高了效益。在此集成技術下生產的植物、動物系列產品,均可成為名符其實的質量安全農產品。

生態農業能使億萬農民富裕起來。在人均不足0.13hm2耕地上,靠傳統農業或現代農業到本世紀末實現“小康”,是根本不可能的。一些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靠近城鎮、位於交通線上、有旅遊資源等)大約只能使兩億多農民富裕起來。而生態農業卻能為廣大農村和廣大農民開拓致富的新途徑。

據人口預測,到2045年理想控制人口到15億。只有發展生態農業,才能在人均不足0.1hm2耕地的情況下,創造出相當於現在4.5倍的單產、商品和財富;才能滿足未來15億人口高水平的生活需要。生態農業有利於農業資源保護,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使子孫萬代受益;有利於防止環境污染,保證了生物產品的質量和數量,保障了人類的健康和發展。

以農業產業化為動力

農業產業化以市場為導向,以商品為目的,以效益為中心,以科技為先導,以當地資源條件為基礎,建立第一產業系列產品的生產基地,以發展第二產業(特別是生物產品加工業)和第三產業為關鍵,生產和銷售生物主、副產品、及其各層次加工產品;按照供產銷、種養加、農工貿、經科教一體化的要求,實行多層次、多形式、多元化的最佳化組合,形成各具特色的“龍型”經濟實體,實現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

農業產業化引導農村商品生產,幫助農戶進入市場,形成農業內部補償機制,提高農業比較效益。一方面,農業產業化通過產業群體、產業鏈條和生產系列,帶動和促進生產基地及廣大農戶進行專業化、區域化、社會化大生產,帶動和促進農業朝著規模經營和集約經營方向發展,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發展養殖、培養,多層次加工增值,開發名、優、稀、特產品,創造優勝品牌,增加生物產品的附加值,產生新的經濟增量。另一方面,農業產業化把生物再生產相關的產前開發與產後增值聯結起來,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共同體,發揮種、養、加,供、產、銷一體化綜合經營的產業協同效應,減少中間環節,節約交易成本,藉助契約契約、保護價格和按股分紅等制度,形成一體化內部的利益補償機制和積累機制,提高農業的比較利益,增加農民收入。這樣,就可以將增加社會有效供給與增加農民收入的雙重目標最大限度地統一起來。

農業產業化可最佳化農村產業結構,建立高效農業體系,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就地轉移,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最佳化農業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建立起高效農業體系,在利益共同體內實現各類主導產品生產、加工、運銷等環節的合理分工,協同互補,提高總體營運效率,擴大一體化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適銷率,從而提高農業產業的整體結構效益。以建立高效農業體系為核心,延長農業產業鏈,著重發展養殖、培養和生物產品深加工部門,並延伸到儲藏、運銷、服務等領域,這樣可增加農村就業崗位,促進剩餘勞動力向鄉、村加工業、城鎮服務業轉移,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

農業產業化能實現城鄉優勢互補、產業相互促進,共同抵禦市場風險、承載農村勞動力,能促進農業經濟持續穩定發展,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村自然環境良性循環;從而綜合提高農村各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以設施和特色農業為輔助

在生態農業與農業產業化相結合的生產經營模式下,在生物生產的某些環節上,根據需要採用適當的現代化設施,可以達到提高太陽能利用率,或生物能轉化率的目的。

可以通過發展特色農業、“一鄉一品”起步,但決不可停留在一個特色品種上;然後,必需向前或向後延長食物鏈或加工鏈,開發系列農產品、食品,充分提高生物能利用率、廢棄物利用率,走上生態農業與農業產業化的道路。

高效農業案例

新建河北景縣生態高效設施農業示範基地

項目公司

衡水中城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中能國電集團新能源有限公司為實施景縣生態高效設施農業示範項目而在景縣註冊的專業農業科技開發公司。致力於將高效設施農業和新能源建設融為一體,致力於高效新設施農業的推廣示範。是該項目的具體實施單位。

項目建設地點

一期包含河北省衡水市景縣廣川鎮大富村、陳木客村、西鄭莊村、南木客村等。二期計畫包含廣川鎮、龍華鎮等50餘個村莊。總面積16萬畝;減去村莊占地約3萬畝和其他農業經營戶流轉土地部分,可利用面積8-10萬畝。

項目建設期

一期2年,二期在5年內完成。

項目建設內容與規模

一期項目總占地約10000畝。

一期項目以肉羊養殖為核心,延伸上下產業鏈條,建設與之相配套的秸稈生物發酵飼料廠;為發酵飼料廠提供原料來源的玉米及飼草養殖;蘑菇栽培(用蘑菇採摘後的菌渣生產微生物發酵飼料);肉羊屠宰加工廠以及養殖過程中產生的羊糞尿為主要原料的生物菌肥加工廠等。

同時在羊舍、蘑菇栽培大鵬的棚頂上安裝太陽能電池板,引入“光伏發電”系統。將農業設施建設成“光伏大棚”,使現代農業和光伏發電有機結合,形成農業和光伏發電在空間利用、產品生產、生物技術和經濟利益上的互補。

二期項目根據一期相關項目運營效果和流轉土地規模,利用已經建立的行銷渠道和成功經驗,將以上項目複製、放大,擴大種植、養殖規模。使肉羊養殖項目逐步實現自繁自育,並逐步增加綠色有機蔬菜設施種植項目。

項目投資預算與資金來源

本項目一期預計投資約13億,其中銀行貸款約占比40%,其餘60%為項目單位自籌。該項目已處於引資階段。

可行性

本項目的實施符合國家及省、市、縣產業發展政策,土地及建設用地來源明確、符合地區發展總體規劃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要求。項目具有明顯的創新型和先進的技術路線以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可靠成熟的人才團隊,具有清晰可行的盈利模式、行銷渠道和可觀的利潤空間,具有顯著的推廣價值和示範帶動作用,能有效地促進當地現代農業的發展和農業增收,所形成的循環經濟模式不但兼顧了資源及農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節約了大量飼料用糧,又能夠有效控制對生態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有利於標準化生態養殖場的建立與推廣。同時實現了現代農業和和新能源開發在空間利用、產品生產、生物技術和經濟效益上的互補,開創了現代農業生產與新能源開發利用有機結合的全新模式。

本項目建設目標明確,各子項目之間互相關聯,規模合理,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顯著,對當地城鄉一體化發展將產生積極影響,具有建設實施的可行性。

總之

總之,十三億中國人吃飯和最廣大農民致富,只能通過發展生態農業與農業產業化相結合的高效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大幅度增加資源產出率,土地生產率,生產系列質量安全農產品;防止污染、保護資源,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逐步建設一個資源節約型、經營集約化、生產商品化和產品優質化的現代化農業。生態農業是農業生產技術現代化,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生產管理現代化。從當地資源條件出發,以國內、國際市場為導向,實行生態農業與農業產業化相結合,輔之“設施農業”和“特色農業”,生產系列更多、品種更多、數量更多、質量更優的植物、動物、微生物符合標準的質量安全農產品、食品,創造名、特、優品牌,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全面提高,才是真正的高效農業。

論高效農業

湖南農學院經貿系曾福生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提出是對農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新估價。農業不僅是基礎性的,也是效益性的。高產優質高效中高效是核心,一個沒有效益的農業將是沒有生機而日趨萎縮。高效農業的內涵是什麼,高效農業在我國出現有無必然,如何推進高效農業?

在種植業上的高效農業,我很早的想法就是規模出效益。三倉的胡蘿蔔就說明了這一點。我沒有問過這裡胡蘿蔔的種植面積,但是我看的那框田,胡蘿蔔種植占80%,還有少部分的大棚蔬菜和冬季露天菜。在路上也看到好幾家在洗蘿蔔的平房,我想沒有規模,就不會有小作坊的粗加工。南沈灶的大椒也有一定的規模,這個鎮有十幾個大椒經濟人為農戶服務。如若沒有規模,我想這么多的經濟人就不會做大椒的生意。據說東台的一鎮一品,使得知識的年青農民不外出打工,而在家做農田的文章。

現代農業

高效農業(靖江苗木)圖片 高效農業(靖江苗木)圖片

現代農業(modern agriculture):相對於傳統農業而言,是廣泛套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進行的的社會化農業。在按農業生產力性質和水平劃分的農業發展史上,屬於農業的最新階段。其基本特徵是:

一整套建立在現代自然科學基礎上的農業科學技術的形成和推廣,使農業生產技術由經驗轉向科學,如在植物學、動物學、遺傳學、物理學、化學等科學發展的基礎上,育種、栽培、飼養、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農業科學技術迅速提高和廣泛套用;

現代機器體系的形成和農業機器的的廣泛套用,使農業由手工畜力農具生產轉變為機器生產,如技術經濟性能優良的拖拉機、耕耘機、聯合收割機、農用汽車、農用飛機以及林、牧、漁業中的各種機器,成為農業的主要生產工具,使投入農業的能源顯著增加,電子、原子能、雷射、遙感技術以及人造衛星等也開始運用於農業;

良好的、高效能的生態系統逐步形成;

農業生產的社會化程度有很大提高,如農業企業規模的擴大,農業生產的地區分工、企業分工日益發達,“小而全”的自給自足生產被高度專業化、商品化的生產所代替,農業生產過程同加工、銷售以及生產資料的製造和供應緊密結合,產生了農工商一體化;

經濟數學方法、電子計算機等現代科學技術在現代農業企業管理和巨觀管理中運用越來越廣,管理方法顯著改進。

現代農業的產生和發展,大幅度地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使農業生產、農村面貌和農戶行為發生了重大變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